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对比分析

2020-08-29施琴芬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相似性图谱商业模式

李 倩,于 娱,施琴芬

(1.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2.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为什么有些企业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成功的管理,然而在面对技术变革时,却失去了行业领导地位?以此为基础,哈佛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 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理论。Bower 等[1]首先提出了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后在1997 年出版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用“颠覆式创新”取代了“颠覆性技术”,认为该理论不仅局限于技术产品中,还可以应用到服务和商业模式中,并将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创新定义为颠覆式创新[2]1-252。Christensen 的研究被广泛应用在不同学科和领域,由于成果众多,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已难以准确把握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而文献计量法不同,其使用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大量文献进行精确分析。此外,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成果较少,且存在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国外和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进行对比,以发现研究不足,促进国内研究的发展。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采用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法,分别对国外、国内的颠覆式创新研究作了分析,如:叶阳平等[3]对WOS 数据库的颠覆性创新文献作了科学计量分析,通过年度分布、空间分布、期刊和关键词等分析了国外颠覆性创新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热点;徐久香等[4]以CNKI 数据库的破坏性创新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发表时间、研究内容、期刊、作者及单位等方面分析了国内破坏性创新研究的特征和不足。但上述研究多是将国外或者国内文献单独作简单的可视化分析,较少有学者将国内外颠覆式创新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入挖掘。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通过CiteSpace 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国外WOS 数据库和国内CSSCI 数据库的颠覆式创新文献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共被引分析及聚类、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词检测,探究并对比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知识演进过程、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各自特点和存在的差别,为国内未来研究提供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确保文献质量,本文的研究样本文献来自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CSSCI 数据库。

国外文献来自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数据库,关于颠覆式创新的研究,常涉及到颠覆式技术和颠覆式商业模式,因此,在WOS数据库中,以“disruptive innovation”“disruptive technology”“disruptive technologies” 和“disruptive business model”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年限为所有年份,数据收集时间为2019 年1 月1 日,文献类型设为“article”。经过数据筛选,排除低相关文献,共得到1 031 篇英文文献。

国内文献来自CSSCI 数据库,由于国内颠覆式创新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破坏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但3 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本研究将其归为一类分析,只统计“颠覆式创新”这一概念。在CSSCI 数据库中,以“颠覆式创新”“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新”“颠覆式技术”“破坏性技术”“颠覆性技术”“颠覆式商业模式”“破坏性商业模式”和“颠覆性商业模式”为篇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发文年代不限,数据收集时间为2019 年1 月1 日,文献类型设为期刊文献。经过数据筛选,排除低相关文献,共得到175 篇中文文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分析,它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等计量方法,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定量地分析文献间的联系、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以探究某个领域研究的知识结构、变化规律及前沿热点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绘制知识图谱,展示与挖掘某个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5]。

2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发文量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颠覆式创新研究的时间变化规律,本研究对国内外各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对比发现:(1)颠覆式创新相关的第1 篇文献发表于1994 年,在此后的24 年间,国内外文献数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发文数量上可将颠覆式创新研究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5 年,国外文献数量平稳增长,而国内文献几乎没有增长;第二阶段是2006—2012 年,国内外文献数量迅速增长,中间略有波动,国内增长幅度略低于国外;第三阶段是2013—2018 年,国外文献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内,并在2018 年达到顶峰;(3)国外文献总量远高于国内文献总量,说明颠覆式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出自国外;(4)文献数量逐年上升,说明颠覆式创新仍是创新管理类研究的热点领域。

图1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文献发文量对比

3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演进过程

为了探究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联系和区别,本文对国外、国内文献作共被引分析,并对其聚类,通过知识图谱展示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以把握国内外研究的演进过程,并对演进中的重要文献作对比。

3.1 国内外共被引文献聚类

共被引分析是CiteSpace 的核心功能,其中的被引文献,即被别人引用的文献,体现研究的知识基础;施引文献,即直接在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原文献,体现研究的前沿领域[6]。在CiteSpace 中,将Node Type 设为Reference,以一年为时间切片,提取每个切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 篇文献,运用Pathfinder算法对国外图谱进行修剪,国内文献数较少故不对其修剪。在生成的文献共被引图谱中将同义节点合并后,对文献进行聚类,采用LLR 算法从施引文献的标题中提取聚类命名的标签词,得到国外、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结果见图2、图3,具体信息见表1。

