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
2020-08-27丁慧
丁 慧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
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回顾与展望,可以了解研究领域的概况和格局,把握研究的主题脉络、聚类维度和前沿趋势,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发展,以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知识图谱
在学术研究中应用Citespace绘制出的知识图谱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目前Citespace在理工类、管理学、社会学等等领域应用较多,而在马克思主义科学领域内使用较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内引入Citespace这一工具将更便捷、直观分析以往研究,对此领域内相关知识研究的静态结构关系和近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动态发展演进规律进行更客观与直观呈现,以数据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知识图谱可以体现其客观性,减少研究者的主观臆断;图谱中根据词汇图标大小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某些关键词频次的多少,词汇间的共现关系通过节点间的连线反映,这样可以直观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以及不同领域的交叉关系进行观察。
在样本选择和数据选择上,本文选取了中国知网时间跨度为2013年—2019年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据库中篇名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888篇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了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知识图谱,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核心结构与演绎历程客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能最简洁地体现文章的主体研究内容,当一定数量的作者认同和使用某个关键词较多时,则该关键词可以成为显现该领域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的词语,那么这些词语进行组合,以及这些组合的关系疏密便搭建了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结构。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该研究领域内各研究主题的组成状况。
利用Citespace聚类关键词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高频词语,通过图示,可以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亲疏关系,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核心结构。在Citespace中,将分析项目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时间尺度设置为2013—2019年,时间区间设置为1年,数据抽取对象设置为Top50,剪裁方式设置为pathfinder,生成了214个节点,420条连线。为了更加清晰明了观察研究热点,按频次和中心性高低将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剔除后进行排列(如表1所示)。
综合高频关键词和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认同、习近平、践行、培育、路径等词汇受到了本领域研究的广泛使用,也就构建起了本研究领域内的核心结构。
表1 高频关键词列表2013-2019年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知相关研究中不同主题演进的突出热点以及学科前沿的时态变化,可以按照时间序列把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排布,从而将每个时间段内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见表2)。
表2 关键词时区列表2013-2019年
结合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表和中国知网上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发文数量,在2013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数量只有193篇,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三个倡导、大众化等关键词,说明研究主要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来源等方面,群体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在2013-2015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在2015年到达最高点818篇,这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的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中国梦、雷锋精神、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培育路径、长效机制等,从这些关键词来看,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探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一大热点,另外这段时间的研究还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雷锋精神的关系,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置于中国梦、民族复兴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扩大了研究群体,该阶段的研究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拓展和深化。2015-2017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出现转向,这阶段出现关键词主要有文化自信、多元文化、西方“普世价值”、少数民族大学生、微时代、国际传播、创业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西方普世价值观挑战下进行研究,强调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多元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等也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视野当中,丰富和深化了狭义价值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另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视野之下,从全球化、“微时代”发展、自媒体数量爆发等多个背景下进行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战略高度提升到国际层面,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空间,这阶段的研究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细化和升华。2018-2019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献数量开始增加,主要围绕新时代、价值观自信、情感认同、内化、中国精神、国家治理能力等关键词进行相关研究,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内涵、培育路径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其研究热度至今不减,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与提升,依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聚类分析
刻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将相关研究进展全面、直观地呈现,依靠扎实的数据基础,加之知识图谱的呈现,结合解读相关研究的各种相关文献,并进一步整理、分析后,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三大主题分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应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体现了我国的国家精神价值内核、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和公民道德价值规范。基于此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如形成来源、本质内涵、意义功能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学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现实,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探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表述。在来源研究分析中,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三大来源: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西方人本主义,基于科学图谱分析可以看出探究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具有更多研究且在不断演进发展。近些年来对于雷锋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新认知,使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也愈发注重挖掘革命精神的色彩,“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先进性与革命性,核心价值观在传承其本质要素的基础上,更具有包容性、全民共享性和社会整合功能”。[2]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精神的关系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简洁明快,集中凝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其本质是“在社会转型期多元、多变、多样的价值观念存在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共识’,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3]。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的内涵大多都是结合实际,从不同层面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涵、时代内涵和民族内涵,很多研究侧重于对其中单个价值的内涵研究,如“自由”、“公正”、“友善”等,从单个要素谈起更能辨析词语的概念,把握其价值属性。
在意义功能方面,专家学者们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思潮、规约日常生活、引导青少年成长等角度分析了其意义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功能的研究能使我们“深切体会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研究
面向不同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使研究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对这些群体进行分层主要有青年群体、社会成人群体。
最多的研究是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青年大学生是当今思想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在其实际生活中,“从西方传入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伴随着当代青年的成长,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一代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关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分层:高职院校学生、研究生、民族大学生等。但是一些文章中“高职”“研究生”等词语只是在篇名或行文中有所体现,实际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沿着更加细化的方向,探索如何针对不同群体本身特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某些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全球化的深入使不同国家的文化开始碰撞,如果不加强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普及教育和认可教育,可能会带来地区性文化动荡和文化冲突,导致他们的思想被西方国家社会思潮的别有用心传入而歪曲干扰,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接受的认同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既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又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同时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榜样和辐射作用,为减少暴力事件、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等发挥重要作用”[6]。
