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职业现状及培育
——基于2008-2018年度人物的分析
2020-08-27田晏东
商 丹,田晏东
(武汉理工大学 1外国语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1]全国优秀高校辅导员作为辅导员群体中被国家、社会、学生、同行认可的典型,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在一定范围、层级、领域具有代表性、引领性;代表着辅导员职业状况的最高或较高水平,即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并且取得一定的工作实效。本文选择2008-2018年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113位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基于个人事迹材料的文本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典型人物分布的代表性、引领性,判断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均衡性;通过梳理高校辅导员典型人物形成示范性、推广性的典型经验,总结具有较好效率性的辅导员职业工作方法。通过上述两个维度分析高校辅导员典型人物职业现状,旨在对未来辅导员职业群体培育的工作重点和辅导员工作方法提升路径提供建议与参考,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一、2008-2018年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数据和文本分析
本部分对2008-2018年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113位辅导员的事迹材料进行文本分析,从群体分布和工作内容两大方面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辅导员培育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分布状况
表1 2008-2018年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年龄、性别分布
1.出生、性别分布。由表1我们可以得知,近11年以来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出生明显集中在70后和80后,两者总人数达66人,占总人数的比重更是达到了80.6%。男性约占总人数的46.9%,女性占比约为53.1%,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2.工作对象的专业分布。通过文本材料可以得知: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工作对象的所在专业分布比例具有较大差距。本研究的专业分类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规定的12个一级学科门类[2],对近11年来113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工作对象进行了分类和统计。仅理学类和工学类两大类专业优秀辅导员人数的占比达42%;而偏文科类专业如艺术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等分布较少。其中来自工学类专业的人数最多,有38人,约占总人数的33%,而分布较少的专业有艺术学类,有6人,约占总人数的5%,农学类有3人,占比约为3%,历史学类仅有1人,哲学类为0人。还有2人来自民族学院,2人来自国际学院,1人来自就业工作中心,另外有3人数据缺失。
3.省份和地区分布。通过材料数据统计可知: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的优秀辅导员数量有着显著差异:北京市入选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数量最多,为12人,其次是上海市,有11人,江苏省有8人,少数民族自治区一共有9人。近11年来,华东地区优秀辅导员数量占比最高,达30%,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为19%,东北地区占比为14%,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是占比最小的两个地区,分别为6%和8%。
表2 职业资格证书分布情况
4.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分布。由表2可知,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取得的职业证书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两大方面,其中有28人获得国家心理咨询证,约占总人数的24.78%。其余是关于就业指导方面,一共有32人考取,约占总人数的28.32%。
5.不同类型院校、机构分布。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分布在普通高校最多,达108人,占比约达95.58%,其中来自全国知名高校79人,占比约达69.94%;职业院校分布少,仅为5人,占比约为4.4%,2012、2016年分别为2人,2017年为1人;民办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分布。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经验的分布情况
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事迹材料,具备以下特点:其一,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的客观表述;其二,内容是围绕典型人物创造或积累的工作方法经验;其三,具有总结凝练性。
本文按照辅导员九大职责,从总体数据看,在全国113名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中,学生日常事务管理(95人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80人次)、学风建设(69人次)三项职能方面积累最为丰富经验;理论和实践研究(59人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41人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1人次)、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41人次)四项职能方面积累了相对丰富经验;党团和班级建设(24人次)经验相对缺乏;校园危机事件应对(4人次)方面经验极为缺乏。
二、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职业现状分布的分析与思考
(一)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均衡性分析
1.年龄与性别。通过出生年份进行年龄估算,辅导员年度人物也集中分布于30岁至50岁,这个年龄阶段是职业的积累期和成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90后辅导员应该给予更多的锻炼和关注,做好职业发展早期的培育,同时,他们自身也应该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确定职业发展理想。
2.工作对象的专业分布。从2008-2018年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工作对象的所在专业分布情况看,工学和理学专业的辅导员涌现度高,从工作方法、工作业绩等多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其原因可能为:一是国家社会出于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了较多赛事、展示等平台,锻炼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品德、意志等综合素质提升空间。二是工学和理学专业的特性明显,赛事、展示等平台中形成显著性标志成果的可能性大、优势明显。三是工学和理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服务社会的成果,在评价反馈环节具有可视化、实体性等特点,更易于得到认可。因此,工学和理学专业任职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工学和理学专业学生中积累的经验更为丰富。
3.省份和地区分布。全国优秀辅导员明显集中分布在经济基础好以及沿海省份,如北京、上海以及江苏等;还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究其原因,这些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队伍建设得到的重视度高、积累的经验更为丰富。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价值观更加多元,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更为激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等进行渗透的挑战等,因此,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极其重要。
