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困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0-08-28颜文朗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困生困难心理

颜文朗

(福州大学 学生工作部,福州 350108)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疫情挑战的同时,有力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多次作出了重要指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而就业率相对偏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因为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少,个人综合素质不拔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就业困难,今年受新冠肺炎影响,困难学生就业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方面帮扶举措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援助方面大部分已妥善解决,但未将心理或就业问题有效结合并全面深入研究,帮助其“心理脱贫”、“就业脱贫”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对象

“三困生”是指同时存在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非三困生”是指前三项情况中,无其中任何一项表现的学生。

1.心理困难:采用以Derogatis,L.R.编制、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状态如感觉、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饮食睡眠等方面进行测查。此量表共包括9个常规因子和一个其他因子。数据调查中以总分160分为基准,高于160分视为心理困难生,低于160分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2.经济困难:将学生样本与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匹配,所被筛选出来的学生即为经济困难生。

3.就业困难:通过问卷调查,将被调查学生样本的就业指标相加得分数值作为参考(总分为150分)。由于就业指标为逆向指标,得分越高表示该学生就业越困难,以75分为基准,高于75分为就业困难生。

(二)研究框架

本文将构建如表1所示的职业能力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影响“三困生”和“非三困生”职业发展的因素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通过找出影响两者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当前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二、“三困生”和“非三困生”职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大学城A大学320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12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068份,占回收问卷的98.11%。另外,3068名学生中,“三困生”的人数为364人,男生203人,女生161人;“非三困生”339人,男生254人,女生85人。通过收集与整合“三困生”与“非三困生”实证数据,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索“三困生”职业发展现状。

表1 测量指标

(一)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使用熵权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基于熵权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有p个(本文中有12个评价指标),评价对象分为两部分,其中“三困生”为n=364人,“非三困生”为n=339人,则所形成的原始数据矩阵为A=(aij)p×n。某项指标中,其内部值的差异性越明显,说明该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也越重要,反之亦成立。

1.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与心理量表数据间的数量级差异较大,直接用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会导致结果偏差较大,因此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xij表示第i个指标第j个对象标准化后的数据值,则X=(xij)p×n。

正向指标标准化:

逆向指标标准化:

4.计算第i个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i=1-ei,在指标固定的情况下,ei越大,即gi越小,表明指标间的差异越小,说明在评价中的重要性越小;反之亦成立。

(三)评价结果

对各变量指标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三困生”在本人情况、家庭情况、自我就业认识、自我就业期望上的均分明显高于“非三困生”,并且P值介于0至0.00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反映出两者在这几个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期望、学习成绩上的均分略高于“非三困生”,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这些指标方面“三困生”和“非三困生”的差异依然存在;虽然在心理健康调节方式和父母亲教育方式的得分上“三困生”也略高于“非三困生”,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这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方面,“非三困生”的均分比“三困生”高出0.1,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认为在这个指标上两者无差异。

表2 各指标得分均值及差异性检验

表3 “三困生”指标权重

表4 “非三困生”指标权重

根据熵值法计算得到两类指标权重如表3、表4所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情况,对于“非三困生”“自我就业认知”指标权重最高,表明“三困生”在做出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时会较多的考虑到自己家人所处的状态,“非三困生”对其未来的就业有较为清晰的规划。通过比较研究,“三困生”存在下列问题:

(1)家庭负担重。其家庭经济类型、家人健康状况等指标的得分均超过“非三困生”家庭,这是由家庭环境复杂,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

(2)抗压能力较弱。SCL-90量表得出“三困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均分略高于“非三困生”。说明“三困生”更易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且对正确的心理调节方式的认知较弱。

(3)学习集中度较低。在学业成绩的调查测试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三困生”成绩平均分略高于“非三困生”,但“三困生”由外界影响容易导致学习注意力涣散,影响学习效率。

(4)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通过项目访谈,可得知“三困生”在自我就业认知和自我就业展望上明显低于“非三困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因社会资源欠缺和自身能力不足产生退缩心理,更易陷入待业或失业的状态。

三、“三困生”职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困生”在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要因素:家庭

