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建筑的绿色健康全龄化设计★
2020-08-31杨晓龙
李 林 杨晓龙 黄 栋
(1.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2.蓝城控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1 项目背景
杭州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向,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市域西部属于浙西丘陵区,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森林覆盖率达66.8%,居全国省会第一。丘陵山地造就了杭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杭州可利用土地资源少的不利情况,整个浙江省的情况又差于杭州,因此,开发各类丘陵缓坡山地是浙江省和杭州市近年来的一项重要议题。同时,根据杭州市政府的公开数据,杭州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1%,如果按照60岁以上人口统计,这一数字还要上升很多,人口老龄化这一全国性问题已经真切地摆在面前。此外,大量郊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儿童居家伤害等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阶段建筑设计中需要不断加以关注的。
建筑业对坡地利用和建筑全龄适应都有应对方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T/ASC 02—2016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都有专门的条目指导坡地建筑和全龄友好建筑的设计和使用。因此,建筑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给定的原则进行设计是对土地资源不足和全龄适应的良好回应。
2 项目概况
本项目地处杭州市某乡,基地紧临新建建成区,外围由城市道路合围,场地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现状为村庄和山区林地。基地由于受山势影响,形状极不规则。基地东侧为地形平坦的建成区,西侧和北侧为山体,南侧为城市道路,整体环境条件良好。项目用地均为山地,周边有良好的绿化和水系景观,但是基地高差较大,坡度、坡向情况复杂,对建筑布局有很大影响,存在大量需要开挖或回填才能进行建设的地段。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 000亩,建设用地位于山地部分,山中零星散布一批大小水塘,用地范围内高程在52 m~106 m之间,场地自山脚平坦地域起,大致至山脊止,最大坡度超过70°。由场地坡度分析可见,红线范围内存在多处坡度很大的地段,少有连片相对平坦地段(见图1);由场地坡向分析可见,场地坡向各异,存在多段坡向交错的地段(见图2);总之,地形极其复杂,建筑基本无法规则排布。
3 设计条件分析
项目位于城市边缘新建区,原址有数个村庄,同时将承担周边地块若干回迁需要,有大量的拆迁安置要求,当地青壮年普遍外流,人口严重老龄化,因此实际居住人口中将有大比例的农村老人。当地青壮年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家,居民中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杭州市的农村老人,已经普及了各种基本保障,因此他们生活无忧,主要需要解决的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等问题,这方面一是需要在规划中落实各类文化站、活动室等文化配套,另一方面也要在规划中照顾他们的活动习惯,农村老人的一个重要习惯是聚集,因为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且大多回迁户相互熟悉,不可避免地会还原原有的社交圈,他们的社交需求的释放与满足大多要通过群聚的形式完成,在设计中必须为此留出足够的交流空间。同理,留守儿童也有强烈的社交需求,针对低龄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孤独感已经有多项研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他们需要社交生活以保证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同样需要社交和玩耍的户外公共空间,且与老人的公共聚集空间要既有接合又有区分,以满足儿童游戏等活动的需求。虽然坡地地形较难形成大块的平坦户外空间,但是户外空间设计要结合地形特征尽量满足这些活动空间要求,不能因为地形原因忽略他们的实际需求。对于建筑设计,除了常规的全龄化设计要点外,由于坡地地形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各种高差,在处理中需要避免不明显高差和不合理高差造成的跌倒、坠落事故,尤其是回迁户中会有大比例只有老人儿童在家的情况,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
