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话题”的功能扩

2020-08-31许立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词类话题

许立群

内容摘要:“微话题”是指带有专用标记“#……#”的微博话题,这种话题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出了说明化、语篇化、主观互动化的非常规用法。本文认为微话题的这种功能扩展与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格局相适应,也与“指称并置”的流水句特征相适应。可以进一步指出的是,结尾的微话题是一种特殊的概述回指,发展出了言域功能,具有话轮转换的构拟特征和移情效果。

关键词:话题 词类 流水句 概述回指

一.汉语的词类格局和流水句特征

其实从汉语的词类格局来看,话题的位置由开头变为结尾、功能由话题变为说明这种非常规用法并不是不合法现象。沈家煊(2009)指出,汉语是名词包含动词的语言,这一词类包含格局的本质是指称性包含述谓性,这是一种包含式的不对称关系,而不是二分式的对立关系。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汉语中的话题和说明具有共通性,赵元任(1968/2002:45)已经指出,汉语的主语(话题)和谓语(说明)停顿处可以共用一套标记“啊”“呐”“么”“吧”等,这“密切的平行关系并不是偶然的”。对于微话题来说,(1)(2)和(3)(4)共用一套标记“#……#”也并不是偶然的。只不过,话题说明的不对称性意味着“话题充当说明”与“说明充当话题”相比,是特殊现象。因此(3)(4)微话题多半具有特殊的修辞意味。

从语篇概念来看,汉语的话题和说明都具有指称性,这也意味着汉语流水句的本质特点式指称性和并置性,可以表示为:“S → SNP+ SNP+ SNP……”即“组成流水句的每一个句段S都具有指称性,可以标为SNP,只是有的SNP兼有陈述性(SNP/VP)而已。”(沈家煊201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流水句都存在话题链现象,例如:

(5)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则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韩非子·解老》)

(6)老王呢? 又生病了吧! 也该请个假呀! 走不动了嚜! 儿子女儿呢? 上班忙吧? 请个保姆嚜! 工资低呀! 先借点呢? 犟脾气一个呀! ……(沈家煊,2012)

在这种流水句中,同一小句往往既能充当话题又能充当说明,说明“话题-说明”关系本质上是“指称-指称”,某个句段SNP是充当话题还是说明是依靠上下文语境推导出来的。

微话题也有类似的双重身份用法,例如:

(7)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长大,你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5月10日#母亲节#,一定给妈妈说一句:妈妈,我爱你!(辽沈身边事,2015年5月10日)

(8)突然想到了黄多多,就进了黄磊的微博,想看看有没有多多的照片,妈呀,全是#黄小厨的晚餐#厨艺不行的我默默的退出了微博…………(双Kristy,2015年4月24日)

微话题既能在流水句中担任双重身份,也能在流水句末担任双重身份,这与一般话题极为不同,例如:

(9)妈妈的世界很小,只装满了我。#母亲节#(所谓澜,2015年5月8日)

(10)香煎鸡扒!好七!好七!真好七#黄小厨的晚餐#(小哥哥-帅帅滴,2015年4月29日)

流水句句首和句中的微话题都能直接去掉话题标记“#……#”,或换成“说起……”“……的话”这类话题表达方式,而句尾的微话题如果这么删换,语篇衔接就不自然了。结尾微话题只能换成“以上我说的是……”这样明显的说明性表达。实际上,在前指后的话题与在后指前的话题在表达功能上有对称之处。《文心雕龙·章句》:“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开头点题、结尾扣题的手法在文章学中屡见不鲜。

二.概述回指和语用推导

概述回指(anaphorerésomptive)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Charolles(2002)提出,概述回指的“指称对象是对前文的一个思想或事件的总结,它重在概述前面的信息,而不是重提前文中的某一个词。”(王秀丽,2012),概述回指具有加重认知成本、改变篇章指向的功能。例如:

(11)法国足球队打败了巴西队,这场胜利让他们成了世界冠军,鼓舞了法国人。

“这场胜利”并不是重提前文出现的某一个先行词,而是对前文所叙进行抽象概括的新概念,这一新概念是展开新叙述的基础。周小涛、王军(2014)更加具体地指出,起到语篇推进作用的概述回指“预设了先行概念在整个回指域中的完结,同时启动下一个新话题,具有构建话语者意向性的功能。”可以发现,不论是概括前文,還是开启下文,概述回指的功能都是语用推导性质的,一个回指词语的释义完全随语境和推理的变化而变化。

