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检视:新冠疫情期间《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
2020-08-28寇紫遐李颢天胡青
寇紫遐 李颢天 胡青
摘要:通过梳理、统计、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发现一般报道占比为 78.15%,负面 报道占比为 21.85%。失当的负面报道主要体现在片面描述、扭曲夸大事实,冷嘲热讽,过度解读等方面。政治及 商业逻辑是该媒体一贯遵循的报道逻辑,但在一贯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追求民主自由方面却存在“不专业” 及“不民主”的逻辑悖论。与《纽约时报》对美国疫情的报道相比较,可以发现《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时的失 当并非无意而为之。
关键词:《纽约时报》:失当;政治逻辑;商业逻辑;“专业”逻辑;“民主”逻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011-05
2019 年 12 月,中国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 出现了侵袭人类肺部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受感染者轻 者低烧乏力,重者呼吸不畅甚至多器官衰竭导致病亡。 随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湖北等 地爆发。2020 年 2 月 11 日,该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正 式命名为“2019 冠状病毒病,英文缩写 COVID-1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2020 年 6 月 24 日提供的信息,各国现 已向世卫组织报告了 910 多万例 COVID-19 病例,47 万多人死亡,预计在下周病例总数将达 1000 万例①。
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共产党和政府 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 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 情局势,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 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积极开展国 际交流合作,及时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 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 开展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始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 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支持。
作为美国最具公信力及权威性的媒体代表,《纽约 时报》对于美国及国际受众的认知及态度具有极大的影 响力,因而其是否能够客观如实地进行新闻报道至关重 要。我們以“COVID-19”和“CHINA”为关键词,对《纽 约时报》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4 月 17 日之间的
版面进行了全覆盖检索,共计获得 3660 篇新冠肺炎疫情 题材的涉华报道。经过热词抓取、人工读取与筛选,去除 其中非直接、只言片语提及中国或新冠肺炎的文本之后,获 得 357 篇相关度较高的文本,也即本次研究的对象文本。
本文围绕这 357 篇新闻报道、尤其是其中 78 篇负面 报道来探寻《纽约时报》这家在美国拥有良好公信力和 权威性的严肃刊物的代表,如何向世界、向美国民众呈 现、传递中国应对疫情的作为,并进一步探寻《纽约时报》 的报道逻辑及其影响因素。
一、一般报道占比为 78.15%
在《纽约时报》357 篇新冠肺炎疫情题材涉华报道 中,有 279 篇报道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武汉 出现新型病毒引起肺炎、在武汉最早被发现存在新型病 毒的是华南海鲜市场及周边区域、武汉采取封城措施以 遏制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疾病进一步向外省市 蔓延、武汉封城的原因及日期、武汉封城之后的城市境 况、中国其他地区政府及民众对“新冠病毒”的应对与 反应、“新冠病毒”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此 外,还有一类新闻报道占比较高,即中国经历的“新冠病 毒”疫情客观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冲击,《纽约时报》 多篇报道提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停摆已经给美国、欧洲国 家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冲击,尤其体现 在汽车制造业、医疗用品产业、旅游业等领域,报道认为 这些冲击表明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及社会变化已经 在深刻地影响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这 279 篇报道内容 基于事实,客观呈现了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袭击中的 中国社会,以及政府与民众的应对过程,也客观描述了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 量,体现了专业的新闻生产所要求的客观性原则,我们将 此 279 篇报道视为既非正面报道也非负面报道的中间存 在,即通常所说的一般报道,它是一种中性报道,不提倡、
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话直说,是一种大量 存在的报道样式 [1]。
在《纽约时报》的 357 篇新冠肺炎疫情题材涉华新闻报道中,除去上述 279 篇一般报道,另外 78 篇报道的 内容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它们是侧重于对中国特别是 武汉在应对处置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做法进 行片面描述或者表达质疑态度的报道内容。这些报道反 映了该媒体报道者“无意于歌颂光明与倡导、钟情于暴 露敏感与灰暗”的新闻生产逻辑,属于负面报道中的表 现形式之一 [2],其占比为 21.85%。
