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救助疑似传染病人的难点与对策

2020-08-30王健林

世界海运 2020年8期
关键词:病员伤病员传染病

王健林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以下简称“南海救助局”)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机构之一,自2003年6月成立以来,完成了大量的水上人命救助任务,包括救助受明显外伤人员和未确诊病因疾病人员(含疑似传染病患者)等伤病员。近年来爆发的几次传染病疫情,如非典(SARS)、甲型流感(H1N1型)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航运业也受到冲击。自2020年初开始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军舰、邮轮、集装箱班轮等船只均有在船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甚至连一名到“钻石公主”号邮轮上进行检疫的日本检疫人员也不幸感染。因此,海上救助人员在救助疑似传染病遇险人员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有必要对海上救助疑似传染病人的难点与对策开展研究,以更好地落实防疫措施,保障救助任务圆满完成。

一、伤病人员救助工作概况和特点

伤病员救助是南海救助局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基本占年度总救助数量的1/6~1/5。2019年南海救助局共实施伤病员救助62起,出动救助力量64次,成功救助57名遇险人员,有效地保障了责任海区人员生命安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9年南海救助局伤病员救助统计表

另外,自2004年至2019年,南海救助局共执行针对伤病人员的救助任务719起,获救人员达853人。救助任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年均救助任务数量的变化。2004—2009年针对伤病员的救助行动每年平均约20起,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每年有60起左右。在2012年之前的伤病员救助任务主要以伤员救助为主,占60%~70%;而自2013年开始,病员的救助任务不断增多,所占比例逐步稳定在50%~60%。

其次是单次遇险人数较少。通常每次任务需要救助的遇险人员不多,超过80%的案例只有1名遇险人员,有2名遇险人员的案例约占15%,而有3名及以上遇险人员的案例占比不到5%,群体性遭遇伤病危险的案例少见。

再次是不同救助力量各有优势。在救助伤病员任务中,首选救助力量是直升机,然后是大功率救助船和救助艇,分别各占出动次数的55.3%、24.5%和18%。直升机充分发挥了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大功率救助船则更多是执行距离远、恶劣海况及夜间等条件下的救助,而救助艇主要在近岸、港口锚地和陆岛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是伤员和病员遇险原因各异。海上伤病员救助案例中,伤员主要以在工作作业中摔伤、烧伤、被绳索或机械打伤为主;病员的遇险原因则相对复杂一些,常见的有昏迷休克、腹痛、疑似肾结石、疑似阑尾炎、疑似中风、发烧和呕吐等症状,具体致病原因需经专业医疗检测确诊。

在当前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就海上救助工作而言,伤员的救助行动相对简单,而病员的救助则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在病因未确诊之前均不排除其潜在传染的可能性,对救助人员的健康威胁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制订更完善的应对措施。

二、爆发传染病疫情期间的典型病员救助案例

南海救助局已先后执行了数百起海上病员遇险救助案例,成功救助了数百名遇险人员。其中,在2010年初H1N1型流感疫情期间及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几起救助案例很有代表性。

(一)“南海救197”轮救助涠洲岛疑似甲流病人[1]

2010年元月19日傍晚,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政府向南海救助局求援:涠洲岛上10多名小学生出现群体性疑似甲流感冒,其中1人情况危急,岛上医疗条件有限,为及时医治患者,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请求调派救助船运送患者至北海救治。

南海救助局立即指令“南海救197”轮出动救助,先后将14名甲流疑似患者、岛上医护人员以及陪护家属共36人接上救助船,并于20日凌晨送抵北海,移交给北海市120救护车转送医院治疗。随后北海市防疫站人员登船消毒。事后获悉,其中14人确诊为甲流患者,但排除H1N1型流感。

本次救助是在2009—2010年全球H1N1型流感(猪流感)疫情大爆发的背景下进行的,当时防疫物资不足、病员多、情况紧急,救助人员仅佩戴了普通口罩,冒着极可能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圆满完成了任务。

(二)“B7358”直升机救助永兴岛疑似新冠肺炎病人

2020年2月9日下午,南海救助局接三沙海上搜救中心信息:永兴岛上有一名在超市工作的女员工发烧咳嗽,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请求救助。该病人于1月16日搭乘客船从海南登岛,2月7日开始出现发烧咳嗽症状,体温为37.3 ℃,CT片显示肺部疑似传染病变,急需送到三亚进一步检测病因并治疗。

