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2020-08-28蔡金华

农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穗数籽粒小麦

蔡金华,陈 伟

(1江苏省泰兴市张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泰兴 225400;2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江苏宿迁 223800)

0 引言

小麦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仅受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品种的遗传特性。近年来江苏淮南麦区主要采用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1],随着晚熟粳稻大面积推广,水稻收获期的推迟,小麦在大田生产上的播期同时被推迟,不同品种间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李东升等[2-3]、蔡金华等[4]、张杰等[5]、杨佳霞等[6]、李筠等[7]、张耀辉等[8]、姜小苓等[9]先后进行了小麦播期、种植密度、施氮量三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镇麦168’、‘镇麦10号’、‘扬麦20’、‘宁麦14’、‘烟农19’等表现突出;周凤云等[10]、孔令聪等[11]、胡焕焕等[12]、范金萍等[13]、王宇等[14]、潘洁等[15]先后在陇南、辉县市、重庆等地进行小麦的播期、种植密度、施氮量的试验,对其产量性状、品质、抗病性及抗逆性进行了比较,明确当地小麦适宜生长的播期、种植密度、施氮量。

目前,江苏淮南麦区小麦主推品种包括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扬麦’系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宁麦’系列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镇麦’系列,共计14 个品种,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播种,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异较大。本试验结合江苏淮南生态条件,对江苏淮南麦区部分小麦主推品种在适播条件下播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与通径分析,以期为江苏淮南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6—2017 年度在江苏省海门市临江新区坚平村进行。土壤为壤土,壤质,0~20 cm土层有机质1.74%,全氮0.121%,碱解氮86.1 mg/kg,速效磷34.5 mg/kg,速效钾72.2 mg/kg。小麦全生育期降水353.9 mm,日照时数973 h。

1.2 试验设计

供试材料为江苏淮南麦区部分小麦主推品种,分别为‘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 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基肥为45%复合肥(N:P2O5:K2O=15:15:15) 375 kg/hm2和尿素120 kg/hm2,分蘖肥与拔节孕穗肥撒施尿素各120 kg/hm2。基本苗均为270×104/hm2,2016 年11 月15 日人工开沟条播。小区长2.5 m、宽3 m,每小区种10行,小区面积7.5 m2,3次重复,其他田间管理同一般高产田。

1.3 测定项目与数据分析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成熟前每小区取中间2行调查成穗数,每小区随机取100穗测定穗粒数;小区收获后脱粒、晒干,实测产量和千粒重。

1.3.2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DP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主推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 可以看出,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其次‘镇麦168’>‘镇麦12号’>‘宁麦14’>‘扬麦16’,‘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以‘扬麦16’穗粒数最低;千粒重除‘镇麦12 号’与‘宁麦14’两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

表1 不同主推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6 个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为5990.20 kg/hm2,分别比平均产量增加0.14%、4.81%、-5.32%、6.37%、-9.19%和-0.83%,其中‘镇麦12 号’的籽粒产量最高,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该品种除与‘扬麦18’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品种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可见,在适播期播种,以‘镇麦12 号’的籽粒产量最高。

2.2 不同主推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间的穗粒数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且品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扬麦16’>‘镇麦12 号’>‘扬麦20’>‘扬麦18’>‘宁麦14’>‘镇麦168’;不同品种的穗数与产量水平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其中以‘扬麦16’最大(-0.8533),其次是‘镇麦168’(0.7742)>‘镇麦12 号’(-0.4243)>‘扬麦20’(0.3631)>‘扬麦18’(-0.1076),‘宁麦14’最低(0.0040);品种之间的千粒重与籽粒产量表现呈负相关或正相关,其中‘扬麦18’(0.7161)、‘宁麦14’(0.1481)、‘扬麦20’(0.0684)表现为正相关,‘镇麦12 号’(-0.2485)、‘扬麦16’(-0.1247)和‘镇麦168’(-0.0440)为负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6个品种的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关系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表现为负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表现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3 不同主推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对不同品种的3个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3个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扬麦16’和‘镇麦168’的穗数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明显大于穗粒数和千粒重;‘扬麦20’、‘镇麦12号’和‘宁麦14’的穗粒数对提高产量的作用明显大于穗数和千粒重;‘扬麦18’的千粒重对提高产量的作用则显著大穗数和穗粒数。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表现不一致。

3 讨论与结论

关于不同品种对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已有较多报道[2,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其次‘镇麦168’>‘镇麦12号’>‘宁麦14’>‘扬麦16’,‘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以‘扬麦16’穗粒数最低;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不同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差异大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间的穗粒数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且品种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的穗数与产量水平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品种之间的千粒重与籽粒产量表现呈负相关或正相关。分析全部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表现为负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表现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对不同品种的3个籽粒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有关不同品种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表现不尽相同,可能因不同研究者[4,7,15-17,23]所选用的品种、土壤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不同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与Gooding等[19]、赵广才等[20]、周强等[21]、杨桂霞等[22]、郝静[2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与张耀兰等[24]、余泽高等[25]、方成秋等[26]、贾振华等[27]、詹秋文等[28]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与试验材料、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有关。因此,同一生态区内种植品种应充分考虑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栽培措施等综合因素。

猜你喜欢

穗数籽粒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黄淮北片水地小麦育种现状及性状演变分析
基于EDEM 的洛稻籽粒堆积仿真研究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