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通孔说”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启示
2020-08-28王月圆
摘要:“通孔”是牟宗三在论述中国哲学之特殊性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理论支撑意义的概念。“通孔说”否 定了“以西释中”,开辟了“以中释中”的诠释范式,具有使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积极意义,并且阐释了人类 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平等性。其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启示是:追溯“通孔” 的形成过程,达到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把握“通孔”的内外限制,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前 提下实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保障;坚信“通孔”体现的文化平等观,博采众长,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关键字:牟宗三;通孔说;文化自信;启示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139-03
牟宗三(1909-1995 年),字离中,山东栖霞人,被誉 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 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发展了熊十力的 哲学思想,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 哲学与康德哲學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 上学”,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中国哲学十九讲》《中 西哲学之汇通》等。
在“哲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之后,国内外学界一直 存在“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的疑问?牟宗三作为现代 新儒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存在并 致力于探索中国哲学的特质问题,提出了具有理论支撑 意义的“通孔说”。牟宗三对中西方哲学进行了鞭辟入 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在于中国哲学 是生命的学问,是调节生命、运转生命、安顿生命的学问。 牟先生的理论著作洋洋大观,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宝 藏,“通孔说”在有关研究牟宗三关于中国哲学特质文 章中稍有涉及。其中,李翔海分析牟宗三的“通孔说”, 认为其“对以追求普遍性为宗旨的哲学之所以出现中国 哲学、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等分殊形态的问题,作出了有 相当深度的阐释。”[1] 李翔海、卢兴还指出,牟宗三“通 孔说”论证了“中国哲学”的存在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平 等关系,否定了“以西释中”范式的合理性 [2]。本文旨 在梳理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特质的分析,在“通孔说”的理论基础上探索其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启示,以期在传 统文化中吸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通孔说”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牟宗三先生创造性提出的“通孔说”,虽然在其《中 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会通之十四讲》等著作中没 有大篇幅进行阐述,但其很好地解释了不同文化思想间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本文从“通孔说”的提出和内 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阐释。
(一)“通孔说”的提出
牟宗三从“文化构成”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哲学存在 的合理性,然后由此进一步展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殊 性。牟宗三认为:“文化之范围太大,可以从各角度、各方 面来看,但内向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当该是哲学。”[3]1 那么“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它的哲学,否则,它便不 成其为文化体系。因此,如果承认中国的文化体系,自然 也承认了中国的哲学。”牟宗三指出,哲学是文化系统的 核心精华。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那必然中国也应该有 自己的哲学,由此论证了中国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从逻 辑上讲,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那么比较不同文化的特殊 性,便能体察到哲学的特殊性。牟宗三也正是由中国特 殊的文化系统展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
牟宗三是从有限的存在——人出发来研究文化。他 指出人是有限的存在,这种限制是抽象于物质世界外的必然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必然性”。而作为有限存在 的人是受到内、外两方面限制的,即“人的生命所本有的 固具的限制”——内在限制和“外部世界的环境”—— 外在限制。人们表现他的精神就是恰恰在这个限制中表 现,换言之,就是在一个通孔中表现,正所谓一孔之见,由 此便提出了著名的“通孔说”。
(二)“通孔说”的内涵
“通孔”是牟宗三提出的极具理论特色的概念,是指 人类通过由于内、外两方面的限制形成的“通孔”来探 索真理。那么,什么是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笔者认为, 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事物发展的 内因和外因。内在限制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首要原 因,外在限制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虽然牟宗三没有进 一步说明内、外两方面限制的关系,但是通过分析可知, 外在限制是通过内在限制起作用,“通孔”是内在限制、 外在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举例来说,我们看外部世界只能通过眼睛这一器官。 眼睛长在前面而没有长在后面,因为这个限制了人们只 能看到前面的事物,不能看到后面的事物,这便可以理解 为内在的限制。商人和动物学家一起观察一片草丛,商 人能敏锐找到草丛里的一枚硬币,而动物学家则敏锐地 发现草丛里的一只昆虫,这便是外在的限制。内、外不同 的限制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观察世界的“通孔”,于是商 人关注利益而动物学家关心研究对象。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但一孔之见,“也 就是《庄子· 天下篇》所说的‘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 好……由于人各得一察焉以自好,于是‘道术将为天 下裂。”[4]6 这样一来,“道就在一个通孔上显现,并没 有全体表现出来,这不就是被限制了吗?”[4]6 一个人、 一个民族只能通过自己形成的通孔望道,望到的只是被 限制了的一部分的道。这就如同“盲人摸象”,站在不同 的角度,摸到不同的部位,便形成了对大象的不同认识。 但大象是一个整体,人们只是由于角度的限制而没有完 整认知。那么为什么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通过这样的孔而 不是那样的孔,就只能用历史的必然性来解释,即通过道 德判断与历史判断,它必然如此。进一步推论,是因为历 史的理由使得中国哲学的开端如此而不如彼。
那么,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什么?换言之,中国哲 学的特殊性在于哪里?牟宗三指出:“西方文化的重点, 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对象”[3] 但是,“中国 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却在生命,故中国 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3] 而“这里所说的生命,不是 生物学研究的自然生命,而是道德实践中的生命”[5]7,由 此,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在于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
虽然牟宗三的著作并没有直接点出中西文化的差别 在于中西方形成的不同的“通孔”,但通过逻辑分析可以 得出该观点。古今中外的学者倾力探究,得出的中西方 文化差异的表现,便是中西方通过各自的“通孔”得到 的“道”的不同方面;而学者不论是从中西的语言结构、 自然条件,还是从人文环境等方面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 都可以化归两个方面——“通孔”形成的外在限制和内 在限制。所以,从本质上说,中西文化的差别就在于中西 方形成的不同的“通孔”。
综上所述,牟宗三以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为论据有力 地树立起中国存在哲学这一观点,进而以人通过内、外限 制形成的“通孔”体察真理,推出一个民族也正是因为 由于历史必然性形成的不同的“通孔”才产生的不同的 文化,而通过中国与西方哲学的对比,牟宗三提出了中国 哲学是关心生命的哲学这一特质。
二、“通孔说”的意义