在图2 和图3 中,Q 值分别为0.863 4 和0.836 3,均大于0.3,表明两张图谱的聚类结构均显著;MeanSilhouette 值分别为0.339 5 和0.698 8,国内图谱的平均轮廓值大于0.5,聚类较合理,而国外图谱由于存在众多小聚类,平均轮廓值较低,但由表1知国外主要聚类轮廓值较高,因此聚类效果是理想的。部分聚类浓度未达到值得被关注的程度,如图2 的#6、#11、#13-17 和图3 的#1、#4、#5,在图中颜色较浅或未显示。表1 中,均值表示聚类中文献发表时间的均值,如国外#3聚类的均值是1999 年,说明该聚类主要由早期文献构成。

结合图2、图3 和表1,国外颠覆式创新研究可分为12 个主要聚类,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可分为4个主要聚类。

图2 国外颠覆式创新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

图3 国内颠覆式创新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

表1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共被引文献聚类信息

3.2 国内外主要聚类的演变

为了直观展示各聚类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将聚类结果按时间线视图显示,各节点按其所属聚类与发表的时间被放置在相应位置,结果见图4 和图5。根据时间线视图,可以分析各个聚类何时开始出现、何时成果增加或减少、何时热度高、何时关注度趋冷及是否出现过重要文献等,如:高被引文献(较大的节点)、高突现性文献(被引频次变化率高的节点)和高中介中心性文献(起重要连接作用的节点)。

国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12 个主要聚类演变:(1)聚类#0 主要是关于颠覆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包括概念、理论回顾和理论框架等。该聚类始于2000 年,2001—2006 年成果不断增加,2007—2009 年热度降低,2010 年热度回升,此后便趋冷。总体受关注度较高,出现过多篇高被引、高突现性和高中心性文献。(2)聚类#1 主要是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包括如何应对颠覆性商业模式、故意学习机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等。该聚类始于2003 年,2004—2007 年热度较低,2008—2011 年热度增高并出现了高被引文献,但2012—2016 年关注度降低并趋冷。(3)聚类#2 主要是关于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包括技术路线图、颠覆性技术的识别等。该聚类始于1997 年,1998—2002 年热度较低,2003—2005 年热度最高,出现了高突现性和高中心性文献,2006—2011 年热度较低,2011 年出现了高中心性文献,此后便趋冷。(4)聚类#3 主要是关于颠覆式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市场细分策略、需求条件、驱动因素等。该聚类始于1994 年,出现时间最早,1994—2002 年热度较高,出现多篇高突现性、高被引和高中心性文献,但此后的2003—2007 年热度较低并趋冷。(5)聚类#4 主要研究颠覆式创新的挑战,包括在位者和颠覆者的挑战等;聚类#5 主要研究共享经济相关的主题;聚类#8 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颠覆式创新的预先识别与评估。以上3 个聚类的时间跨度区间均为[2008,2017],在发展过程中总体热度均不高,但出现过重要文献。(6)聚类#7 主要是关于颠覆式创新进入外部市场的研究,包括市场扩散模式、影响市场入侵速度的因素等。该聚类在2003 年出现后热度一直较低,但2008—2016年成果增多且热度较高,涌现一批重要文献。(7)聚类# 9 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好新兴技术,时间跨度区间为[2005,2014];聚类#10 主要研究新旧技术相关,包括旧技术如何应对新技术威胁、新技术的优势等,时间跨度区间为[2010,2017];聚类#12主要研究颠覆式创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mooc 时间跨度区间为[2011,2015];聚类#18 主要研究新模型的建立,如预测模型、创新扩散模型等,时间跨度区间为[2003,2009]。以上4 个聚类在发展过程中总体热度均较低,没有出现较重要的文献。

