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中的禅宗思想意境
2020-08-28郭润滋
摘要:苏州古典名园狮子林从1342年建园始,至今历经了近七百年的历史更迭,在此期间,屡易其主,几乎每一个朝代的主人都对狮子林有所增建和改造。现如今,虽然已失去了初建时的样貌,但我们依然能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对狮子林的赞美文本和画家的绘画中窥探到当年的风貌。本文通过分析狮子林的历史发展进程、狮子林的绘画以及狮子林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来探究狮子林独特的造景手法和艺术要素,希望能对当代景观园林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狮子林;狮子林的绘画;禅宗思想
中图分类号: 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148-03
英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写道:“中国园林有实际的宗教和哲学上的玄学背景”[1]。正如詹克斯所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具象形态的基础上以寻求精神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国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也曾说过:“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以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2]。自古以来,中国的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梵我合一、空灵隽永的造园意匠和审美境界。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禅学思想的“凝神静坐”“由定发慧”与春秋时期老子的“涤除玄鉴”和魏晋时期宗炳的“澄怀观道”“澄怀味象”息息相通。文人逸士在玄学之风的濡染下,将情怀寄托于自然山水之间,以获得精神上的澄澈与安宁。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和履道坊宅园、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一代代文人雅士将情感寄托于园林之中。到明清时期,随着佛学的衰落,禅宗思想在园林中也渐渐流失。中国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渗入,使得中国园林艺术远远超越了西方园林单纯的形式美层次。寺庙园林是中国禅宗思想影响下的直接产物,而狮子林是寺庙园林和文人园林的代表性园林。本文以各时期的狮子林绘画和狮子林为例,探讨绘画和造园的禅学意境。
一、狮子林的历史与发展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姑苏区园林路,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占地面积1.1公顷,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狮子林内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著称,所以有着“假山王国”的美誉。
“姑苏城中,有林曰师子,有寺曰菩提正宗,天如禅师维则之门人为其师创造者也。林有竹万个,竹外多怪石,有状如狻猊者,故名师子林”[3]。元代临济宗发展繁盛,天如禅师到苏州讲经,备受弟子爱戴,弟子们为他建造了禅林,俗称“师子寺”。因为狮子林曾是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所以后改名为“菩提正宗寺”,又因为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故名为“狮子林”。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狮子林的主持如海上人邀请当时著名画家倪瓒参与修建狮子林并作画《狮子林图》,这为狮子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由此,狮子林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前来赋诗作画。明万历十七年狮子林逐渐荒废,无人居住,又改称为“圣恩寺”。后来狮子林几经易主,到清乾隆初年,黄轩之父购得,改名为“涉园”,乾隆曾六次南巡亲临狮子林,为狮子林作诗十首,并赐“画禅寺”“真趣”扁匾,还在圆明园中的长春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模仿狮子林造园,以表达对狮子林的喜爱之情。随着黄氏家族的衰落,狮子林也逐渐颓废。到清末时期,狮子林已经荒芜不堪,黄氏将狮子林出售,1912年由上海民政总长李锺钰购得,后转手上海经营染料的巨富贝润生。耗资七十万银圆,历经七年修葺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润生的后代贝焕章将狮子林献给人民政府,经修缮后狮子林于1954年正式向市民开放。狮子林近七百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禅林到寺庙到私家园林,再到现在的旅游胜地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历史风貌和园林类型。
二、狮子林绘画中的禅宗思想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天宝后,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其中唐代诗人王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王维晚年在仕途的挫折,再加上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营造了辋川别业,并创作了《辋川集》,体现了他“澄怀观道”的审美趣味。“王维所代表的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具有普遍性。唐宋以来,士大夫普遍取出处之情一致、筌蹄之义两忘得人生哲学和自然清净、淡泊适意的生活情趣”[4]。倪瓒也是如此,他早年是一位志趣高雅、孤傲自恃的富门公子,曾自建清閟阁,用来收藏名画法帖,并整日在此读书作画。但家世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使他不得不面对世俗的困扰,他曾在诗中写道:“春多风雨少曾晴,愁眼看花泪欲倾。乱离漂泊竟终老,去往彼此难为情”[5]。