4.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分布。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集中分布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两大方面,且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多。当然,辅导员职业的工作内容分布较广,涵盖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九大职责,九大职责之间的跨度较大,尚不存在职业资质统一的认证和考核。同时,对于这支队伍专业化培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国家、社会和学校需要进一步提供充足的学习培训资源。
5.不同类型院校、机构分布。从数据来看,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在不同类型院校、机构等辅导员分布不均衡,说明不同类型院校、机构等辅导员队伍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
其一,2008-2018年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中,职业院校代表仅为5人,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距。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一方面,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的辅导员承担着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的时代使命。因此,需要进一步重视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优秀辅导员人才的挖掘。另一方面,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其更加侧重学用结合和职业导向。因此,面向职业院校学生服务的辅导员群体在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方面必然具有自身的特色,应该培育出代表该类别的典型人物。
其二,2008-2018年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中,没有来自民办高校代表。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4]通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2010-2018年以来,虽然民办高等院校在校生在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的占比不大,但体量不小,从2015年以来稳居600万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5]相应的来自民办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是全国高校辅导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培育出与人才培养实际相匹配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带动引领示范作用。
其三,科研院所一直以来没有参与全国优秀辅导员的评选活动。研究院所是以科研工作为核心的单位,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关于科研院所研究生数据得知,2009-2018年中,前五年科研院所研究生数平均在五万人以上,后五年平均在二万七千人左右,[6]是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单位研究生入学后,除了第一年集中在一起上课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分散在不同的所(中心)的各个研究室。[7]同时大多数科研院所虽然设有研究生班主任和辅导员,但基本上是以兼职为主,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较少,难以发挥相应作用。因此,结合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特点,加强科研院所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十分必要。
(二)全国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职业经验的分析与总结
1.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在教育内容方面,注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特色与质量,直面学生思想价值冲突,把握思想价值冲突的时间节点,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第九届优秀辅导员徐川,在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热点事件发生后等时间段,写出一篇篇内容深刻、语言生动幽默的“深度好文”被广为转载阅读,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在教育方法方面,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不断总结和创新思想工作方法,如第七届优秀辅导员来自石河子大学的姜汪维,结合学校特点,创造出“三基两线”的工作方法,“三基”即:党的基本知识、兵团基本知识和安全基本知识,“两线”为常规管理和主题教育双线并行;在教育手段方面,注重发挥网络育人、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如第九届优秀辅导员范蕊,从人人网到新浪微博,一直到现在开设了“陌上花开”微信公众号,运用网络手段与学生互动沟通,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
2.党团和班级建设方面。一是党团协同发展,以党建促团建带班建。如第一届优秀辅导员孙慧环,结合学院情况建立了“党员联系制度”;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完善党团活动制度、党团组织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三是探索科学的党员发展模式,提高组织发展水平。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他们提出一系列科学的党员选拔、培育和评价体系和模式,如第七届优秀辅导员张金学,探索出学生党员发展“五环节”和“三公一推”模式等。
3.学风建设方面。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经验方法包括:第一,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情况,提高针对性。在平时学生管理中注重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学生成长档案,并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帮助;第二,利用多种场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思想教育课、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节等场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第三,做好沟通的桥梁,及时将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需求和问题向专业课教师反映,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经验方法包括:第一,结合学生专业,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如来自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的初世红,2008年汶川地震后,带领学生志愿者奔赴灾区,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医护知识为灾区群众服务;第二,结合当地资源,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平台,如来自同济大学的严长征,抓住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带领学生在服务世博的过程中成长;第三,抓好具体时间节点,集中在学生寒暑假和重大节日,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任雅才,每年暑假带领学生赴自闭症疗育中心关注自闭症儿童等。