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的4 个主要聚类演变:(1)聚类#0 主要是与颠覆式创新行为相关的研究,包括识别框架的建立、创新模式选择、竞争优势构筑和风险规避等,时间跨度区间为[2010,2016],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篇高中心性文献。(2)聚类#2 主要是关于颠覆式创新战略的研究,包括市场进入、商业模式和后发企业的赶超战略等,时间跨度区间为[2008,2014],期间出现了高突现性和高中心性文献。(3)聚类#3 主要是关于颠覆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包括概念、理论回顾和理论框架等,时间跨度区间为[2006,2010],该聚类在2006 年和2010 年热度较高,中间年份热度较低。(4)聚类#6 主要是关于颠覆式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知识资产、吸收能力等,时间跨度区间为[2010,2015],该聚类在2011 年和2012 年热度较高,并出现了高中心性文献,2012—2015 年逐渐趋冷。

对比发现,国内外共被引文献聚类的演变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相似性体现在:国内外各聚类开始出现、持续的时间和受关注的热度均不相同,且国内聚类的主题几乎都包含在国外聚类中;差异性体现在:与国内聚类相比,国外聚类众多且涉及的面更广。

图4 国外颠覆式创新共被引文献聚类的时间线视图

图5 国内颠覆式创新共被引文献聚类的时间线视图

3.3 国内外重要文献对比

本研究结合聚类汇总表信息,深入探究国内外研究演变中起重要作用的文献,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作对比。

3.3.1 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对比

高被引文献一般是有较高价值的文献,表2 列出了国内外颠覆式创新共被引频次最高的10 篇文献。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均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研究内容上,相似性体现在:(1)理论框架的建立被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共同研究。在国外,Christensen 等[7]提出了包含时间、性能与价值3 个维度的颠覆式创新分析框架;在国内,周江华等[8]从技术与商业模式角度,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2)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被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共同研究。在国外,Henderson[9]指出创新能力不足会导致在位企业颠覆式创新失败,其是国内外共同的高被引文献;在国内,赵明剑等[10]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影响因素;Govindarajan等[11]发现主流顾客导向、新兴顾客导向分别与颠覆式创新呈负相关、正相关。(3)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相匹配被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共同研究。在国外,Hwang 等[12]研究了医疗领域颠覆性技术如何与商业模式相匹配;在国内,周江华等[8]认为破坏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能够破坏传统技术。(4)颠覆性技术的界定与识别被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共同研究。在国外,Danneels[13]从技术竞争力角度阐述了如何界定颠覆性技术;在国内,黄鲁成等[14]提出了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模型。

差异性体现在:在国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被引较多,如Chesbrough[15]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障碍及克服方法;在国内,关于颠覆式创新预测的研究被引较多,如Govindarajan 等[16]讨论了如何利用衡量事后创新破坏性的方法,事先预测哪种在位企业更容易进行颠覆式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相似性体现在:(1)文献分析法被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共同采用。在国外,Yu 等[17]阐述了颠覆式创新理论的概念和存在的争议,总结了相关研究,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其是国内外共同的高被引文献;Christensen 等[18]纠正了已有颠覆式创新研究中存在的误解。在国内,田红云等[19]探寻了已有破坏性创新研究间的联系;林春培等[20]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破坏性创新概念、类型、驱动力及识别的研究;薛捷[21]围绕内涵、本质特征、分类和动力来源等对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了述评。(2)案例研究法被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共同采用。在国外,Christensen[2]1-252基于磁盘驱动器等行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的概念;Walsh[22]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生成了颠覆性技术路线图;Christensen[23]作了颠覆式创新理论构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周江华等[8]对山寨手机行业作了案例研究。

差异性体现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在国内被引频次较高,如Govindarajan 等[11]以19 家财富200 强企业的128 个SBU 高管数据为样本作实证研究,探究了不同顾客导向对突破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影响;黄鲁成等[14]以汽车锂电池技术的专利数据为实例,验证了其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有效性。

