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矛盾冲突,让小说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2020-08-31刘凌云王雁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渔夫老兵老汉

刘凌云 王雁

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入选的《桥》《穷人》《在柏林》都是小小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情节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紧扣读者心弦。

教学本单元时,我们可以抓住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点来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理解小说要表现的深刻主题,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并教会学生通过设计矛盾冲突点来创编丰富多彩的故事。

一、聚焦矛盾冲突,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

1.《桥》:集中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在《桥》一文的教学中,如果采取抓人物细节描写和环境衬托的方式来评析老汉的形象,我们会发现老汉“舍己为人”的形象是零散的、无序的、平面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桥》一文中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如果抓住这些矛盾冲突点来体会老汉形象,就能避免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受扁平化的情况。(如图1)

课文一开篇就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渲染紧张危急的氛围,洪水带着死亡逼近,人们奔向生的木桥。在人与自然冲突的大背景下,组织排队过桥的老汉与党员的矛盾出现:“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是个人与群体的冲突;随着情节的发展,老汉与小伙子的矛盾出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个人与个人的冲突,从细节描写可看出冲突变得更加激烈,老汉为了阻止小伙子先走甚至动手把他揪出来;紧随其后的冲突同样围绕老汉和小伙子展开,这次是两人都想让对方先走:“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联系前文,我们不难发现人物自身行为也存在矛盾,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是矛盾的,老汉揪小伙子出来和推小伙子上桥也是矛盾的,这些矛盾冲突形成了悬念,让故事发展到了高潮。文中人物的命运让人揪心,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答案又似乎要破茧而出。直到文章最后,通过老太太的祭奠才交代出老汉与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至此,所有的矛盾冲突归于平静,疑惑解开,老汉的形象在学生内心的震撼中立起来了。

一次次冲突表明了老汉的心路历程:群众与党员,老汉把群众放第一位;儿子与群众,老汉把群众放第一位;自己与儿子,老汉把儿子放第一位。作为村支书,老汉心系村民安危;作为父亲,老汉爱子心切。随着本文情节的不断推进,矛盾冲突的不断升级,老汉高大而又充滿人情味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

2.《穷人》:激烈的心理冲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穷人》一文的矛盾冲突和《桥》是不一样的,《穷人》的矛盾冲突源自人物激烈的心理冲突。

女主人桑娜抱回西蒙孩子的行为让她内心忐忑不安,她害怕丈夫揍自己,却宁愿挨揍也不改变决定。作者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呈现这种矛盾冲突,从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心疼丈夫、关心邻居、做了善事却因贫穷而坐立难安的妻子形象。

不仅桑娜经历了激烈的心理冲突,渔夫的形象也在矛盾冲突中变得真实而鲜活。当得知西蒙死讯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这说明渔夫内心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把孩子抱过来还是不抱过来,两种选择都一样艰难。当渔夫经过内心争斗决定“熬”过去的时候,却发现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于是他发出疑问: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直到桑娜拉开帐子,“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此处,因为渔夫的误解而有一个小小的冲突,这正是故事的高潮,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桑娜和渔夫的形象也在矛盾冲突中变得真实可触摸。

然而,桑娜和渔夫的种种矛盾挣扎皆来自于整篇文章所设置的一个大的矛盾冲突,即渔夫一家很穷和收养邻居孩子的矛盾,在这个大冲突的背景下,穷人不穷的主题得以彰显,渔夫夫妇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让人感动。(如图2)

二、聚焦矛盾冲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柏林》是篇略读课文,这篇小说很短,不足400字,却打动了无数人。本文的矛盾冲突不及《桥》和《穷人》激烈,但冲突过后留给人们深思。

如果把本文的矛盾冲突点看作几个小镜头的话,那么镜头一就是开篇的环境描写: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和“战时后备役老兵”形成了矛盾冲突,让人不解。镜头二是小姑娘和老兵之间的矛盾冲突,小姑娘嗤笑老妇人数数,老兵狠狠扫视她们让车厢恢复了平静。这个矛盾冲突似乎无关紧要,去掉也不影响情节的发展,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呢?镜头三是本文的高潮,小姑娘和老兵之间发生了冲突,老妇人再次数数,小姑娘再次傻笑,老兵对小姑娘的解释让车厢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镜头三的矛盾冲突诠释了开篇环境描写的矛盾场景,为什么火车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是因为战争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连火车上的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此时,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小姑娘再也笑不出来,人们在寂静中深深反思战争的罪恶。

老兵的家庭悲剧正是千千万万个被战争摧毁的家庭的缩影。去掉镜头二好不好呢?当然是不行的。没有第二次冲突做铺垫,就没有镜头三的振聋发聩,小说的主题就不能很好地突显。本文通过几个小小的镜头反映了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读懂这几个充满矛盾的镜头,就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如图3)

三、设计矛盾冲突,凸显故事的丰富多彩

我们教学生阅读,更要教学生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环境和人物发挥想象,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六年级的学生多数会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情节链来把故事编完。故事的完整性不成问题,但情节往往过于简单,缺少冲突,故事不吸引人。怎样让学生把情节写得曲折起伏,让故事更吸引人呢?我们借用已学单元的课文典型范例来唤醒、整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明白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加入矛盾冲突就能让故事情节变得曲折而精彩。

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穷人》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桥》《在柏林》围绕同一个点(事件)连续加入冲突的方法,让参与冲突的人物发生改变,使矛盾冲突升级。当然,我们还可以教学生进行变通,即参与冲突的人物不变,把发生冲突的事件进行改变。总之,从制造冲突、让冲突升级到解决冲突,学生学会这一方法就拥有了把故事写精彩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编排的小说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体。我们既要做到不拔高要求,又要体现小说的文体特点。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笔者认为,关注小说情节,聚焦矛盾冲突,不失为把小说教学向更深处教的好办法。

(作者单位:四川简阳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四川简阳市禾丰学区教育督导组)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渔夫老兵老汉
老兵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老兵
天皇版“渔夫”
渔夫的迷惑
老兵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