经协调和准备,南海救助局安排在三亚值班的直升机“B7358”前往永兴岛,当天晚上成功地将该病人接回三亚,由医院救护车接走医治。参与此次救助行动的机组人员按规定进行了隔离观察,直到被救助的病人经检测排除新冠肺炎才重新恢复救助值班。

执行本次救助任务时正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高峰期,并且患者也具有新冠肺炎的症状,救助人员如何做好救助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及救助结束后的消杀、隔离观察是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

(三)“南海救321”艇救助外籍邮轮急病船员

2020年4月6日,南海救助局接深圳海上搜救中心信息,正在珠江口外等待进港的意大利籍邮轮“COSTA VENEZIA”轮上有1名印尼籍船员疑似突发心肌梗塞,请求紧急救助。该轮3月26日从日本长崎启航,船上共有船员782人,没有乘客,目的港为深圳蛇口。

由于该轮来自重要疫情爆发国,经协调和充分准备后,南海救助局安排“南海救321”艇前往救助,当天晚上将病人接回蛇口邮轮中心码头,由120救护车送往指定医院。“南海救321”艇按程序进行消杀,参与救助的6名艇员按要求进行隔离观察,直至医院排除病人新冠肺炎才恢复救助值班。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全球快速蔓延、愈发严重的时期,并且邮轮上一港是重要疫区。在病人病因未明的情况下,救助过程中救助人员进行了高级别防护,穿戴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等,并在艇尾部搭建临时隔离间安置病员,确保救助人员安全。

三、船舶及其他海上设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概况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及作业的生产设施也不能幸免,不断有人员感染,部分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船舶及设施统计见表2。

表2 部分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船舶及设施统计表

从各种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可以搭载数千人的邮轮、航母也是这次新冠疫情的重要爆发地点,而货船、海上钻井平台也先后有人员感染。各国对发生疫情的船舶、海上设施人员的救助转移方式也各有不同,但由于涉及病患人数多、被传染风险大,负责执行救助转移的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挑战。

四、几种传染病的特点及防御措施

各种传染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有较大不同,见表3。非典、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冠肺炎可以通过飞沫、近距离接触及污染物接触等途径传播[2,3];而类似登革热、黄热病及鼠疫等传染病,则主要是通过蚊虫改换叮咬对象等方式传播。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长可达14天[4]。

表3 几种传染病病毒传播途径及基本防御措施

因此,对于新冠肺炎等一些容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最基本的防御措施就是戴口罩[5]、避免近距离接触和注意个人卫生。

五、病员救助中防传染的主要难点

病员救助行动中,救助人员除了需要克服救助行动中海况环境的影响外,还需要防范染病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遇险人员患传染病的风险高

南海救助局主要负责南海海域的海上人命救助工作,而南海海域辽阔、周边国家多,海上交通、渔业捕捞、矿产开采、旅游休闲等活动繁忙,从业人员众多且来自世界各地,因而被救助对象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地方。

(二)遇险人员的患病原因难以提前确诊

由于遇险船舶、海上设施医疗条件有限,一旦发生人员患病、需要救助时,往往只能通过电话提供病人的一些表面症状情况,如休克昏迷、头痛头晕、发烧咳嗽、腹痛腹泻、肢体无力等简短信息,难以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

(三)救助人员专业医护技能有限

目前,南海救助局一线救助队伍中基本上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救助人员平时只是受过一些急救方面的培训,如人工呼吸、简单外伤包扎等技能,缺乏传染病识别及防御等知识,特别是救助一些发烧、昏迷休克,甚至是无生命体征的人员(遗体)时,无法甄别是否有传染性,难以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四)防疫防护物资不足

救助人员通常只配备有少量的外科防护口罩、医用酒精、水银体温计和一次性手套等物品,高等级的防护服、护目镜、面罩、测温枪、医用手套和消杀液等物品缺乏。

(五)获救伤病人员的隔离场所不足

保持合适距离是防传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救助飞机、船艇上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有限。救助艇、直升机通常只有1个舱室,救助转运伤病员期间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都很难实现;大功率救助船存在共用中央空调系统、卫生间、走廊和餐厅等不足之处,如“南海救197”轮救助涠洲岛疑似甲流患者时,30多名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只能被安排在船上的餐厅、会议室及走廊等处所,与救助人员近距离接触不可避免。