表2 国内外共被引频次最高的10 篇文献对比

3.3.2 国内外高突现性文献对比

高突现性文献一般指被引频次变化率较高的文献,代表了研究中较活跃的领域,表3 列出了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突现性最高的文献,国内方面仅检测出5 篇,且均包含在高被引文献中。国内外高突现性文献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均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研究内容上,相似性体现在:(1)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被国内外高突现性文献共同研究。如Henderson[9]和Govindarajan 等[11]。(2)颠覆式创新预测被国内外高突现性文献共同研究。在国外,Christensen 等[24]提出了一个框架来预测哪种公司能在颠覆式创新中获得成功;在国内,Govindarajan等[16]讨论了如何事先预测哪种在位企业更容易进行颠覆式创新。

差异性体现在:在国外:(1)颠覆性技术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除了Danneels[13]和Walsh[22],还有Walsh 等[25]探讨了颠覆性技术商业化过程中,新公司相较于成熟公司所具有的优势,Kostoff 等[26]提出了系统化的方法来识别颠覆性技术。(2)颠覆式创新的形成机理是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如Adner[27]研究发现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是颠覆式创新形成的重要条件。在国内,低端市场的颠覆式创新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如周江华等[8]研究了金字塔底层市场。

在研究方法上,相似性体现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均被国内外高突现性文献共同采用。(1)文献分析法,如Danneels[13]、田红云等[19]和林春培等[20]。(2)案例研究法,如Christensen[2]1-252、Walsh[22]、Christensen[23]和周江华等[8]。

差异性体现在:在国外,计算机仿真方法受到较多关注,如Adner[27]运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探究了不同细分市场偏好导致不同竞争机制发生的过程;在国内,实证研究方法受到较多关注,如Govindarajan 等[11]。

表3 国内外突现性最高的文献对比

3.3.3 国内外高中介中心性文献对比

高中介中心性文献一般是起重要连接作用的文献,与其他文献的联系较紧密,表4 列出了国内外颠覆式创新中介中心性最高的10 篇文献。国内外高中介中心性文献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研究方法上较为相似。

在研究内容上,相似性体现在:颠覆式创新的风险与威胁被国内外高中介中心性文献共同研究。在国外,Keller 等[28]运用事前识别法分析了Web 应用是否对现有企业构成颠覆性威胁;Ansari 等[29]研究了多边生态系统中引入颠覆式创新的企业面临的困境。在国内,吴佩等[30]研究了在颠覆式创新初期,后发企业规避风险的策略。

差异性体现在:在国外:(1)关于框架建立的文献起重要连接作用,如Phaal 等[31]绘制了基于科学技术的产业涌现框架,Ansari 等[32]建立了多层次框架来理解在位挑战者的动态。(2)关于技术的文献起重要连接作用,如Danneels[13]围绕定义、应用和技术商业化等对颠覆性技术作了再思考,Lee 等[33]采用模块化方法为预测、规划和管理等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图。在国内:(1)关于模型建立的文献起重要连接作用,如Sood 等[34]建立了预测颠覆性技术的模型,吴佩等[35]建立了颠覆式创新产品进入低端市场的最优定价模型。(2)关于后发优势构筑的文献起重要连接作用,如罗珉等[36]认为后发企业边缘赶超过程中,互补性资产起关键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较为相似:(1)文献分析法被国内外高中介中心性文献共同采用。在国外,Markides[37]总结了有关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在国内,张春辉等[38]从内涵、差别、影响因素等角度对渐进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作了归纳;林春培等[39]归纳出了破坏性创新研究的四大群体。(2)实证研究法被国内外高中介中心性文献共同采用。在国外,Yu 等[40]通过对37 项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抽象出4 种普遍适用的研发策略;在国内,如Govindarajan 等[11]。

表4 国内外中介中心性最高的10 篇文献对比

表4 (续)

4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

4.1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热点主题

为了进一步探究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差异,本文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高频关键词来表征热点主题,并对国内外热点主题作对比。

