潜心会文,领略精彩
2020-08-31卞云璐
卞云璐
读书如同饮食,需要静心咀嚼,才能尝其美好。如果狼吞虎咽,终不得其味,反而暴殄天物。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于无声处领略精彩,如此才能增长学生的语文智慧,让学生在品读涵泳中深入语文世界。
一、创读之境,品文之味
若想品文之味,就需要静心。而静心,则取决于读之境。换言之,在不同的情境中,由于心情的转换,学生能进一步深入文本的内核,真正读出其味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创建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文本世界。一方面,情境的设置能放松学生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品读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品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时,笔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笔者将那些展现红军形象的文章在课堂中闪回,无论是《飞夺泸定桥》中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无畏;还是《丰碑》中红军翻越雪山的勇猛;抑或《金色的鱼钩》中红军过草地的场景,这些都是红军长征路途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此同时,笔者还为学生播放体现红军军魂的歌曲,比如《十送红军》《红星歌》《闪闪的红星》等,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感。
情境能帮助学生感受,也能促使学生深入文本。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
二、宏观引领,窥测肌理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需具备宏观思想,也需具备微观意识。从宏观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从微观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词句,关注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关注文章的语言特征。如此双管齐下,才能带来全新的品读效果。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笔者就遵循两个教学角度。其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第一步,笔者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通读中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又分别看到了什么?学生在通读以后发现,作者总共去了两次。第一次是黄昏时分,重点描绘了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第二天清晨,着重写了鸟儿热闹活动的场景。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将课文进行分段,看看文章主要描写了几部分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确文章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分别交代了“去往鸟的天堂的起因”“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经历”“再次经过鸟的天堂”“赞美鸟的天堂”。在宏观把握以后,笔者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细节品读。比如,作者笔下的大榕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三、潜心品读,启发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经典优秀的课文,为进一步发挥文本阅读的优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品读的对象,不仅是文章的“肉身”,更是文章的“魂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启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联想中深入文章内涵,从而实现跨越时空的文本对话。
例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由于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所以,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如下阅读问题:(1)老屋曾经有怎样的经历?(2)老屋的样子如何?它为什么想倒下?(3)你认为老屋有怎样的结局?给出这三个问题以后,笔者随机展开互动交流会。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释放想象力,就上述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老屋最终还是会倒下,因为年久日深,老屋的结构已不再坚固,倒下是迟早的事。有的学生认为老屋不会倒下,因为它为小猫、蜘蛛、老母鸡提供了庇护的屋檐,即使倒下了,但在这些小动物的心中仍然屹立着,所以是“不倒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纷纷给出不同的见解,不仅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还促进了思维的生成。
总之,语文教师需要潜心会文,为学生寻找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方法,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发扬个性,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的滋养中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如此一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世界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茶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