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口和经济特征

2020-08-31曾小龙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

摘 要: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系统性地综合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口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劳动时间、资产拥有量和消费支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恶性循环。由于生理性弱势的损害,农村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变差、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时间缩减,特别是农业劳动时间。且医疗支出增加明显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家庭消费产生挤压效应,导致其主要家庭资产和日常消费支出都相对较少。

关键词: 农村弱势群体 相对贫困 人口特征 经济特征

019年底,我国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低至0 6%,贫困人口规模减少至551万人,扶贫事业在世界取得瞩目成就。0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只要始终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继续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习近平总书记0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的目标任务。但0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仍将长期面临相对贫困问题。虽然当前关于相对贫困的界定和标准等还存在一定争议,尚未达成共识,但身体健康受损会增加相对贫困发生的概率。所以,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受到生理性弱势损害而劳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农村老年人等农村弱势群体,是今后需要重点帮扶的相对贫困人口之一。扶贫工作的重点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立足于解决相对贫困的实际问题,必须将研究工作前移,深入及时了解相对贫困人口的人口和经济特征,以期为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和今后的解决相对贫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与依据。

经济与管理科学的现有文献以“贫困为焦点对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农村老年人等农村弱势群体分别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文献仍相对较少。身患慢性病、残疾和年迈等生理性弱势增加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开支,且降低其劳动能力和收入创造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更容易受到排斥,因而经济水平往往相对更低,贫困发生率相对更高,“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突出。慢性病使农村慢性病患者将长期面临昂贵的治疗费用,显著增加医疗开支,带来的家庭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分别达到337717 元、1759 4元(赵奕钧、凡学龙,017),对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于长永,018)。农村残疾人的薪资水平更低,仅有非残疾人的90%(Baldwin & Choe,014;Gunderson & Lee,015),且多重残疾者和女性残疾者(陈银娥、曾小龙,017)的工资水平更低,陷入贫困陷阱的概率也更高。廖娟(015)研究发现,相比于非残疾群体,残疾群体011年的贫困发生率,按照世界银行标准要高1 5个百分点,按照我国标准要高11 84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农村平均水平。朱晓、范文婷(017)基于014年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发现,35 88%的农村老年人低于世界银行1 9美元/天/人的贫困线标准,35%的农村老年人低于国家011年300元/年/人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农村的5倍。且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又远高于城市老年人,王德文、张恺悌(005)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高于城市4 4-5 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等農村弱势群体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其收入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低于农村非弱势群体,也要低于城镇弱势群体,容易陷入“贫困陷阱,贫困发生率更高和程度更深,脱贫发展过程中需要外界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虽然现有文献分别对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是,还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地方。第一,对重点相对贫困人口的农村弱势群体予以高度关注的现有经济与管理科学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以农村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现有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第二,虽然现有部分文献对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进行了分别研究,但未对其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而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农村老年人之间的人口和经济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掌握彼此间的共性和差异是精准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三,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经济特征、人口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关注其贫困的同时,还需基于系统观进行全面综合地深入分析。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ARLS013),在145位全体农户群体中,以8533位农村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农村残疾人369位,农村慢性病患者730位,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436位。系统全面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以及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并比较分析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农村老年人之间的共性与特性,以期为今后精准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人口特征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年轻化状况需予以重视

表1报告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年龄分布。由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ARLS013)的调查对象主要是45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农村残疾人的平均年龄为64 7岁,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 48岁。

农村老年人中的低龄老年人占比67 00%,全体农户、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中年人与低龄老年人占比分别有84 49%、71 18%、83 5%。与农村平均水平相比,农村慢性病患者的中年人与低龄老年人占比与之基本持平,农村残疾人的占比虽然略低但也较高。农村弱势群体中的中年人和低龄老年人的占比较高,一方面说明需对残疾、慢性病的年轻化程度和趋势予以高度重视。身患残疾和身患慢性病将对劳动力的生活、劳动能力、收入创造能力等造成严重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家庭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等农村弱势群体依然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应关注其劳动积极性和参与度,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其劳动创造力,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低龄老年人的劳动创造力之所以也可以发挥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老年人的“无休止劳动现象一直普遍存在,许多农村老年人依然活跃在劳动力市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中77 77%的60-64岁老年人仍然参与劳动,比前两次普查分别高11 97和3 01个百分点;39 19%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仍参与劳动,比前两次普查分别高6 33和19 8个百分点(吴敏,016)。