许多画家也曾描绘过狮子林,其中最著名的是倪瓒的《狮子林图》,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倪瓒为狮子林绘制了横幅全景图,晚年的空虚寂寥使倪瓒将内心的憧憬寄托在绘画上。此外,最早为狮子林作画的是天如禅师的好朋友朱德润绘制的《狮子林图》,但可惜此画早已丢失;元末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徐贲绘制了《狮子林十二景图》,并装成册页。洪武七年,徐贲受到当时狮子林的主人如海禅师的邀请,为狮子林作画,徐贲与倪瓒为狮子林作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徐贲将狮子林分十二图景,分别绘制,最后装订成册,而倪瓒绘制的是一幅全景图。二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对狮子林进行了描绘。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吴门画家杜琼看过徐贲的《狮林十二景》册后绘制了《狮林图》。
三、狮子林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自唐宋以来,南宗禅在文士阶层受到了極大的影响,禅宗思想影响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与此同时,禅宗的发展也为园林的筑造奠定了审美基调。狮子林之所以闻名,主要原因是惟则禅师所弘扬的禅宗精神,狮子林中的造景元素与禅宗思想所倡导的“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有很大关系。狮子林中运用借景的造园手法,以表达园主——惟则禅师澄怀观道的终极追求。
元代文人危素曾这样描述过狮子林的假山叠石:“林中坡陀而高,石峰离立,峰之奇怪而居中最高状类师子,其前布列于两旁者,曰含晖,曰吐月,曰立玉,曰昂霄,其余乱石磊磈,或起或伏,亦若狻猊然……”[3]。“狻猊”意为狮子,危素谈到狮子林中的假山形似狮子,形态各异。清代的乾隆帝曾六次下江南,五次到访过狮子林,据说能看出假山石中有五百种狮子的形象,这与佛经中的“五百罗汉”数目相同,也反映出狮子林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元代文学家欧阳玄曾游览过狮子林并留下《师子林记》的著作,写到:“以师子还师子,以石还石,以林还林,然后佛自还佛,法自还法,菩萨自还菩萨哉”[3]。明代文学家高启:“余久为世驱,身心攫攘,莫知所以自释,闲访因公于林下,周览丘池,复取十二咏者讽之,觉脱然有得,如病暍人入清凉之境,顿失所苦;乃知清泉白石,悉解谈禅,细语粗言,皆堪入悟”[3]。
狮子林中建筑的命名中也蕴含着禅宗思想的文化内涵,如“修竹阁”“问梅阁”“指柏轩”“立雪堂”等建筑名称。狮子林园林意境的营造以叠石假山(如图2、图3所示)而著称,禅宗注重意境为先,假山拟狮的造型寓意于形、巧夺天工、妙趣自然,狮子林的清幽之境与玄远的禅境混为一体,在这里禅即是景,景即是禅。“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另构一种灵奇”[6]。 这里讲的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而狮子林的造园理念与之相似,在处理物理空间时,根据造园家和园主的心境造出一种灵奇妙趣的虚幻之境。
狮子林与苏州其他的私家园林不同。首先是园林的类型不同,苏州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而狮子林首先是用作禅师的禅林,后逐渐演变为私家园林;其次是造园手法不同,在造园手法上狮子林追求师法自然的山林野趣,园中没有奢侈豪华的建筑,也没有珍贵的奇花异草,其房屋建筑命名多富有禅宗特色,植物也是多以禅宗相关的松柏、梅、竹为主;再次是园林主题不同,狮子林以假山叠石而闻名,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这样称赞狮子林中的假山:“斯园主体,全在叠山,堆凿鬼工,湖石奇绝,盘踞蜿蜒,占全园之半”[7]。狮子林中的假山都是由太湖石叠造而成,以“九狮峰”为独特的景观,似九头形态各异的狮子,惟妙惟肖。湖石大假山指的是位于指柏轩南面的假山群,皆是仿照狮子而建成,有狮子峰、玄玉峰、吐月峰、昂霄峰和含晖峰五个狮峰组成,齐集太湖石的“漏、透、瘦、皱”于一身,太湖石经过湖水的洗刷和冲击,石身多孔洞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形式奇异。太湖石抽象的美学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四、结语
从历代对于狮子林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写意山水画意境的追求,而狮子林在造景中所表现的自然山水景观是一代代园主对山水精神和生命意识的追求和向往。如今的狮子林已和元代建造的狮子林景象相去甚远,但当我们置身于狮子林中所体验到的新奇、古怪、静谧的审美经验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浓厚的禅宗思想。置身于假山群中仿佛处于迷宫一般,有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乐趣。这种乐趣如同禅宗里的“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的顿悟之感。园中的假山叠石给人一种冷寂、奇绝之感,这种感觉和倪瓒本人的精神和情趣有直接的关联,狮子林的审美理念和普通园林不同,狮子林具有特殊的表现性,园林美感的表现性。园林的造园者作为艺术家,他把自己的意趣、美感通过园林直接表现出来,以前的园林设计者不是文人,不具有这种表现性,但是狮子林有。狮子林利用有限的自然空间营造了无限的精神世界,这种“芥子纳须弥”的空间营造表达了静默观照的禅学意境。
参考文献:
[1](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82.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5.
[3]衣学领.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0+31.
[4]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12.
[5](元)倪瓒.清閟阁集(卷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5.
[7]童寯.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9.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03-06
作者简介:郭润滋,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视觉文化与艺术创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