二、失当的“负面报道”
“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 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 灾害等反常事件,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 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 [1]。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 道、负面报道和一般报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 但各自的占比却有不同。
在西方,负面报道几乎常盛不衰,负面报道中的新闻 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被看作 是体现新闻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美国报界认为,一个 具有负面效应的新闻题材比正面题材的新闻具有“更大 的”吸引力 [1]。因此,《纽约时报》在进行新冠肺炎疫 情的涉华报道时运用一定比例的负面报道方式实乃该媒 体的常态之举。
再者,“负面新闻”②纵然被冠以“负面”二字,但 倘对负面新闻题材处理得当,可以因此而产生鞭挞、警 示、反思等“正面报道”无法取得的正面效果,报道者对 负面题材的处理与表现方式是造成新闻负面效果的关键 性变量 [2]。也就是说,报道者如果能够基于建设性的新 闻生产观、基于事实,以客观、理性、摒弃偏见的专业主义 态度来进行负面题材的报道,而在这些写作前提和原则 基础上产生的报道会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那么它们值 得被认可并重视。《纽约时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 涉华负面报道是不是基于上述前提与原则?我们通过对 78 篇涉华负面报道进行的话语分析,发现了以下情况:
(一)片面描述事实
《纽约时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涉华负面报道 中,部分新闻报道在选择、描述和反映新闻事实上存在着 片面性,导致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情况出现,进而导致 新闻失实。该报 2020 年 2 月 13 日发表的报道《中国正在追踪来自湖北的旅行者》,描述一位 30 岁的武汉新冠 肺炎患者被隔离时的状态,将这种个例普遍化,以偏概 全,误导读者对当时真相的认知和理解。媒体将部分客 观事实呈现给读者,通过设定“新闻框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判断。
(二)夸大扭曲事实
“夸大极端,弱化真实”的现象在很多新闻报道中都 会见到,这种方法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阅读兴趣, 但这也是“流量至上”引发的新闻道德准则的问题,严 重地还会导致新闻失实。《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疫情 时,通过夸大事实的手段来赚取阅读量,具体做法是将 事故、灾难等负面题材的细节放大,甚至导向极端,有意 或无意地在新闻事实基础上添枝加叶,煽动受众的情绪。
2020 年 2 月 18 日《纽约时报》发表的报道《美议 员宣扬阴谋论,称新冠病毒或来自武汉病毒所》当中,记 者引用美国参议员的言论,宣称新冠病毒可能是武汉病 毒所培育出的生化武器,虽然只是引用部分非专业人士 和媒体的言论,但行文中反复强调并重复“生化武器” 这一概念,制造噱头,毫无科学根据地夸大并扭曲疫情的 爆发情况。这篇报道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没 有起到正面的舆论作用,反而利用未经查证的二手资料 夸大、扭曲事实,挑动美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读者、民众 对中国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抵制行为。
(三)冷嘲热讽
《纽约时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中,对 于涉及人权与法治、民族与宗教、民主与主权等方面主 题时,记者往往就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报道、批判,大多数 文章都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地冷嘲热讽,间接地把这种负 面态度传递给读者。以有关中国媒体审查制度的报道为 例,在所统计的 78 篇涉华负面报道中,有 9 篇直接引用 censor ship(尤指政府对书刊、戏剧、电影、报道的审查。 西方常以此作为抨击中国缺少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理 由)詞语,将疫情爆发的原因全部归到中国媒体的审查 制度上,其中还不包含间接影射有关中国言论自由和新 闻自由的报道。
在 2020 年 2 月 7 日名为《我们可以只怪病毒吗?》 的报道中,作者拿疫情初期中国政府并未及时公布新型 肺炎的事实大做文章,使用反语称“中国对新冠病毒以 礼相待”,并使用“minion(奴才)”“re-education camp(再 教育营)”这类带有明显贬低或讽刺意味的言辞,对中国 进行冷嘲热讽及不负责任的评判,对于读者的认知与态 度进行片面的引导,这显然并未能够遵循新闻生产的客 观中立原则。
(四)过度解读
《纽约时报》就中国政府及民众对此次疫情的应急 处置等进行了较大比例的描述与评价。其中,部分报道 对事件、现象的分析与解读存在着毫无事实根据的刻意 夸大,有的还会引用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来佐证其观点。
在 2020 年 2 月 10 日发布的《“消失”的习近平:新冠 疫情可能对中国政局产生何种影响》报道中,针对我国 主要领导人疫情防控初期某段时间较少频率出现在国 内媒体中的现象,《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毫无根据的 臆测和污蔑,对领导人形象进行刻意贬低,甚至使用了 “dictatorial(独裁的)”这种意识形态及批判色彩浓厚 的词语。《纽约时报》针对中国领导人及疫情期间的敏 感话题大做文章,不仅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成分,更有 可能引导国际舆论对中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产生不利影 响。
(五)意识形态
