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当是学生在文字间行走的旅程
2020-08-31刘玉凤
刘玉凤
阅读,是一场精神的旅行,是读者用自身的生命与文本中的情感相遇的过程。儿童的阅读,更是一场发现和探寻,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经验,去文本中寻找自己的生命底色,捕捉自己的身影。综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过多的辅助与支撑,技术过多的推动和渲染,看似打造出一节节精品课堂,但细细考量,真正推动学生精神生长的课堂能有多少,属于学生真正阅读的空间能有多少?
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处理好媒体导思与语言品味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课本内容与拓展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重视学生对直觉体验后的文字表达形式的追问。如此,才能凸显语文的味道,学生也才能从浮躁走向静思默想,踏踏实实地在文字间独立行走,真实实践,从而真正发展语文阅读能力。
一、不以感性的媒体画面代替学生的理性思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声像画影等充满新鲜体验的课件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很多时候,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只要一个画面、一句朗读、一段视频便能轻松地迎刃而解。例如学习老舍的《草原》,很多老师会在网上搜索与草原相关的视频资源,在阅读开始前播放,在阅读时予以验证,在总结回顾时用于回味。这样的做法,的确可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给学生更加直观、真实、生动的感受。然而,这样的做法放弃了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验”的过程,也放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悟。
阅读《草原》,我们随着课文的语言,首先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在放飞想象中明白作者称其“可爱”的原因。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播放视频,他们是不能“闻到”清新的空气的,产生的感觉也只会是“好蓝的天啊”!在学生通过阅读充分体会草原的“可爱”后,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风和日丽、蓝天如洗的情境,在舒缓的音乐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忍不住“想高歌一曲”表达快乐心情的原因,并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为作者的歌写上一两句歌词。这样的媒体介入,方是对语言文字实践的推动、渲染,而非取代。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他们凭借作者的叙述,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当时的画面,感受当时的气氛,从而获得阅读的愉悦。教师切不可直接用感性的画面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
二、不以大量的阅读延伸冲淡文本的阅读品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沟通课堂内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于是乎,很多教师的课堂就变成了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的大阅读平台,课文还没学透,新的语言材料就迫不及待地登场了。这些截取的片段是否与文本有深刻的关联?它们独立于原来的文本之外,是否还能具有鲜活的生机?大量阅读这些文章,一定可以提升學生的实践应用水平吗?如教学《丁香结》,一老师课前搜索了大量关于丁香的古诗文,还将戴望舒的《雨巷》引入课堂,品读丁香一样幽怨的姑娘。这样的做法看似丰满了课堂,增添了阅读的文学味,却与作者积极的人生观背道而驰。大肆地渲染丁香的哀怨意象,学生哪还有时间去品悟宗璞意味深长的初心?
我们的阅读固然要有广度、有厚度,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深度的基础之上。如果课堂阅读没有深度,学生怎么可能练就“带得走的能力”,他们的有效、持续的课外阅读又拿什么来支撑?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紧紧围绕课文这个例子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而不是仅仅将它看作是学生阅读持续的引子。让学生在眼前的优秀文字表达艺术欣赏和内化迁移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中读懂、读深、读透,而后教师方能确定要不要再加入相关例子加以巩固,以什么样的方式加入。这才是对阅读课堂的坚守和担当。
三、重视学生个体体验,关注感受产生的原因
某次,观摩《穷人》一课的教学,笔者印象深刻。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之后,就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汇报:“通过刚才的默读思考,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下面,就让我们来交流交流阅读初体验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刚才是认真阅读了的,纷纷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要求发言。然而,因为只是初读了课文,学生的发言难免浮于文字信息表面:“我读到了在这样的夜晚,桑娜很担心。”“我读到了桑娜非常善良。”“桑娜和渔夫都很善良。”“我感觉桑娜没有主见,不能一人做事一人当。”“我读到了桑娜心一直都揪着,最后是丈夫的平安归来和催着她去抱回孩子,才让她提着的心落了下来。”这个环节,教师一直不停地在教室中穿梭,学生一直在守着自己的观点等待老师的点名。大家谁也没有去关心别人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当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倡导阅读视角的多元化,但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对这种理解、体验、感悟的求证,是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表达的继续思考,这样,学生获得的信息才不会是碎片式、零散化的,也才能习得阅读品悟的方法,实现阅读真正的价值。上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在发言学生身旁驻足片刻,在耐心听完了他的想法之后,再多问一句:“你的观点很是简洁、鲜明,哪些内容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当学生立刻捧起书本,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时,他刚才的短促思维就变成真正的语言品味实践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理应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品读语言文字,徜徉字里行间,循着作者的情思生发自我感悟,接受情感熏陶,形成价值认同,练就言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语文学习既要关注文本“说了什么”,更要关注是“怎么说”的。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的一般形式,并在思考、实践中习得属于自己表达风格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也就唯有不断地行走在课文字里行间,不蔓不枝,简约聚焦,在踏踏实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