4 设计
在设计思路确定之后,设计基本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4.1 总图规划
社交和活动的空间需求要在总图中解决,如果是平地地形,要在建筑排布中注意相互错开,或有意识地局部空出空间,在坡地地形中,则要根据地形因素,找出适合形成活动空间的地点。原则主要有3点:
1)首先满足建筑排布的需求,因为地形上适宜建设的地段不多,要优先满足建筑的要求;
2)要注意土方平衡,需要大量开挖和回填的地点在经济上是不适宜的,可以结合周边建筑综合考量,整体平衡土方挖填量,或者采取局部架空等形式,做到经济合理;
3)要注意卫生和安全等,活动场地并非留有空间就好,还要保证空间的舒适和安全,要对场地进行日照分析、风环境分析、热岛模拟、视野模拟等,避免活动空间在活动时间段内长时间处于阴影内、场地风速过大或者热岛效应明显,影响舒适性,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视野宽阔的场地,最好有一定的绿容率来提高场地空间品质,同时对于周边有坠落危险的地点要避免。这几点上是我国古代的村落建设中就注意到的,项目的灵感也是源自江南某古村的肌理(见图3),在设计中遵循以上原则,形成了各类活动空间(如图4所示)。
在社交和活动空间的塑造上,地形不利反而产生了优势,设计通过对原有村落形态的继承和改造,丰富了整体空间形态,使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事实证明,原有的村落布局对地形的应对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地方和现代设计思路不谋而合,因此,部分空间形态得以直接延续,配合建筑设计,使得原住村民在得到新建环境和建筑的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又维持了对原有村庄的形态记忆,提升了他们的居住满意度。新建部分通过参考原有空间形态,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在空间设计上尽量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创建现代的户外空间体系,并通过人行道路和视线通廊对景观节点的勾连贯通,形成“可观、可望、可居、可游”的配套景观,做到实用品质和景观品质的双提升。
4.2 建筑设计
项目内大部分建筑为联排独院住宅,由于普遍存在高差,各层面积往往不一。设计当中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将老人的主要生活空间集中在地面层,尽量让老人没有爬楼梯、登高等危险性较高的活动需求。具体措施是将厨房、餐厅、客厅、储藏、老人卧室和卫生间集中布置,辅以庭院,满足老人的全部活动空间需求。这样设计的好处不仅方便了老人的活动,而且通过居住在不同楼层,为家庭成员设置了自然分区,避免相互间的干扰。儿童在家时一般有安静时段的需求,例如写作业、学习、睡眠的时间段,如果和其他人的居住空间相邻,一般需要其他家庭成员减少自身的声响需求,例如城市集合住宅中家庭成员为了孩子需要不看电视不听广播甚至不在家接打电话等等比比皆是。但是其他家庭成员也有自身的声响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大部分源自娱乐,因此出于传统观念,大部分人都会强行抑制自身需求来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人性的,老年人的娱乐手段本身就较少,他们由于视力退化的原因很多不方便使用电子设备娱乐,由于听力退化的原因需要更大音量才能听清,如果要求他们不产生任何声音,实际上变相剥夺了他们的娱乐权,尤其是这样的时间段往往很长,对于担心孙辈独自在家不能外出,又虽然在家却不能表现出自身存在的老年人来说,这些时间段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将家庭成员分布在不同层高,辅以合理设计,大幅减少相互之间的噪声干扰、视线干扰等,可以有效保护家庭成员隐私,提升生活质量。在本项目设计中,各户型均注意利用高差分断空间,在坡度较大的地段,居住空间之间不仅上下分层,还可以水平错开,进一步保证了避免干扰,各户型内都以公共空间为纽带,不同的居住空间各自连接公共部分,做到居住分离,公共聚集,是对坡地居住建筑空间组织形态的有益探索(见图5)。
5 结语
由于项目有比例的老人和儿童居住需求,又是坡地建筑,如果按照常规模式设计,很难保证最终的使用效果,设计中通过对使用需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满足全龄化需求的空间,最终成果避免了坡地建筑千篇一律的建筑朝向依托地形设计,顺应自然山势,户内主要房间均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并具有景观视野等,也不是只运用了轮椅空间、防滑地面、无障碍扶手、移门等规范性手段,而是结合项目需求,合理使用坡地,化不利为有利,设计出既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全龄化条款,又有所拓展,做出真正符合目标居住人群全龄化生活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