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发生变故导致“三困生”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择业观,出于对家庭经济情况的考虑,他们在就业时首选生源地,而不是职业发展最佳地区,进而影响他们学习和工作质量。

(二)内在原因:心理

心理亚健康是这部分群体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的内在原因,其心理困难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内心脆弱。懦弱的性格特征导致“三困生”通常不善与人沟通交流,人际关系较差,也因此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进而对职业规划产生怀疑,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关键性因素:学校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多层次、广角度,除学习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评价标准的转变,学生出现矛盾心理的情况更加突出。若学校未能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没有把对“三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普通学生进行区别,必然造成“三困生”对职业生涯缺乏清晰的认识。

(四)基础性因素:社会

社会风气和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出现利益化的价值取向。“三困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容易被社会中存在的错误价值取向所误导,过分追逐利益,以金钱来衡量幸福,影响就业观和人生观。

四、“三困生”职业规划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三困生”职业发展问题,应当重视学生内在诉求和外在满足的统一,需要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五大层次提出解决“三困生”职业发展问题。

(一)心理帮扶,提高适应能力

聚力三个“机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三困生”培养更为健全的人格。一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提供“线上+线下”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三困生”解决心理困境和心理适应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找到合理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三困生”超越自我,开展公益活动,“资助育人文艺晚会”等,让其在体验回馈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三是建立学生社团发展机制,组织“三困生”学生社团,促进“三困生”融入集体,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提升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经济帮扶,解决物质问题

落实四个“精准”,夯实物质帮扶。经济困难是“三困生”产生一切问题的物质根源,完善“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四位一体的困难学生物质帮扶工作机制。一是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做好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求职补贴、助学贷款、入伍学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的审核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三困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二是强化学校配套,足额提取事业收入用于学生资助,开展好校内勤工助学、助管助教、校内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工作。三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在校企之间建立类型多样、相对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四是强化困补机制,实现“绿色通道”前移、发放贫困生学费减免、启动应急救助工作、开展暖冬工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等,为学生在基本物质需求上解决后顾之忧。

(三)学业帮扶,营造学习氛围

满足“三困生”的安全需要,使其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威胁其学习动力的环境里,是提高其学习注意力的前提。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机制,健全“小导师一对一”项目,从入学到就业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资助育人计划。二是建立健全优秀“三困生”奖学金评价体系,对学业成绩良好的“三困生”进行特殊奖励,通过物质激励的手段,满足“三困生”的经济需求。三是引导“三困生”正向思考,帮助学生个体增加自我效能作用,从自身挖掘资源和潜能,减少其挫败感,及时调整学生考试心理、演练应试技巧,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四是树立“三困生”学习榜样,从思想上淡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意识”,提高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力。

(四)就业帮扶,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强基”计划,强化综合素养。对“三困生”进行就业帮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助推精神帮扶,开展“党员帮扶 感恩助人”等,提供“回馈”的育人平台。二是突出能力拓展,完善“三型”项目,选立成长型、励志型、自立型项目。三是抓准素质教育,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特殊群体开展好素质发展重点帮扶工作。四是借力资助环节,树立正确“三观”,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五是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宣传推广职业测评,通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活动,提供“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组织基层创业培训,鼓励“三困生”返乡创业,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家乡、基层建设相结合。

(五)跟进式帮扶,推进三全育人

把握“收官”契机,深耕育人成效。通过落实教育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活动跟进、宣传跟进等跟进式帮扶,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助推“三困生”满足自我实现需要。一是做好教育跟进,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教育、学习、实践等活动。二是做好管理跟进,强调主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家校合力跟进学生模式,以跟进式工作体系开展精准帮扶。三是做好服务跟进,高校工作人员在教育、引导“三困生”的同时,要给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关心和爱护。四是做好活动跟进,通过跟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困难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良好的校园活动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达到“不教而教”的最高教育境界。五是宣传跟进,结合假期家校关怀、入乡宣传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以征文、微视频、风采录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三困生”优秀校友励志成才典型事迹,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困生困难心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困难我不怕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家困生的积极品质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德困源于心困
——小学德困生现象及心理辅导策略
选择困难症
有困难,找警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