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视角的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
2020-08-29赵蕴华
高 楠,赵蕴华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充分挖掘专利情报,平均可减少60%的研发时间及40%的研发费用;专利说明书中含有90%~95%的研发成果,其中85%以上的技术将不再出现于其他技术文献中[1]。因此,通过专利对产业与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具有通用性和针对性。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定量评价多从政策解析、科研成果、市场收益、企业孵化等角度进行,但专注于专利文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分析的较少。如常旭华等[2]基于政策化的文本数据,进行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目标解构,并结合各类年度数据,从匹配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的角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柴国荣等[3]从转化条件、支撑能力、转化效果三方面出发,设计了25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但其中涉及专利的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一项。
科技成果转化是联系科技研究与经济繁荣的重要桥梁,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重要的老牌工业城市之一,现阶段,哈尔滨市正处于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关键时期[4]。一方面,哈尔滨市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5],科技综合实力强劲,但另一方面,哈尔滨市经济实力薄弱,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很多优秀的科技成果被空置或被南方企业收购,制约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产业创新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对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与判断。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产业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通过专利权交易活动(如质押保全、专利权转移和专利许可)来从专利的角度反映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借鉴我国其他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策略,为哈尔滨市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1 哈尔滨市产业创新现状研究
本文数据来自incopat 平台。该平台收录了117个国家/组织/地区自1782 年以来的1.3 亿项的专利著录数据和部分PDF 格式的说明书全文。在incoPat平台对哈尔滨市2009—2018 年的专利进行检索,找到165 567 篇专利文献,对专利进行申请号合并去除重复专利文献后,共得到141 343 件专利(由于专利审查制度带来的迟滞,使2019 年数据库专利收录不全,故检索范围截止为2018 年底)。
1.1 产业创新态势
1.1.1 时间分布
从图1 中可见,2009—2018 年,哈尔滨市专利公开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于2015 年达到峰值,有21 298 件专利被公开;专利授权量在2009—2013 年呈上升趋势,近几年专利授权量趋于平稳状态,专利失效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失效率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从授权率曲线上看,除在2014 年有明显下降幅度外,整体发展仍呈上升态势,说明哈尔滨市专利申请质量在不断提升(见图1)。
图1 哈尔滨市专利申请、授权、失效逐年趋势
1.1.2 地域分布
从专利公开国看,哈尔滨市在美国(136 件)、韩国(23 件)、英国(18 件)、日本(17 件)、加拿大(16 件)、中国香港(15 件)、印度(9 件)等国家或地区,均有进行专利布局。自2006 年以来,哈尔滨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简称“哈科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2016 年,参与哈科会的国家及地区多达29 个,包括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共征集到1 049 个项目信息,内容涉及新医药、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6 个领域[6]。
1.1.3 专利类型与有效性
通过对专利类型及专利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哈尔滨市专利申请类型中占比最高的是发明专利,约为52%,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占比约38%,外观设计类占比约10%;从专利有效性看,未失效专利(包括未授权和有效专利)和已失效专利数量分布较均匀,约54%的专利处于未失效状态。受专利审查制度的影响,发明专利需经过实质审查才能授权,故而相较其他的专利类型,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金量和专利质量往往更高。由于专利在授权后,要维持其有效性需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年费,故而处于有效状态的专利比处于失效状态的专利有价值。综合发明专利占比和未失效专利占比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出哈尔滨市专利的技术含金量较高,这离不开当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哈尔滨市秉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试点单位,开展“三权”制度改革,并与16 所大学大所签订了市校(所)共同推动“三权”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书。此外,哈尔滨市修订完善了《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宽松的经费支配权、资源调配权等;推出“科技创新39 条”,建立各类高校、研究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政策支持长效机制[7];修订并实施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将服务能力、毕业率、高新技术企业和一定规模企业培育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激励加约束机制,推动孵化模式转变,提升孵化能力[8];连续启动实施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年、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年等专项行动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优化当地科技创新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4 专利年龄
从图2 可见,哈尔滨市专利年龄多分布在半年到3 年之间,专利整体呈现“年轻化”,这是当地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活跃的表现,通常与当地繁荣的科技创新企业与良好的企业孵化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哈尔滨市一方面加强对企业专利优势的培养并改善孵化环境,如在专利申请资助方面的倾斜政策,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提供专利查询、转让等信息服务的知识产权平台建设,以加快专利技术成果转化。2016 年,哈尔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2 家;2017 年,哈尔滨市小微企业达15.93 万户[9],各级各类企业孵化器新增18家,总量达131 家,孵化面积216 万m2,当地政府还将对企业孵化器给予30 万~50 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10];2017 年,哈尔滨市新增在孵科技企业780 户,在孵科技企业总数达到3 541 户[11]。
图2 哈尔滨市专利年龄分布
1.2 创新机构主体
1.2.1 机构创新实力
