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点”思想 “趣点”语文

2020-08-31骆志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本思维能力

骆志菊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本无涟,相趣而引思考。“趣点”语文,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改体验。

——题  记

一、“趣点”产生的缘由

“点”的提出由来已久,找准“练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人的口头禅。虽然“点”不是我个人的发明,更不是工作室的专利,但是“点”确实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如何找“点”设标,如何练“点”生效,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高效生成?多年来我为此徘徊、疑惑,在摸索中前行。直至一次工作室开展的习作研讨活动让我朦胧的想法清晰起来。我从“趣点作文”着手,抓“点”激“趣”,“趣”中练“点”,让学生找到习作的路径,享受习作的快乐,努力达到“点”“趣”之间“趣”“点”相连,激发兴趣点点皆可成文,张扬个性生生能作妙章的目标。有了作文“趣点”的摸索与实践,便有了思想朝“点”和“趣”方面的“靠近聚合”。哲人们说得好,“想法决定做法”。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实践,加上静心思考,“趣点”思路越来越清晰,“趣点”思想越来越明朗,进而由此产生“趣点语文”的教学主张。

二、“趣点”提出的依据

1.“纲要”与“课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愉快教育”理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也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他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很多种因素的相互支持才能够有所成就,学习的过程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三、“趣点”研究的主要内容

“趣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

从不同的点入手,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教师在文本解读、编写教案、课堂实施环节中对于教学点的把握和方式方法上的运用能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能通过不同的点进行多角度的点评。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点设计与实施学生活动。

形成由点到面的教学通道,让师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渐入佳境,水到渠成。

四、“趣点”追求的教育境界

1.“趣点”的课堂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表演课,而是实在的语文课

“让语文课姓‘语”,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存在着“不姓‘语”的现象。有的语文课堂追求热闹非凡,小手林立,却是思而不深、闹而不实、练而低效。究其原因,是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学以致用。“趣点”课堂追求的是通过对年段特点、课后问题、金钥匙、文本体裁、文本“空白点”、文本的重点段落等进行“点”的抓取,进行实实在在的抓点训练,落实语用。

2.“趣点”的思想立足的不是教师的思维圈,而是学生的思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的整合方式也因人而异,教师不能够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之中,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都能够温故知新,重整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所能达到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创造性地进行知识的接纳和吸收。通过文字与图画的转换、问题的设计、辩论、思维导图、文本摘录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3.“趣点”的过程呈现的不是教师的个人能力,而是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在一节课中会把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分开来看,从而对这堂课进行评价。其实,一堂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是如何学到的?学到后用了多少?这些问题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对于知识点是如何渗透的?对于训练点是如何设计的?学生对这种渗透与设计的反馈如何?参与的情况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多角度的评价,重在学生的反应。通过定点听、评课、经典环节分析的方式,结合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参与情况,从而得出对这节课的综合评价。

4.“趣点”的目标不是课堂教学本身,而是师生双向发展

課堂教学重要的是走向结果的过程,在过程的磨炼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磨合——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学生的答,教师的追问;学生的再思考……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逐步提升,善于把教学点和激趣的途径有机整合,以“点”激“趣”,以“趣”促“点”,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效,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师生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趣点语文”的目标所在——立足师生不断成长,立足学校良性发展。

五、“趣点”实施的两大路径

“趣点语文”从“找点”与“激趣”两大方面,分别对应教学的“解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点;教学设计,紧扣问题点;实际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三个层次,让教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找点”路径——解读文本,多种角度找准点

這条路径颇为重要,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剖析,再逐一进行取舍,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本解读中下功夫。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读者、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文本解读。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以先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与作者进行初步的对话,看这篇文本读出了哪些内容;然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这篇文本对于一年级学生有哪些可以教学的点;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这些教学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可以作为初次理解的。经过分析,就很容易找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条理清晰。经过这样的分析,根据课标及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最终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图画、形声字等方法猜读生字的读音,能根据偏旁表义的特点理解字义,认识新偏旁户字头,指导书写“房”。(2)理清本文的结构,图文结合,能根据图画、借助句式讲出故事主要情节。(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这样就从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把教学点进行了有重有轻的选择,在语文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就有层次了。

2.“激趣”路径——实际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

“点”是目标,“趣”是实现目标的运行过程,当然包括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手段。课堂上“点”愈明“趣”愈浓,“趣”愈浓“点”更明,“趣”“点”相融,实际教学之“效”就会愈强。这样的“点目标,趣过程,效课堂”是我们“趣点语文”追求的目标。

(1)抓住主线,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是我们需要解读的,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相结合,感受与朗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学会学习。

(2)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兴趣。

“悬而未决,趣中探学”能够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学习群文阅读时,采用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打分的形式产生兴趣,对文章进行赏析,从而明白应该怎样作文。然后教师再提供一组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的文本,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三篇文段,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而小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给更多的学生以表达训练的机会,也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智慧得以生成。

(3)多加鼓励,激发学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到文本去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教师注意激励学生,或微笑,或赞赏,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时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我喜欢你的回答。”“孩子,你体会得真好!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孩子举手了!”“你们读书读得真好,不光读出了声音,还读出了感情!”“我要为你的学习方法点个赞!”“孩子,你会学以致用了!说抓数字,你就找到了……说抓关键词,你就找到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让学生互动学习,互相吸收,而交流的过程真实生动,思维得到了碰撞。

(4)区分课型,多途径追寻趣。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激趣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要深研文本,抓住不同的“训练点”,找准方法,紧扣“问题点”和“兴奋点”,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绘本课还是阅读课,无论是讲读课还是作文课,都能调动学生的“情”,品出语文的“趣”。

绘本之“趣”。绘本采用简单的画面、简单的文字,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师可巧妙利用空白,趣引巧导。教师采用“边读边学”的模式找准切入趣点,步步引导,让学生大胆地推测故事的发展和变化,并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观点,体现绘本之趣:趣在联想,趣在悬念,趣在表达。其过程中,不仅使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也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观察、表达多种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生命得到升华。

作文之“趣”。教师有意识地去关注文本、生活中的趣点,把教学的思维延伸开去,提供更有意思、更生活化的素材给学生,也让学生善于捕捉,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以说,抓“点”激“趣”,“趣”中练“点”, 通过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由读向写迁移的能力,让学生找到习作的路径,辅以有趣的表演、有趣的观看、有趣的猜测、有趣的表达等,真正做到趣在活学、趣在妙写,享受作文的快乐。

阅读之“趣”。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提出核心趣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获取独特的阅读感悟,在“趣在质疑,趣在独特”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趣点”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一次次的探索、实践,都真实记录着我们对“趣点”思想的慢慢沉淀。我们在潜心读书中寻觅趣径,唤醒智慧;在实践磨研中找寻“趣点”,点燃喷涌的激情;在反思总结中得出趣法,积淀文化的素养。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的师生对话,在有效的“趣点”中获知,在主动的求知中得趣。我们引领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聆听文本的呼吸,产生心灵的共鸣。我们以调动情感为依托,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以“趣点”实践为途径,激发学生信心,点燃学习热情,助力学生萌发智慧之花,洞开思维空间。“趣点语文”,趣在联想,趣在悬念,趣在表达;趣在活学,趣在活写;趣在质疑,趣在独特。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文本思维能力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