美国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是《纽约时报》新闻架构 的基础和根本影响因素,作为一份突出政治精英视角、兼 顾公众认知的新闻媒体,《纽约时报》与美国政府形成 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 [3]。在涉华报道中多 见的是《纽约时报》以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和理念来 “审判”与中国相关的新闻事实,意识形态倾向非常浓厚。
“Communist”(共产主义 者、共产党员)一词在 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是一个使用率极高的词汇,《纽 约时报》也不例外。在所统计的 78 篇针对新冠肺炎
疫情的涉华负面题材报道的核心片段中,有 20 处引 用了“communist”一词。在美国新闻报道的语境中, “Communist”这一词汇蕴含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 是体现冷战思维的政治符号。《纽约时报》将中国领导 人、中国政府等中性词汇用“communist”等来代替,在 涉及中国政治的报道中将“China”称作“Communist China”,频繁使用在英语国家中充满敌意与刻板印象的 词汇“communist”,强化了读者、受众的意识形态偏见。
三、“失当”背后的报道逻辑
作为一家行业内认可度极高的专业媒体机构,《纽 约时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涉华报道中为什么屡屡出 现“失当”的负面题材报道?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和 左右着《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针对上述疑问、基于 报道内容,我们试图去发现其中的报道逻辑。
(一)政治逻辑
“新闻报道已成为上层建筑领域中控制、操纵社会意 识的得天独厚的一种意识形态,人们没有理由、也无法回 绝它的意识形态性质。”[4]87《纽约时报》对中国产生偏 见的根源在于政治逻辑下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 偏见不仅表现在其选题、内容、观点等宏观层面,还表现 在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美国媒体在报道与美国从文化 背景到政治制度都截然不同的中国时,受到自身政治立 场的影响,使用极具意识形态偏见的词句,意图使受众的 认知、态度与《纽约时报》的立场、观点保持一致。
由于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根本差异, 以及冷战思维的余存,美国视正在崛起的中国为强大的 竞争对手。这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在涉华报 道中,《纽约时报》多有掺杂偏见和负面情绪,针对中国 话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判,并将中国媒体看作是威权 控制下的宣传机构,试图通过控制和引导国际舆论来打 压中国的话语权,妖魔化中国形象,进而削弱中国在国际 上的舆论地位,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商业逻辑
美国新闻媒体在内部运营和新闻的报道及选择上都 完全遵循商业化的运作,赚取更多的利润是美国新闻媒 体运营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会倾向于 被认为能够带来高关注度、话题性的那些选题。随着媒 介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媒体竞争愈发 剧烈。作为美国专业媒体机构的代表,《纽约时报》也 不例外,为了减小新兴媒体机构、社会化媒体的冲击,《纽 约时报》进行多种尝试以保有受众。由于内容端正严肃 的政治新闻及社论等会被认为较为乏味、枯燥,此类新闻 读者也多局限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因此媒体对 政治新闻的报道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增加政治新 闻的吸引力,《纽约时报》在报道时增加了戏剧性冲突 或采用娱乐报道的形式,转变新闻的报道方式,试图使政 治新闻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不仅经济实力逐渐壮大, 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国际事务与全球治 理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负责任的 大国的形象。中国与世界舞台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向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这不仅 是两大世界经济体的较量,还暗含着两种意识形态的较 量。《纽约时报》在报道有关中国话题的新闻时,为了吸 引国际上更多受众的关注与兴趣,刻意制造热点,着重选 择冲突、争端等极具冲击力的事件,使用更具争议性的报 道角度,采用更戏剧化的写作手法对事实进行处理,从而 更大程度地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从而达到获取充足利润 的商业目的。
(三)“专业”逻辑
“新闻专业主义”是 19 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资 产阶级新闻职业意识形态。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强调新闻 的客观性,二是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作 用具有独立性,并强调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工作者的社 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5]。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工作需遵循客观、公正、 真实、全面的原则,而正如前文述及,《纽约时报》关于 新冠肺炎疫情的部分涉华报道缺乏完整和可靠的信源,
导致相关报道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等情况,可见在针 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和编辑过程中,采编人员自觉或不自 觉地忽略了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真伪的原 则,使部分未经证实的言论出现在报道当中,这无形中就 影响了受众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与判断。