社会群体包括:公务员、农民、农民工、离退休人员等等,针对这个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的研究较少。“要想在我国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实现社会成人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成人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与影响因素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7]。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细化分类的研究可以引入调查问卷等,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更容易把握群体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具有针对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研究
根据前文分析,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可以分为传播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三类。
对于传播载体的研究,大多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新兴网络载体的传播适切性和手段多样化的研究。当今的信息时代,除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外,网络成为了思想宣传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意识形态阵地,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这一重要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微时代”到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更具影响力和冲击力,多数研究都提出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系统,发挥新媒体作为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做好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新传播方式的传播优势和应急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在动态中多维度地宣传正能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于自媒体传播载体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很有必要,自媒体数量激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倾听者和发言者,“要引导公民开展自我价值观教育,搭建价值观培育新平台,话语方式创新的同时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提高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把网络新媒体打造成加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流平台。”[8]
文化载体包括优良家风、乡风、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中可以借鉴吸取的部分,以家风建设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居多。家庭中以家风建设为载体,“每个人人格形成过程中都会受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影响,家庭生活方方面面影响其精神内核和个人品德”[9]。研究普遍认为在家风载体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和谐美好家风,在日常家庭生活实践中渗透家风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乡风、传统节日等研究,都是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研究,这些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了新路径,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进行了有力印证。
活动载体研究大部分围绕学校这一场域,“学校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和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重视思政课程载体建设,创新课堂形式”[10]。研究围绕主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竞赛等活动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相结合,研究知行合一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法和实施准则。有学者指出可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校园道德建设等方面开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景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基于数据知识图谱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学界热点之一。是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孕育而成,也源自于专家学者们阐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回应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变化的理论自觉,因此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关注研究领域内动态性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大众的统一认知特性与相关适切特性进行研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强大作用,进一步从吸引力和渗透力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拓展性研究,对研究领域内的诸多新兴热点继续探索和深化。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功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其鲜明特点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国在推进两者相结合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过程的不规范现象,司法审判中道德与法律冲突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随着如今互联网传播更是放大了其矛盾和冲突,突显了处理好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道德之本的德育功能作用,理性审视其德育功能的传承性和创新性。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当代公民的道德建设,内化于心从而加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外化于心从而引导人民自觉约束其外在行为,以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能成为大众普遍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强调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同时它还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自由、平等、公正都需要法治的保障,有助于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功能,使其与依法治国相佐相辅,加快这一方面的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桥梁,使法律所提倡的理念价值和原则规范与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相融洽。学界应加深这一领域研究,探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行依法治国的内在契合。
(二)正确应对“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微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人们进入微时代,微传播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方式。”[10]。“微时代”里的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且形式多、速度快、范围广,处理多元化信息具有碎片化、泛娱乐化的特点。人们身处微时代,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轰炸时,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微时代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表达更易传播,懒惰性思维使得人们不愿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去辨别真相,更容易盲目从众或者相信偏见,信息的庞杂和快速传播使这一缺点被放大,加剧了各类群体价值观的分立,使原来被一般认同形成的价值共识更易分裂,极易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当前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在此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11]微时代背景下,要紧密结合当前媒体技术的特点,掌握媒体传播特性,找准信息传播渠道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推动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加强主流舆论引导,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力。面对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新观念、新方式、新手段的研究已经必不可少和迫不及待,并应该随着科学研究的快速更新,相关研究也应该跟上脚步并不断深化,甚至预见新技术产生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心价值观践行给出相应的对策。
(三)高度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
在全球文化高度交流、交锋与交融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满足于国内宣传与传播,而需要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范围,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方式推进国际传播与交流,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中,现有研究已形成诸多对策:如在国际传播中要注意传播方式的灵活和创新,利用多样化的传播载体,如孔子学院、艺术活动、美食节目等,进行无形的传播;利用好具有代表性的国民力量,如成龙、姚明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在其国际活动中有意识进行分享传播;直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定的人员与载体直接宣传与传播,如“一带一路”合作中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在各种商业活动、广告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今后的传播研究要更加细化,针对不同地区文化特点和政策形成更加细化的方法对策,要对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进行调研反馈,以期更新研究成果和修正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