4.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一是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学生管理,注重网络平台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实现管理的高效性和实时性。如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胡海滨创立微信公众平台“杭电助手”,进行学生事务管理。二是设置助学基金,及时进行帮扶。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能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集,如本人捐献、学校和社会募捐等,设置助学基金,及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如来自海南大学的崔昌华倡导设立了“爱心圆梦”基金等。但同时也发现很多优秀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挤占了很多个人的生活和休息时间。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科学化路径应该是,既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兼顾自身成长发展及其主要社会关系间的和谐,保证他们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也就是保证职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学生日常工作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5.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全程化。很多优秀辅导员能够做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能够做到心理问题前的预警、心理问题时的支持和心理辅导后的跟进;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多样化。优秀辅导员们能够就地选取学生们熟悉、方便的多样化场所进行心理辅导,降低学生的陌生感,敞开心扉与辅导员进行心理沟通;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样化。优秀辅导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个体深入谈心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日常宿舍食堂走访与家庭走访相结合等,同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心理辅导平台,为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和提供心理支持;四是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职业水平。
6.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有效发挥了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了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同时网络平台的内容和功能主要有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和情感成长、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等方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经验绝大多数是应用型,符合辅导员职业的特征,呈现活跃态势。但在现有基础上梳理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征、教育规律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往深处研究挖掘,促进典型经验转化为指导全面铺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
7.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目前辅导员职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意识呈现提升态势。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材料中提及“理论和实践研究”有59份,约占总份数的52.21%,超过一半,而且从时间上来看整体趋势逐渐增多,研究意识逐渐提高。“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同时,它也是提升职业科学性的重要且关键一环。职业的科学性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极其重要。但是,辅导员职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水平还不高。一方面由于辅导员职业呈现工作内容多头、工作压力大等特征,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也有待提升,对于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的敏感性不足,问题导向的研究理念尚未能完全体会,辅导员自身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匹配或尚未找到匹配点,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8.职业规划就业创业和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方面。关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方面经验方法有: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训练;做好“中介者”角色,亲自利用各种机会联系就业单位和发挥优秀校友作用,拓宽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渠道和水平;同时还有积极参与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挖掘学生就业与创业潜力等做法;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方面开展基本安全教育、进行危机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并且能够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
三、优秀辅导员的培育走向
根据上述辅导员年度人物职业现状的分布均衡性和职业方法的效率性现状的分析,我们对辅导员职业群体未来培育走向和职业方法提升路径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辅导员年度人物培育分布均衡性建议
1.保障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均衡发展。一是提供职业能力全方位发展培育的有效供给。以辅导员九大职责为依据,着力构建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其一,通过梳理其他职能对应相关专业的培训或认证体系,包括现有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认证方法,组织学习、应用或考试等,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间交叉发展的优势,注重与某些专业现有的专业资质进行认证和结合,进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或认定。其二,增加更为全面的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认定平台等。结合辅导员九大职责,推进现有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平台融入更多元职业素养元素,形成全方位职业能力培育和展示舞台。其三,待时机成熟,逐步为辅导员群体设置相应的资质展示评价机制。二是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专业化发展意识。其一,引导辅导员形成职业自觉,形成在凭借经验、感觉、感情处理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增强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迫切需求,引导他们在工作中感知、体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其二,引导辅导员加强相应知识技能学习的行动自觉。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摸清和掌握三大规律并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工作现状与时俱进总结凝练新规律,形成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真正内生动力,在行动中提升辅导员职业队伍的自我获得感和认同感。
2.促进在不同学科任教的辅导员均衡发展。一是促进适合工作单位或专业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注重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与专业特色、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注重设置相关学生展示舞台,注重引导辅导员积累与教育对象专业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工作经验和方法。二是促进发展较为充分的工学等学科辅导员开展经验交流,包括在指导竞赛、实践锻炼中同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人才培养形成系统科学的模式。