此外,比较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年龄变化趋势可知,农户的残疾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在年龄分布上基本呈现递减现象。且65岁及以下农户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残疾率,但66岁及以上的却更低,所以慢性病患病率的年轻化程度和趋势更为严重。受到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青、中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增长,出现了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年轻化趋势。我国人口的健康和疾病模式已经显著转变,虽然大多数慢性病的死亡率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但慢性病的患病率却反而呈现出上升趋势,慢性非传染病已经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019年7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指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占到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019年7月31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019-07-31).http://www nhc gov cn/xcs/s7847/01907/0d95adec49f84810a6d45a0a1e997d67 shtml 。

(二)农村弱势群体在性别结构方面存在分化

表报告了农村弱势群体的性别结构。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中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 03、1 和1 08,与国家统计局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的男女1 05的性别比存在一定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016-04-0).http://www stats gov cn/tjsj/zxfb/01604/t016040_1346151 html 。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女性占比更高,农村残疾人的男性占比更高,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乡村社会三维性别结构的作用。李慧英(017)研究发现,我国乡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维都还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女性在乡村社会缺乏独立的社会身份,在村民自治制度下的规则制定和集体资源分配中面临不平等,难以独立获得宅基地、耕地和集体资产股权等经济资源[10]。女性拥有的经济资源少、家庭和社会地位低,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家务劳动中,加之过去电器产品普及率低,女性在家务劳动中接触更多的污染物,比如木材等燃烧产生的更为严重的厨房油烟等,因而慢性病患病率更高。男性则可能因在劳动强度大和危险度高的工作中的参与度更高,因而残疾率更高。

(三)农村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受损于生理性弱势

表3报告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者仅分别占比14 36%、15 19%和0 7%,都低于 74%的农村平均水平。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农村弱势群体加之受到生理性弱势的损害而遭受更为不佳的身体健康状况。

生理性弱势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损害是明显的。比如,身患慢性病对患者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慢性病的隐蔽性高、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常伴有严重并发症,且致残致死率高,其对个人的身心伤害是根本性的和全方位的。严重者会造成个体及家庭的失序,甚至出现生命意义的弱化和否定(Wagstaff,007)。慢性病对患者人生进程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如同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伯里的经典论文《作为人生进程破坏的慢性病》的标题一样。

此外,145位全体农户群体中,3908人为农村残疾人,农村残疾率6 91%。调查的农村五类残疾类型中,躯体残疾者有971人,大脑受损或智力缺陷者有779人,失明或半失明者有1396人,聋或半聋者有050人,哑或严重口吃者有136人,分别占到农村残疾人的4 85%、19 93%、35 7%、5 46%和3 48%。其中失明或半失明、聋或半聋农村残疾人较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访农村残疾人中的老年人较多,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残疾人占比60 8%。农村慢性病患者共有1096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0 90%慢性病患病率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013年)》将关节炎或风湿病(539人)、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3778人)等纳入分析范围。。调查的农村十四类慢性病类型中,高血压病患者有3919人,血脂异常患者有13人,糖尿病或血糖升高患者有888人,癌症等恶性肿瘤(不包括轻度皮肤癌)患者有153人,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有1777人,肝脏疾病患者有560人,心脏病患者有1675人,中风患者有373人,肾脏疾病患者有99人,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3778人,情感及精神方面问题患者有56人,与记忆相关的疾病患者有79人,关节炎或风湿病患者有539人,哮喘患者有578人,分別占到农村慢性病患者的38 06%、1 84%、8 6%、1 49%、17 6%、5 44%、16 7%、3 6%、9 0%、36 69%、 49%、 71%、5 37%、5 61%。其中,关节炎或风湿病、高血压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在农村慢性病患者中的占比最高,分别占到5 37%、38 06%和36 69%。

二、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和劳动生产特征

(四)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更低

表4报告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且农村弱势群体的更低。全体农户群体中,接受过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比分别为18 95%、5 99%和0 30%。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比分别为1 59%、17 3%和8 74%,接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占比分别为3 5%、5 1%和1 88%,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比分别为0 0%、0 7%和0 16%。相比于农村平均水平,农村弱势群体中,文盲和只接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者占比更高,但接受过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大专及以上教育者占比却都更低。

(七)农村弱势群体的家庭消费受到医疗支出挤压

表7报告了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家庭消费支出,包括一年的家庭教育培训支出、一周的食品支出和一年的医疗支出家庭教育培训支出包括学杂费和培训费等。家庭食品支出包括购买食物(含烟酒)的支出、外出就餐的支出和自产食物的价值等。家庭医疗支出包括直接或间接医疗支出,间接医疗支出主要有因医疗而产生的交通费、营养费、家人陪护花费等。。农民的消费支出较少,一年的家庭教育培训支出、一周的食品支出、一年的医疗支出分别有1773 14、93 80、430 46元。除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食品支出外,农村残疾人、农村老年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教育培训支出、食品支出都比一般农户少。教育培训支出分别比一般农户少598 93、158 03、343 65元;食品支出分别比一般农户少48 79、107 76、-19 14元。但农村残疾人、农村老年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支出却更多,分别比一般农户多589 66、165 50、1896 08元。