此外,《纽约时报》的部分报道还夹杂着强烈的主 观意识色彩,在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没有 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使用一些有误导性甚至煽动性的 言论,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精神。
(四)“民主”逻辑
随着 19 世纪美国独立的大众报刊的崛起以及“新 闻自由”概念的推动,美国的新闻媒体成了独立于政府、 政党和利益集团之外的“第四权力”,这种独立于任何权 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在资本主义国家广为奉行。然 而,他们也将这种独立进行了无底线的滥用与放大,以至 于时常打着拯救“民主”的旗号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在进行他国报道中,《纽约时报》习惯利用美国奉行的 价值观理念和行动准则来衡量,将美国的政治、社会制度 视为参考标准,有意无意地传播美国的民主自由理念,用 一种上帝视角来审度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政治制度、 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因国家体制、政治制度和新闻事业 的差异,而否定与己相异的新闻理念,甚至上升到公共利 益、民主法治层面。
在报道中国时,缺少民主、人权、新闻自由、言论自由 等论断已成为《纽约时报》等西方国家媒体以客观报道 中国为说辞中惯用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新闻生产及 传播过程中,凸显了他们令人费解的“双重标准”。同为 封城,《纽约时报》3 月 8 日在报道武汉及中国其他城 市时,评价中国“让人民付出了生活自由和个人自由的 巨大代价”;而在报道意大利的封城行动时则表述为“冒 着牺牲自己经济的风险在阻止这场欧洲最严重疫情的蔓 延”,两条信息的发布时间仅仅相隔 20 分钟。同为封城,《纽约时报》以偏见将中国描述为“反人权”的,而将意 大利塑造为“崇高的”,其基于民主、宣扬民主、实践民主 的逻辑究竟为何?
也正是由于上述报道逻辑的“一以贯之”,才让我们 不断地、尤其是在中国面临重大事件时看到《纽约时报》 充斥着失当与悖论的涉华负面报道。
四、结语
考察美国本土疫情大规模爆发以来《纽约时报》的 部分负面报道可以发现,虽然该报也会批评美国领导人、 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言论和举措,但从题材选择和遣 词造句上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对美国本土的负面报道 相对更为客观,所选择的新闻事实也都是有据可寻,鲜有道听途说和断章取义。同时,《纽约时报》的行文中不 乏对美国公共卫生、教育和文化经济等问题的担忧,在陈 述事实和批评揭露的同时还敦促政府积极制定政策、采 取措施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有力地印 证了《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时的失当并非无意而为之。 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 4月 21 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的 负面态度增长》可以看出,疫情期间美国民众对中国持 负面态度的比例增长到 66%,创下自 2005 年首次调查以 来的新高。中国的经济、人权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导 致美国民众对中国负面评价增多的主要因素。该调查还 显示,美国民众在中国疫情逐渐好转、美国疫情逐渐恶化 后,仍未改变其在中国疫情初期时产生的负面印象。由 此可见,美国媒体在中国疫情爆发初期的报道严重影响 了民众对事实的判断,导致偏见和歧视愈发深刻,直接影 响民众对中国的态度。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从 3 月中旬开始,曾经被《纽 约时报》进行片面报道、夸大报道的中国抗疫措施与行 动正逐步在中国多地取得阶段性胜利。随着 4 月 8 日武 汉迎来解封之日,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已在中国得到了 有效的控制。而时至美国东部当地时间 4 月 28 日,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确诊人数已达 98 万之多,并成为首个单日死亡人数超 2000 人的国家。因此,我们撰写此文, 目的并不是否认负面报道这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存在合理 性,然而如果借以负面报道的名义进行不以客观事实为 依据的新闻生产,则应予以抵制与回击。
注 释:
①世卫组织总干事 2020 年 6 月 24 日在 COVID-19 疫情媒体通报会上的讲话 [EB/OL].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 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ng-on-covid-19---24-june-2020.
②此处引用丁柏铨教授原文所用的“负面新闻”提法,依据也 在该篇论文中:在新闻学语境中,“新闻”在许多情况下可 用“报道”指称,因而可将“负面新闻”视为与“负面报道” 大致相同的概念(P130)。
参考文献:
[1] 张威 .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J]. 国际新闻界 , 1999(1).
[2] 丁柏铨 , 陈相雨 .“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 [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
[3] 刘恩东 . 冷战后《纽约时报》涉华政治类报道的意识形态 倾向分析 [J]. 当代世界 ,2015(7).
[4] 刘建明 . 宏观新闻学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5] 郭镇之 . 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 [J]. 国际新闻界 ,1999(5).
作者简介:寇紫遐(1973—),女,汉族,天津人,西安外国 语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及品 牌传播。 胡青(1996—),女,汉族,广东深圳人,单位为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广 告公关。 李颢天(199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单位 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為传播 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