在CiteSpace 中,将Node Type 设为Keyword,以一年为时间切片,提取每年出现频次最高的50 个关键词,并在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将同义词合并,保留频次较高的词,相应的频次加到被保留词的频次上,如:在国外图谱中,将“disruptiveinnovation”合并到“disruptive innovation”中;在国内图谱中,将“颠覆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合并到“破坏性创新”中。结果见图6,左侧为国外关键词图谱,图谱修剪方法为Pathfinder,共240 个节点、43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51;右侧为国内关键词图谱,共20 个节点、27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142 1。具体频次见表5、表6。

结合图6、表5 和表6,对比发现:(1)国外颠覆式创新文献提取出的关键词较多,研究主题较为广泛和均衡,而国内文献提取出的关键词较少,研究主题缺乏多样性;(2)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中,热点主题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性体现在:(1)国内外均重视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包括颠覆性技术的概念、识别、预测、技术路线图及应用等,关键词涉及“disruptive technology”“technology”“颠覆性技术”“路径创造”和“技术路线图”等;(2)国内外均重视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对企业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关键词涉及“firm”“后发企业”“在位企业”等;(3)国内外均重视商业模式的研究,探讨其如何与创新的商业模式相匹配、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的路径等,关键词涉及“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等;(4)国内外均重视市场和竞争的研究,包括颠覆式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市场进入与策略选择等,关键词涉及“market”“competition”“市场进入”“市场导向”等。

国外研究的差异性体现在:(1)注重研究颠覆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包括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创新绩效的度量方法等,关键词涉及“performance”;(2)注重研究不同产业的颠覆式创新,从磁盘驱动器等高技术产业延伸到各个产业,关键词涉及“industry”;(3)注重研究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实施战略和战略框架,关键词涉及“strategy”和“framework”等;(4)注重用模型研究企业能力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关键词涉及“model”“capability”“dynamic capability”和“impact”等;(5)注重从系统的视角分析组织的颠覆式创新,将颠覆式创新看成是多维主体参与的系统,关键词涉及“system”和“organization”等;(6)注重研究政策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关键词涉及“policy”等;(7)注重研究实施颠覆式创新的挑战,关键词涉及“challenge”等。

国内研究的差异性体现在:(1)注重考察不同性质企业的颠覆式创新路径,关键词涉及“后发企业”“在位企业”“路径创造”等;(2)注重研究颠覆式创新与商业合法性的关系,研究不同合法性水平下在位企业面对颠覆式创新时的战略反应以及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合法性悖论的途径等,关键词涉及“合法性悖论”“商业模式”等;(3)注重从对现有市场的侵蚀方式角度,探讨企业如何进入和占领市场,关键词涉及“新市场破坏”“低端破坏”等;(4)注重将颠覆式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对比研究,关键词涉及“维持性创新”“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和“创新模式”等;(5)注重考察教育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关键词涉及“高等教育”等。

图6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5 国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前30 个高频关键词

表6 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全部高频关键词

4.2 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词的突现性进行检测,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控制面板的burstness 功能中,将Minimum Duration 设为1,并适当调节γ 值的大小,国外文献检测出12 个突现词,国内文献检测出4 个突现词,结果分别见图7、图8。

在国外研究中:在1994—2005 年,突现性较高的词有“discontinuous innovation”(不连续创新)“disruptive technology”(颠覆性技术)和“innovation”(创新),这一阶段属于研究初期,不连续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在国外创新领域开始受到关注,颠覆式创新概念的提出受到这两者的影响,颠覆式创新属于不连续创新范畴,颠覆性技术的产生为颠覆式创新的提出奠定了技术基础;2006—2013 年,除了上一阶段出现过的3 个突现词外,突现性较高的词还有“growth”(增长)“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paradigm”(范式)“industry”(产业)“framework”(框架),这一阶段对不连续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关注度依然很高,纳米技术作为一项典型的颠覆性技术,受到了较多关注,且该阶段较为关注产业层面,各个产业的颠覆式创新以及颠覆式创新对不同产业企业增长的影响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范式和理论框架;2014—2018 年,突现性较高的词有“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disruption”(破坏)“internet of thing”(物联网)和“sharing economy”(共享经济),这一阶段国外学者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可持续发展问题、物联网和共享经济等在近期研究中较为活跃,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由此可以发现国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3 个前沿趋势:(1)找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颠覆式创新;(2)物联网技术运用下企业的颠覆式创新;(3)共享经济模式下企业的颠覆式创新。