流水句末的微话题是一种特殊的概述回指,其释义的语用推导性质由行域、知域扩展到了言域,而一般的概述回指都只是在行域和知域,很少涉及言域。在言域中,结尾微话题回指之前的言语行为,相当于“以上说了……”,同时开启新的言语行为,“对此还要说……”。日常语言中言语行为最常见的新旧更替就是话轮转换,会话时AB双方轮番讲话形成“A1→B1→A2……”这样的话轮转换模式,其中每个话轮都可以看作一个言语行为单位,在后的话轮既意味着前一个发话行为的结束,又意味着新一个发话行为的开启,相互之间形成应答关系。微话题的特殊之处在于以说话一方构拟听说双方的话轮转换,形成主观互动式的修辞效果,说话者说出话轮A1,构拟听者回应B1,再构拟自己对B1的回应A2……类似自我博弈,进行视角转换,形成移情心理。说话者移情程度越强,视角转换越彻底,就越能清晰地构拟听话者的回应。

在(3)(4)中微话题的用法都是对话轮转换的主观互动性构拟,微博正文和微话题之间可以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应答关系。(3)是将自己微妙的矛盾心态构拟成不同话轮:A1我陈述城里人简单粗暴——(B1听者各类回应)——A2我再补充按头动作可喜。(4)是将自己两种语气构拟成不同话轮:A1我感慨大家这么快都变成上班族了——(B1听者各类回应)——我疑问暑假怎么没继续呢。

一条微博中还能使用多个微话题,例如(12)出现三个微话题,第一个既可以看作自己发问,也可以看作听者发问;后两个完整地构拟出了B1和A2的话轮转换:

(12)刚穿过电子楼一楼,看见所有的教室都在上课 突然感觉到我大学生涯再也没有课了呢 #这种莫名其妙的怀念是什么情况#看见和我以前一样坐在最后一排玩手机的同学们很想冲进去告诉他 有你后悔的时候#等一下 你还有脸说别人##总之 珍惜每一天吧#(仨仨oO,2014年11月13日)

有的微话题甚至可以构拟听说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话轮:

(13)一朋友,在公园小坐时听几个大妈畅聊股票,醍醐灌顶,尝试买了点也赚了点,渐渐养成去公园汲取情报的习惯,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妈还开始学广场舞,最近除了在群里炫耀自己啥股又涨了外就是嘀咕“其实广场舞挺瘦身的”,感觉大家已经不是同辈了…#小伙子你很有前途,来跟大妈共舞一曲吧…#(两色风景嘎,2015年4月30日)

归根结底,回指意味着对前文内容的再次认知,而概述回指的言域用法可以重新将前文的自身言语解读为他人言语,通过转换说话视角而获得了对话者身份,对所回指的内容作出回应,使言者的内在言语转换为外在言语,这种假设式的回应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可以产生突破常规的修辞效果。侯敏等(2013)采用计算机评测话题型微博语言的主观性特征,指出这类微博往往具有“情感表达强烈而理性评价淡化”等特点。本文指出微博用户使用微话题作为概述回指产生相应的修辞效果,也正与这样的“情感分析”计算内容一致。

可以看出,微话题的功能扩展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说明汉语中名动分别不是绝对的,话题和说明的分别也不是绝对的,微话题的位置可以从最为常规的句首位置发展为句中位置,进而发展到句末话题;微话题的功能也可以从典型单一话题功能发展为话题说明双重功能,进而发展出概述回指功能,在言域中产生话论构拟功能和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敏,滕永林,李雪燕,陈毓麒,郑双美,侯明午,周红照.话题型微博语言特点及其情感分析策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2).

[2]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6).

[3]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4]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J].中国语文,2012(5).

[5]王秀丽.篇章分析中的概述回指[M].当代语言学,2012,(3).

[6]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丁邦新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8/2002.

[7]周小涛,王军.2014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概述回指分析[J].外语研究,2014,(4).

[8]Charolles, M. La référence et les expressions référentielles en franais[M].Paris: Ophrys. 2002.

[9]Schlobinski, Peter & Stephan Schütze-Coburn. On the topic of topic continuity[J]. Linguistics 1992(30).

[10]Sweetser, Ev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本文受泉州市社會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基于汉语流水句的句子观研究”资助,项目号2019E15。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词类话题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浅析网络词“呵呵”的词类归属及语义变化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口语交际需多点支撑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
简析动词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