为了对哈尔滨市创新机构主体进行充分对比,分别从专利数量、各专利类型占比、有效专利占比、授权率等角度展开比较。从表1 可见,专利数量排名前10 位的机构中,高校有8 家,企业2 家,说明支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的主体仍是高校,为激发市场活力,当地市政府需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添新动力。
发明专利占比最高3 家机构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有效专利占比最高的3 家机构分别是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发明专利授权率最高的3家机构分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见,无论是从专利数量还是专利质量上看,哈尔滨工业大学综合技术实力十分显著,可为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领头示范机构。其余高校或企业也各有其优势,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创新机构主体,可作为产学研合作优先考虑机构。而地方高校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共建经济实体、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技资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等[12],这些模式都可以为哈尔滨市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
表1 哈尔滨市主要机构创新实力对比
1.2.2 重点研发技术
通过对排名前10 位创新机构主体的专利IPC 小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可反映各机构的重点研发技术领域。从图3 可见,理化检验、电信号处理、物理特征测量是各创新机构均较重视的研发技术领域;除此之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污水处理、固体分离与提纯方面申请的专利较多,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比较重视教育用具类技术专利的申请,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均比较重视园艺与林业类专利申请,东北农业大学在食品制备与保存领域也较擅长。
图3 哈尔滨市主要创新机构重点研发技术
2 哈尔滨市成果转化现状研究
2.1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1 哈尔滨市
从专利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可从专利权发生交易的各项活动总和来反映,包括质押保全次数、专利权转移次数和专利许可次数,有助于反映深层次的知识成果转化[13]。从图4 可见,2011年专利成果转化次数最多,达1 620 次,但从2012年至今,哈尔滨市专利成果转化次数在逐年下降。朱晓俊等[14]对全国31 个省市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统计与比较,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度排名后5 位的依次是内蒙古、青海、宁夏、黑龙江、西藏,除黑龙江外,其余4 个均属于西部地区。可见,无论是哈尔滨市,还是黑龙江省,都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现状,亟待各方加强各项措施,提高当地科技成果转化率。
图4 哈尔滨市专利成果转化趋势
一方面哈尔滨市专利成果转化速度放缓,另一方面还面临着科技成果不断外流的境况。有研究发现,东北高校与科研院所70%~80%的科技成果均在东北以外的地区实现转化[15]。究其原因,主要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以国企为主,使其普遍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倾向,因而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缺乏能动性与灵活性。这就导致了国企不能及时准确识别科技成果的内在价值,使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能达到其预估的成果转化收益,从而加速了东北地区科技成果向沿海经济发展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地区的落地转移。
2.1.2 典范地区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典范地区相关推行政策的了解,可在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及针对转化问题提出修改策略时,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的交易总额中,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排名前3 位,因而将三者作为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为推动当地科技成果转化,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扶持政策,如《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地区的成果转化平台也不尽相同,如北京市建设了技术市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等平台,广东省建立了中小微企业创新平台、粤港澳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技术转让平台、“互联网+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四众”创新服务等平台[16],江苏省建立了农村科技成果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移动智能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平台[17]。
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方面,各地区也各有侧重。如北京推出权益改革,单位所得成果收益全部留归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收益的70%及以上的比例可用于科技人员奖励;在怀柔建立科学城,创办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18]。广东省提出技术人员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在业绩考核中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等同对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开展相关活动,按其上年度签订技术交易合同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将不高于30%的补助金用于奖励促成交易的团队或个人[19]。江苏先后建立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对拥有发明专利的法人代表,按照其注册资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
2.2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通过对产业创新现状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哈尔滨市专利年龄整体呈现“年轻化”,且专利的技术含金量较高,这与当地政府积极推出各项鼓励政策密切相关,此外,当地技术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利产量最为突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近几年专利申请量下降,专利成果转化趋势下降,科技成果外流及作为专利申请主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等问题,此外,哈尔滨市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 点。
(1)产学研合作中对责、权、利界定不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存在落实障碍。由于高校与企业各自的性质和优势不同,使二者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分工也不同,互不能替代。在校企间实际的合作中,常容易因产学研合同签订时责、权、利界定不清,为后期利益分配留下隐患。由于当前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还未完全落实,哈尔滨市推出的“三权”制度改革措施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度较大,使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很难实施。
