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贯彻“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31付贤荣
付贤荣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写进党的重要文件并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14年3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经过6年贯彻落实与实践,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新时代,社会和教育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如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
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正式确立了德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优先地位,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立德和树人既是统一,又有分工,具备辩证关系。“立德”是途径,“树人”是目标。缺乏立德,树人就丧失了灵魂和目的,同样缺少树人,立德就没有了目标和意义。因此立德和树人是有机统一的。“德”在内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外体现为言行习惯,因此学校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而且要建立与之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实践与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过程,才能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自古就有,源远流长,但是不同时代,内涵不同,具备历史性和传承性。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目标确立也经历了多次变革。1985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决议》指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将素质教育归纳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新中国前期教育目标虽然重视德育,但并没有确立德育的优先地位。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民知识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学生道德素质滑坡明显,有些学生品质低劣、心理脆弱,甚至部分国家辛苦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崇洋媚外,站在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在十八大后,教育目标更加重视德育,将德育放在“五育”之首,重塑文化自信,具有深刻、深远的时代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经验
国家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后,具体的落实还需要学校的贯彻、实践和创新。育人必先育德。西乡县杨河镇中心学校早在2003年就勒石以志,将“立德树人”确定为了校训。十八大以后,西乡县莲花小学“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做出了有意义的积极实践。
教师要以德修身、以德铸魂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教师应遵循的基本教育规律,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不可忽视的是,教师也是有成长需求的。年轻的教师,爱心、责任、方法、情绪等方面的素养尚不完全成熟,教书育人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利育人的消极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师德教育。西乡县莲花小学将师德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改进和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实施中青年教师“三年成长”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双培双优”机制,重视对年轻教师培养和帮扶,例如校长十年如一日的温馨微问候、开展青年教师师德师能竞赛、“五子”驱动成长等,就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是传授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坚持上好思想政治课。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处理好思政课与品德教育的关系、思政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西乡县莲花小学建立的学校德育处、校级领导人人管德育抓德育、思政教师与班主任月联系制度和学生思想素质动态监测和干预机制就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
建立健全德育实践制度、机制和评价体系,
搭建德育实践平台
西乡县莲花小学在综合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少年准则、养成教育细则等德育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个性,行为,素养,发展”为核心,构建“星级少年”个性发展评价机制,创新积极有效的“五自四修”德育实践模式,完善德育主题实践、书香校园(家庭)建设、社团品牌发展与“莲花之星”相融合的学生发展激励奖励体系,通过持续深入的德育主题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已经取得积极深远的教育成果。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这两个关键要素,实施过程中,教师师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必须“三德”共同发力、形成合力。莲花小学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外尤其是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将德育从校内向校外拓展延伸,推进学校德育课外实践作业的实施,分高中低段,根据学生年龄、心智特点,科学分层、合理安排课外德育实践作业主题,让学生在参与家务劳动、亲子交流、家人共读、一同运动、以及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凝聚亲情,学会感恩,孕育责任,培养情商,升华爱心。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思考
虽然党和国家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8年时间,但学校德育工作仍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观,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破解,德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推进,才能跟上新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是需要进一步反思和破解成绩至上的教育观念与评价体制。“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连续、接力工程。“立德”之于学生,就是必须要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塑造青少年道德品质、涵养青少年法治素养。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都是以教学成绩的高低优劣来进行选拔考核的,学校教学成绩好可以迅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且由此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资源效应。因此,如何改进社会和家庭传统的育人观念,激活教育部门的评价手段,改变校长的教育思想,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将德育工作真正放在首位,仍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实践难题。
二是需要反思和解决思想政治课程创新不足的问题。德育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观实施以来,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新技术也逐步应用推广,但是对比学校语数英理化等学科,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思政课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教师对思政课重视不够,任课教师配置不力,在教学中把思政课等同于文化知识课,忽视了思政课的教育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个体的指导和问题的调查、研究、反馈和处理,以及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思政课没有和学校大德育、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教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等,从而失去了思政课应有的目标定位和作用发挥。
三是需要反思和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支撑、保障不够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没有專业部门或组织进行专业化指导和管理,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评价考核体系,缺乏对特殊学生群体及品德、价值取向的专门研究和干预,尤其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和法治教师,难以适应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德育工作教育手段过时,方法生硬,效果不佳。尤其是教育惩戒问题,教师对顽劣学生不敢管教,又缺乏专业知识应对,放任放任自流,任其“带病”成长。因此,迫切需要教育部门设立专业化的组织、开展正规化的培训、实施科学化的引导,对德育进行研究、干预和管理,探索一套检验学校德育成果的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科学指导、有效管理。
四是需要反思和强化校长对德育工作领导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更多的是“成才”教育,却缺乏缺失缺位了基本的“做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长一以贯之抓德育,校长书记共同抓德育,强化“三全”“四位一体”机制抓德育,推进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融合抓德育,优化育人内容方法抓德育,创新壮大学校文化抓德育,实施党员骨干教师引领抓德育。
作者单位:汉中市西乡县莲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