第一,“通孔说”否定了“以西释中”,开辟了“以 中释中”的诠释范式。与胡适和冯友兰不同,牟宗三致 力于以中国特色书写中国哲学。牟宗三说:“以西方哲 学为标准,来在中国哲学里选择合乎西方哲学的题材 和问题,那将是很失望的,亦是莫大的愚蠢与最大的不 敬。”[5]“牟宗三提出‘通孔说以甄定中国哲学的自 身特质”[2],开辟了“以中释中”的诠释范式。
第二,“通孔”具有使人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积 极意义。由于存在限制才通过通孔来表现,便只能得到 道的一方面,从这个层面来看,通孔的存在是极具消极意 味的,但是通孔的积极作用也在于此,因为通孔的存在, 人才能表现自己和自身的精神世界。牟宗三利用无限的 上帝却无法表现自己,只能通过耶稣、通过耶稣背上十字 架来表现自己这一例子,肯定了“通孔”的积极作用。
第三,“通孔说”阐释了人类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牟宗三首先通过对哲学普遍性的分析得出中国存在哲学 这一结论,再通过“通孔说”分析了哲学的特殊性问题, 对中国、西方、印度哲学的不同形态作了深度阐释。通孔, 通“道”之孔,牟宗三形象生动地用通孔这一概念体现 人类在限制中探索真理的过程,指出因为每一个人、每一 个民族的限制不同,所以通孔不同,便到达了真理的不同 方面,这就是人类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四,“通孔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平 等性。在通孔说的论述下,每个文化体系只是因为不同 的限制、不同的通孔而得到了道的不同方面。道是全的, 是完整的,每个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既然如此,那得 到道的不同方面的不同文化体系又何来高低贵贱之分?
虽然牟宗三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些许“中国哲学优位论”, 但其提出的“通孔说”确是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平 等地位进行了有力辩护。
三、“通孔说”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 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312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利用“通孔说”找寻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 神标识,坚定和彰显文化自信。
首先,追溯“通孔”的形成过程,达到文化自觉,是 文化自信的前提。我们要对本土民族文化做到有自我认 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6] 文 化自觉”最先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 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7]194“通 孔”是文化的表现,可以通过追溯“通孔”的形成过程, 明白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它的发展趋向,了解它背后包 含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的历史必然性的方式,来达到对 我们的文化有“自知之明”的目的。近年来,各类弘扬 传统文化的节目热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娱乐需求背 后的学习需求和文化审美主张。虽然文化类节目发挥着 唤醒国民文化追求的作用,但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 合力,将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和学校教学体系相结合,在 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中,使人们明晰中国文化的来历、形 成过程以及它的发展趋向,从而自觉继承、创新发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追溯“通孔”的形成过程需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要明白“通孔”形成过程 必须分析其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 主要方面。要自觉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把握文化发展 的趋向,辨证思考问题,防止片面性、绝对化思维。
其次,把握“通孔”的内外限制,在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保障。 我们要努力实现文化创新,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相 互支撑、互为促进的良好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6] 实现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本质来说就是实现“通孔”与时俱进的改变。“通 孔”是由于内、外两方面的限制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限 制。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孔”也发生了变化。从外在 限制来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化传播和群众意见表达 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并且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相互碰撞,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 新的方向。我们要积极发挥网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努力 为其提供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创新的良好环境。但是,变的同时更要把握住不变。从内在限制来看,我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文 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孔”体现 的中国特色是文化发展的核心,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 色,文化创新要坚持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越浓厚我们的文 化自信便越有力量,文化创新要让“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成为最大的中国特色。
最后,坚信“通孔”体现的文化平等观,博采众长, 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我们要博采众长,学习其他民族先 进文化。“通孔说”有力地说明文化不分高低贵贱,文化 是平等的。文化自信的真正含义在于我们可以正视自己 的文化也要平视其他民族的文化,既不能贬低自己抬高 他人,也不能自视过高。只有树立平等的文化观,才能正 确分析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文化自信不是高抬本 民族的文化,而是自信中国文化可以满足我们民族的精 神需求,自信地包容文化的弱点从而开放地学习,由此增 强补弱。文化没有高低,但是我们发展文化有本末,要始 终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本、为主干,其他民族优秀的部分为 枝,“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 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屹立于世。”[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孔”是我们体察“道”的路径,同时 也是追溯文化形成过程的有力中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指导下,我们要利用“通孔”追溯文化本源,整合社会 各方力量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達到文化自觉, 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新过程中,“通 孔”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标杆,我们要时刻以中国文化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孔”来要求自己, 坚持社会主义,创新中国特色文化;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中,“通孔”是文化交流的平等平台,我们要理性分析, 积极吸取优秀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由此坚定文化 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翔海 . 牟宗 三“ 中国哲学特征 ” 论评析 [J]. 哲学研 究 ,2008(4).
[2] 李翔海 , 卢兴 .20 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面相——从牟宗三、 劳思光看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 [J]. 学术研究 ,2008(7).
[3] 牟宗三 . 中西哲学会通之十四讲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7.
[4] 牟宗三 . 中国哲学十九讲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 牟宗三 . 中国哲学的特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6]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二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 社 ,2017.
[7] 费孝通 . 文化与文化自觉 [M]. 北京 : 群言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王月圆(199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单位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