(2)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普及不到位,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导向不足等。要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和政府双方的力量。但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往往与政府的选题、立项、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而对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关注度不够。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普及不到位,则使部分创新机构因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而未能及时对其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不仅是哈尔滨市高校存在的问题,更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部《2016 年高等学校统计资料汇编》公布的数据中,2016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专利授权量共35 157 项,仅933 项专利签订了售出合同,占总量的2.7%[20];此外,2016 年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经费为135.6 亿元,而专利出售收益仅为6.7 亿元,占总投入4.9%[21]。这种现象不仅无法发挥高校在科技研发、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还造成了研发投入产出比底下及高校人力、资源利用率的低效。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信息偏差,契合度有所欠缺。
(4)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有待提升。一方面,在当年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哈尔滨市各类资产评估、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起步较晚,使得现有相关机构数量较少且多数属于政府部门,因而普遍存在市场机动性差、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能力不高、信息公布不及时甚至不准确等问题。另一方面,哈尔滨市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科技局管理科技资金支出,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靠后[22];而由于当地没有形成健全的金融体系,即使有很多高价值科技产出,迫于较高的投资风险,企业也不愿意进行投资。
3 对策与建议
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创新试点城市,现已进入科技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提高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针对上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为使“政产学研”体系运行更加高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首先,企业需要对市场充分的调研及小范围试水之后,明确其核心需求,并将需求文档反馈给高校;其次,高校需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其学科、人员及资源的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科学研究,形成技术产品及相应的技术方案;最后,企业对高校的研究成果进行中试,测试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带来盈利,中试环节通过后,则正式投入商品化及产业化阶段,企业还将对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政府则是贯穿整个流程,肩负起督促引导的作用,如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设置时间限定,若超出预定期限仍未实现落地转化,则将相应的科技成果可被无偿使用。在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时,为了使合作体系运行更长效稳定,需尤为重视校企间责、权、利的划分与界定,政府也可出台相应标准与准则,以保护双方利益均不受到损害。
(2)优先发展当地优势技术领域,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科与科研优势。哈尔滨市集中了全省57%的大学与68%的省属研究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又是当地科技创新的主体机构,具备学科、人员、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充分发挥二者的技术创新优势,是推动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措施。此外,将高校的优势专业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相结合,强强结合,使优势产业的发展更为突出,成为支撑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与行业财富的增加,才能为本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落地的温床,从而减少科技成果外流的情况。
(3)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与宣传力度,建立创新型孵化体系新机制。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仅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政策推广者与科技创新市场化的引导者。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与宣传力度,增强创新主体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才能将政策落到实处而非一纸空谈。为更好地构建创新型孵化系统,可推进现行试点工作,设立试点引导资金,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同时鼓励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最终形以成龙头企业为依托,核心技术为枢纽,产学研分工合作,依照产业技术路径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4)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或将面临税收、金融、投资、产业、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主体很难解决的问题,亟待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调部门及相关政策咨询平台,以更好地解决在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还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评估,找到其中的问题或缺漏,并针对性进行完善,优化政策落实流程,以减少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体制机制障碍。
(5)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可借鉴北京、广东、江苏等地的中介服务体系,构建涵盖科技市场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政府和企业资本合作、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服务平台;鼓励建立盈利性科技中介机构,以增强其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动性和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融资体系的构建要以政府为引导,遵循市场运行规则。政府需推进银行与开展风投、评估、担保类服务的机构进行合作,一方面,通过政策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科技类中小型企业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转化;另一方面,以专利权转移、质押保全、专利许可、产权变化等形式为对接手段,促进科技资本、金融资本及产业资本间的有机结合,打造全方面、多层次的科技金融生态链。此外,还可运用天使投资、风投、股权质押等金融手段,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金融体系就很值得借鉴[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