在国内研究中:在1994—2005 年,这一阶段国内研究较少,没有出现突现性较高的词;2006—2013 年,突现性较高的词是“维持性创新”和“商业模式”,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维持性创新与颠覆式创新两种模式的对比研究,二是有关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2014—2018年,突现性较高的词是“后发企业”和“颠覆性技术”,这一阶段国内关于后发企业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较为活跃,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由此可以发现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的2 个前沿趋势:(1)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实现方式,如:机理模型、价值路径的形成等;(2)继续颠覆性技术的相关研究。

就突现词来看,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发展路径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相似性体现在:突现性最大的词均是颠覆性技术,说明颠覆式创新的发展过程受颠覆性技术的影响较大。差异性体现在:国外较为关注不连续创新,而国内较为关注维持性创新;国外较为关注产业层面,而国内较为关注企业层面。

就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未来可能集中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物联网和共享经济等相关研究,而国内未来可能集中在后发企业和颠覆性技术的相关研究。

图7 国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突现词

图8 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突现词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国外WOS 数据库、国内CSSCI 数据库的颠覆式创新相关文献作可视化分析,探究并对比了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知识演进过程、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认清研究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国内的颠覆式创新研究提供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

(1)演进过程。国外研究分为12 个主要聚类,包括颠覆式创新理论、商业模式、颠覆性技术发展趋势、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颠覆式创新的挑战、共享经济、颠覆式创新进入外部市场、全球化背景下颠覆式创新的预先识别与评估、新兴技术利用、新旧技术相关、教育领域的应用、新模型的建立;国内研究分为4 个主要聚类,包括颠覆式创新行为相关、颠覆式创新战略、颠覆式创新理论、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国内外聚类的演变有相似性(开始出现、持续的时间和受关注度均不相同,国内聚类主题包含在国外聚类中),也有差异性(聚类数量和涉及的面不同)。

重要文献包括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有相似性(理论框架的建立、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颠覆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相匹配、颠覆性技术的界定与识别),也有差异性(国外:商业模式创新;国内:颠覆式创新预测);研究方法有相似性(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也有差异性(国内:实证研究法)。高突现性文献:研究内容有相似性(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颠覆式创新预测),也有差异性(国外:颠覆性技术、颠覆式创新的形成机理;国内:低端市场的颠覆式创新);研究方法有相似性(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也有差异性(国外:计算机仿真方法;国内:实证研究法)。高中介中心性文献:研究内容有相似性(颠覆式创新的风险与威胁),也有差异性(国外:框架建立、技术;国内:模型建立、后发优势构筑);研究方法较为相似(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

(2)热点主题。国外较为广泛和均衡,国内缺乏多样性,有相似性(颠覆性技术、企业微观层面、商业模式、市场和竞争),也有差异性(国外:颠覆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不同产业的颠覆式创新、实施战略和战略框架、企业能力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从系统的视角分析、政策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颠覆式创新的挑战;国内:从企业性质角度考察、颠覆式创新与商业合法性的关系、对市场的侵蚀方式、与其他创新模式的对比、教育领域的应用)。

(3)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路径有相似性(国内外:最强突现词均是颠覆性技术),也有差异性(国外:不连续创新,国内:维持性创新;国外:产业层面,国内:企业层面)。就发展趋势看,国外集中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物联网和共享经济等相关研究,国内集中在后发企业和颠覆性技术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比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本文认为国内未来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第一,深化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颠覆式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对颠覆式创新内在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需作相应的理论提升;第二,继续扩展实证研究,当前有关实证研究的文献虽在国内被多次引用,但引用的多是国外文献,说明国内目前缺乏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因此国内在实证研究方面需要加强;第三,拓宽研究主题,相比国外研究,国内研究的主题缺乏多样性和多学科的探讨,因此在研究主题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猜你喜欢

相似性图谱商业模式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绘一张成长图谱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商业模式从0到N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