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探析
2020-08-31周霞
摘 要:新时代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多方协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从机制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在要素组件完备的前提下,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发展性的原则,着眼全局、统筹协作、科学实施,以“大党建、大思政”为环境,以平台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积极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确保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工作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于优秀人才的渴望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案。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构成要素
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首先应该把解析“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成要素作为逻辑起点。“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工作的主体
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运行过程中,实施和启动机制的机构和人员,我们称之为工作主体。它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诸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这里,工作的主体是高校的“全员”,即高校、高校各教育管理服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以及高校的所有工作者。
2.工作的客体
工作客体,也称工作对象,是与主体相对存在的范畴,主要是指工作所针对的群体。常规情况下“三全育人”工作的客体主要是学生。但在一定情况下主客体之间,有时地位也会发生转换,在一定情况下工作客体也包括作为主体的高校工作者以及高校和高校的各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及教学科研单位。
3.工作的环境
此处指“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基础环境,以及为了推动“三全育人”目标实现而创设的新环境。这里的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或者分为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因此,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過程中,环境因素应考量国家社会文化背景和区域文化特征等宏观环境,学校战略规划、顶层设计等中观环境以及管理服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等微观环境;营造利于“三全育人”的物质环境,把握国家、民族、社会、区域、学校等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风气、习惯等文化环境,并创设利于“三全育人”实施的新文化氛围,改进和完善利于“三全育人”实现的政策制度环境。
4.工作的管控与保障
此处指确保机制运行过程中运行方向与目标结果一致而采取的管控和保障。“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建过程中会涉及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多个教育管理服务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这些主体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流程和任务,为保证各个环节和各个主体朝向目标同向同行,就需要配套必要的管控手段和措施,以达成效果。同时,需要配套相应的保障,如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经费物资、制度规章等支持。
综上,高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是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各构成要素为基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并通过它们之间有序的协作使其整体功能最大化,进而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形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运转系统。
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动因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紧迫的伟大工程,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投入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紧迫的工程。第一,具有长期性特征,无法一蹴而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第二,具有连贯性特征,不能断裂,是连续的,随时随地可发生,可贯穿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日常交友、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第三,具有稳定性特征,是教育理念、氛围的稳定和价值导向的稳定,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正确的价值示范,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或工作主体具有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第四,具有紧迫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它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年为之奋斗。
2.外部环境的混杂和割裂,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与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第一,宏观环境方面,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冲击,多元价值观念冲突;市场经济环境下,物化思想诱惑,道德建设面临挑战;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资源混杂,社群思想观念偏移。这些混杂的内外部宏观环境,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第二,中观环境方面,当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并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并普遍存在多区化办学的情况。学生多以学分为导向,穿梭于各个校区之间,以完成学分要求的教育任务为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关注。第三,微观环境方面,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和分布状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信息呈现出扁平式“共享”格局,教师角色由“闻道在先”变为“与学生同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立足新时代,迫切需要创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浸润式育人环境,提升教育实效。
3.边际递减效应,要求以机制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有序运行
教育实践中,育人方向的不一致性是催发边际递减效应的主因之一。具体表现在:第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不一致。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是主体,专业课程除肩负传播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责任外,更肩负着思想价值引领的责任。但现实中,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尚未被充分发挥,少数教师有进行不良的价值示范的情况,极大地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甚至造成一些学生的价值混乱。第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协同。由于高校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同、职责不同,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准则也有所差异,常出现各部门因立场不同而导致育人工作推进缓慢、措施拖延甚至执行困难的情况。第三,微循环使用率不足。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大学生活涉及多个主体、多个过程、多种环节。这些资源和环节虽微小,但数量庞大,无处不在,对于分散主渠道和主阵地压力具有明显作用。但过往,这些育人资源未得到充分重视,或者因为缺乏有效的机制难以统筹而被放弃,无法与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原则
1.坚持整体性原则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形成是机制内部各要素联动的结果,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以全局观念统筹推进。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构建“大党建、大思政”体系,真正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国际交往中,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础上推动“三全育人”,覆盖学生整体,覆盖入校到毕业的一条时空主线、覆盖工作的各个环节。
2.坚持系统性原则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需要各主体、各环节、各要素各司其职,有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完成。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渠道,保障主渠道通畅、有序、有效运行,是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基本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主阵地,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内在要求;一体化系统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做到系统协同、同心聚力、同行同向,是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本质要求。
3.坚持协同性原则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方面同时同向发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做好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提质增效。学校党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单位多方协同、汇聚力量。同时,加强校内外协作。将校外优质资源引进来,用真实的故事案例充实学生的头脑;让校内师生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4.坚持发展性原则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应是动态调整的系统,针对工作客体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动态性调整,并根据其发展的历史状态、当下情况和未来预期,进行合理性、前瞻性设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專业教学与社会教育在更深层次上实现融合与统一。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育人机制系统本身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以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实现。
高校建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的路径
1.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构建“大党建、大思政”体系,创造有利于机制运行的大环境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是为了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放在首位的要求就是保证工作主体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三全育人”的氛围下,从思政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抓住以下关键:第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盯学校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其他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关键事项,保证办学方向无偏差。第二,切实推进综合改革。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学校改革也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必须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体制改革为牵引,使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第三,持续抓建章立制,修订学校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监督制度等,推动依法治校。第四,重点抓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干部培训体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第五,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六,严抓党风廉政建设,以明晰责任为基础,以领导带动为抓手,以考核问责为保障,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最终形成党委抓方向、抓改革、抓制度、抓干部、抓意识形态、抓作风“六位一体”的大党建格局。
2.完善工作主体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全员育人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主体是高校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全体教职工。从主体建设的角度讲,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教职工队伍建设,做到统筹规划、全盘考量。第一,重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科研项目进行倾斜。第二,重点加强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第三,重点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群体是教学科研一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影响较大,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有生力量。第四,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畅通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学生的沟通渠道。第五,重点加强高校职工队伍建设,加强职工队伍培训与思想提升,将“服务育人”理念根植到每一位职工心中。
通过强化队伍建设,使广大教职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高校教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重任。进一步坚持以文化人,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明确行为准则,将师德规范纳入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制度评价的硬约束。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环境、融入全体教职工的观念之中,培养全员育人的大教育观。
3.以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功能
第一,重点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力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功能,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第二,打造功能健全、覆盖广泛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与主渠道形成呼应和贯通。第三,打造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管理服务流程;实施“互联网+思政教育”行动计划,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第四,利用好校园文化平台,形成弘扬主旋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第五,利用好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人才战略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
4.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确保育人工作持久长效
制度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关键。第一,要强化师德制度建设。严把教师聘用和考核的政治观,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把师德规范融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课题申报等过程,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第二,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通过设置独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设计职业化发展路径等方式,确保队伍力量充足、素质优良。第三,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专题研究制度,加强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定期的工作研判机制,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第四,推动形成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以及科教融合评价考核制度,切实发挥评价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7.
[2]周如东,李淑娜.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2):97-99.
[3]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9.
[4]張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3.
[5]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21.
[6]袁俊平,卜建华,胡玉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7]邵云飞,何伟,刘磊.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薛娟.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48-150.
[10]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周霞,北京化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吴宗芪,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