相比于一般农户,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开支更多,但教育和食品支出更少。主要原因可能是生理性弱势损害农村残疾人、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老年人等农村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使其增加医疗开支,并降低收入创造能力及水平。农村弱势群体面对医疗支出增加和经济收入减少的困境,受到的财富约束更加明显,医疗开支的增加对其他消费支出产生挤压效应,降低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解垩(011)、方迎风和邹薇(013)发现慢性病会显著增加患者的医疗开支,且健康冲击会使个人的非医疗开支缩减0%(Gertler,00)。此外,医疗支出的挤压效应,还受到农村弱势群体自身劳动能力的调节。医疗支出在农村老年人、农村残疾人和农村慢性病患者之间递增,但教育支出和食品支出的缩减幅度却呈现相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残疾人、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劳动能力依次下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需要进一步关注,比如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支出最少,可能是其子女都已成年。

四、结论及启示

基于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ARLS013),系统性地综合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口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劳动时间、家庭资产拥有量和消费支出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具体而言,一方面,劳动收入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生理性弱势损害农村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而削弱其劳动和收入创造能力,缩减劳动时间。除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非农自雇劳动外,农村弱势群体的自家农业劳动、非农自雇劳动、总劳动时间都少于一般农户。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劳动积极性依然很高,农村慢性病患者和农村残疾人尽力在劳动强度稍小的非农就业中努力工作。另一方面,生理弱势带来的身体健康损害造成其医疗支出增加,在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和劳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农村弱势群体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性资产都相对较少,食品支出和教育培训支出也受到医疗开支的挤压。且劳动能力越弱受到的挤压程度越高,农村慢性病患者、农村残疾人和农村老年人的受挤压程度依次递增。此外,男性的残疾率更高,女性的慢性病率更高,且农村残疾人和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年轻化程度较为明显,同样需要予以关注。

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政策启示。一方面,有必要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其身心健康与发展。通过完善正式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既给予农村弱势群体行动和物质帮扶等工具性支持,又在情绪、心理、感情、尊严和认可等方面提供表达性支持,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缓冲或消除生理性弱势带来的损害,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和正常化的生活工作,实现脱贫发展;另一方面,有必要综合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劳动积极性。采取综合措施,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同时解决短期生存和长期发展问题,既通过输血式扶贫帮助农村弱势群体解决温饱、教育和医疗等短期生存问题,也通过金融服务等造血式扶贫促进其可持续脱贫。农村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和外部资金来积累生产资金,避免其缩减必要生活开支,损害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和受教育程度。因农村弱势群体的可抵押财产少,因而可加快创新与完善引进担保机制的林权抵押、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等金融产品和流程。

参考文献:

[1]赵奕钧,凡学龙 城乡居民慢性病状况及疾病经济负担分析[J].统计与决策,017()

[]于长永 慢性病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研究——以新疆11地州市31县调查数据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018(03)

[3]Baldwin M L, Choe C Re-Examining the Models Used to Estimate Disability-Related Wage Discrimination [J].Applied Economics 014(1)

[4]Gunderson M,Lee B Y Pa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anadian Evidence rom P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015(14)

[5]陈银娥,曾小龙 农村残疾群体信贷约束特征及其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评论,017(03)

[6]廖娟.残疾与贫困:基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测量的研究[J].人口与发展,015(01).

[7]朱晓,范文婷.中国老年人收入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J].北京社会科学,017(01).

[8]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005(01).

[9]吴敏.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经济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016(0).

[10]李慧英 性别不公:今日中国乡村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017(04)

[11]Wagstaff A  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ealth Shocks: Evidence rom Vietnam [J].Journal of ealth Economics 007(1)

[1]方迎风,邹薇 能力投资、健康冲击与贫困脆弱性[J].经济学动态,013(07)

[13]Gertler,Paul,Gruber,& Jonathan Insuring consumption against illnes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00(1)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019年度课题“广州市有效推进精准脱贫的研究(课题编号:019GZQN4);中共廣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019年度一般课题“广东省普惠金融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方案研究》(课题编号:XYYB01913)阶段性成果〕

〔曾小龙,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
“后脱贫攻坚阶段”相对贫困农户识别优化与对策研究
精准脱贫后陕西省农村反相对贫困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村寨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浅析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英国贫困标准演变及其启示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