3.实现各区域辅导员队伍均衡发展。一是强化内陆城市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互联网等科技不断发展等,内陆城市增加了很多直接对外交流的机会。内陆城市高校应该加强政治意识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尤其注重与时代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出实招。二是明确特别行政区高校应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加强现有的特别行政区高校中承担相应教育任务的工作人员身份的确认和培训,提升工作技能和方法。尤其注重育人者先受教育,注重加强中华民族史、区域发展史学习,强化爱国爱家乡情感,引导他们分析现状,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
4.引导各类型育人组织机构中辅导员均衡发展。一是就目前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中辅导员的工作状况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加强培养和引导,并对他们中优秀分子予以肯定。各行各业中的先进分子是同行业中工作者的学习模范,能够引导职业队伍的发展方向;同一职业在各个不同单位、组织、部门等中也应培养产生相应的优秀代表人物,有先进代表性人物产生,既是对于他们工作及其价值的认可,也有利于形成职业认同的激励机制,促进工作的质量加速提升。因此,着力引导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中辅导员总结梳理自身工作、增强自身工作价值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激励机制,让满怀希望、信仰的人播撒青年希望、信仰的种子。二是制定有利于各类型育人组织中辅导员均衡发展的政策。从引导辅导员工作经验方法的总结、提升辅导员认可度和相关待遇、宣传育人成效等多方面促进各类型育人组织中辅导员的均衡发展。
(二)辅导员职业方法提升建议
1.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辅导员职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辅导员职业发展积累的先进经验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抓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九项工作职责,其中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排在首位,是最重要的主责主业。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首先自身思想素质必须过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9],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日常事务工作,切实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2.紧扣时代发展特征,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一是逐步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和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注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为辅导员职业赋能,实现学生管理的高效性和实时性,保证高校辅导员拥有健康合理的工作状态。二是基于时代要求和学生特征,继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进一步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开拓网络话语场域,丰富和创造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教育形式,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潮流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于辅导员职业在此方面经验积累现状看,应当继续坚持或加强:其一,坚持正面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准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成长培养科学的思想基础;其二,坚持内容为王,丰富网络话语体系。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话语表达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发展规律。要在把握内容思想深刻的基础上,采用通俗易懂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同时不断创造和丰富网络话语,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三,加强理论研究,引领学科化发展。要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揭示网络视域下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创新性发展;其四,加强队伍建设,做好辅导员网络技能培训。运用好网络平台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技能,同时网络技术更新和发展速度快。加强辅导员网络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运用网络平台的质量和水平。
3.做好预案和演练,加强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能力。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尤其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背景下,校园高风险因素演化为现实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同时,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校园事件引发社会舆情的风险不断增强,高校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能力成为迫切需求。在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范围内,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高校学生工作风险管控分阶段、有区别地发挥作用。基于现状看,高校辅导员在此方面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要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相关应急演练,积极参与学校、院(系)危机事件工作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并且进一步梳理、总结、凝练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相应工作职责及其边界、工作目标和方法等。同时,结合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工作要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高校大学生多发心理问题和易发群体,做好心理预警工作,建立相关心理预警机制,化解潜在风险。
4.提高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水平,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辅导员“理论和实践研究”意识呈现提升态势,但辅导员日常工作压力大,进行科研的时间相对紧张。同时对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和案例的利用不充分,而且针对辅导员的科研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着力完善的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不断优化辅导员科研环境,引导辅导员群体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二是突出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是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也是辅导员科学研究的优势所在。辅导员围绕一线工作实际,发现问题,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也构成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动力来源。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立足实际,从自身现有的能力、专业背景和认知结构出发,培养“以工促研”的思维和能力,把工作中积累的数据、案例和经验等作为自身科研的丰富资源,将其转化为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和解决方法,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