(六)可能对正常救助值班造成不利影响

“B7358”直升机及“南海救321”艇在救助疑似病员后,救助人员均按要求进行了隔离观察,期间不能继续执行救助值班工作;而万一获救病人确诊新冠肺炎,救助人员还需要进行至少14天的隔离观察,影响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改进意见和建议

伤病员救助工作是海上救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救助行动出现的新情况,改进救助方式方法,提高救助技能和水平。

(一)完善救助工作方案

为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上级的指导下,南海救助局专门成立了工作组,编写了《防疫期间救助抢险工作方案》等文件,指导救助值班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具体的工作行动需结合疫情期间救助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完善,如防疫物资的应急采购储备、伤病员的救助转运移交、远程指导、救助人员的隔离观察及生活保障等工作程序,以提高可操作性。

(二)完善救助协调机制

要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与地方政府、海上搜救协调部门、卫健部门及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一是保障重要防疫物资的应急采购渠道通畅。二是确保疑似病员能够及时移交就医,特别是要解决好外籍病员的入境和移交工作。三是协调专业医生参加现场救助行动,对发烧呕吐、昏迷休克和来自疫区的船舶设施上的人员进行救助时,尽量争取专业医生进行现场或远程指导。

(三)提高防传染的警惕性

在疫情爆发期间,“B7358”直升机和“南海救321”艇救助时均采取了高级别的防御、消杀、隔离措施,确保了自身安全。而在非疫情爆发期,也不要放松警惕性,在接到救助信息时,考虑到传染病均有潜伏期,应尽可能了解船舶设施、病人过去14天的活动轨迹,了解病人症状,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以做好防护;而无论病人的症状如何,近距离接触病人时都应尽量戴口罩和手套,及时做好个人卫生。

(四)要密切跟进了解病人的确诊结果

即使在非疫情期间,在移交病人时,也要尽可能取得接收医疗机构的联系方式,或通过搜救协调部门、卫健部门、地方政府,密切跟进病人病因的诊断情况,重点关心是否具有传染性;在获救病人病因未确诊前,参与救助或近距离接触过病人的人员,均要自觉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等保持合适的距离,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五)保持与获救病人的合理距离

大功率救助船舱室空间充足,救助转运病员期间,应当将其安置在靠近梯口、舱门或有独立卫生间的场所,必要时关闭中央空调的循环制冷通风系统,并打开附近门窗进行自然通风。直升机、救助艇等舱室空间有限,要尽量将病人安排在靠后、下风位置,救助人员尽量与其保持距离。若无呼吸困难等症状,要为病人戴上口罩。必要时,可以像“南海救321”艇一样,在艇尾部临时搭建简易隔离间来安置病员。

(六)联合开展对确诊传染病伤病员的救助行动

强化与搜救协调部门(或地方政府)、卫健、医院、海关和边检等相关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统一开展救助行动。第一要对病员病情进行评估,按病员传染性的高低级别落实相应防护措施;第二要尽可能协调专科医生随救助力量一同执行任务;第三在救助转运病员期间,除可以参考上述第五点措施外,还可以考虑将病员安置在负压隔离舱内;第四要及时将获救病员移交指定医院、卫健等单位接收;第五要及时对救助船艇、直升机进行消杀,安排救助人员隔离检查;第六要通过海上搜救区域联动机制,临时安排人员接替受疫情影响的救助力量担负救助值班任务。

七、结束语

伤病员救助是海上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救助疑似甚至确诊患传染性疾病遇险病员的任务不可避免。要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海上救助值守工作的总体部署,强化与海上搜救协调部门等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御措施,切实做好救助过程中的防护工作,确保救助任务圆满完成。

猜你喜欢

病员伤病员传染病
无人机伤病员后送在未来灾害救援中的应用前景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手外科腹部皮瓣患者病员服的设计与应用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综合护理对策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
改良病员服在PICC患者中的应用
惠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