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传承与发展

2018-01-09耿宁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习所

耿宁

摘 要:有着百年历史的安徽省图书馆在政策引导下迎来了古籍修复工作的大发展。文章回顾了省馆史上修复工作的传承和恢复发展历程,以及近些年来为复兴修复事业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由此展望未来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古籍修复 传习所 修复项目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01

一、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发展沿革

据出版于民国二十二年 ( 1933) 的 《安徽省立图书馆概況》记载,当年在编藏股下设有装订课,专事文献修复之职,可见设置包括古籍修复在内的馆藏文献修理装订岗位当早于1933 年。[1]

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省图书馆各项业务有了新发展,先后两次派员参加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图书修复训练班”。2008年,派员参加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第二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成后积极推进馆古籍修复室的建立,包括采购设备材料、制定规章制度等,馆藏古籍修复工作得以全面恢复。

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挂牌成立

2011年8月起安徽省图书馆积极筹建省古籍修复中心并进一步打造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4年4月,积极申报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訓基地。按照申报要求增加了修复师人员数量,先后公开招考5名专职古籍修复人员,扩大了修复室的面积,添加了纸张纤维测试仪、切纸机、无管通风橱等硬件设备,同时聘请了国图的修复专家张平和南图修复专家周苏阳作为特聘专家定期到馆进行古籍修复工作的指导和验收,并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

2016年10月,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委派当代古籍修复大师潘美娣先生担任导师。

在潘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安徽传习所的修复水准和管理水平同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安徽传习所的成立对安徽省古籍修复事业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培养修复人才、提高修复技艺、产生修复成果等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秉承“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先后派出职工6人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修复技术培训班共17期。并正在积极策划举办“第一期安徽省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助力解决安徽省古籍修复人员匮乏的困境,加快古籍保护队伍建设,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四、古籍修复项目成果

修复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使修复工作人员在修复技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为将来以传习所为依托开展修复教学和以修复项目带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1.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

2017年3月,省古籍保护中心对省内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督导,发现枞阳县图书馆藏有三部明代刻本,其中以明正德刻本《慈溪黄氏日抄分类》最为珍贵。然而这三部珍贵古籍破损严重,亟待抢救修复。应枞阳县图书馆的请求,古籍修复安徽传习所对枞阳县馆三部珍贵古籍开展了专项修复。

2017年7月,召开了“枞阳县图书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专家论证会,确定了修复方案后在潘老师指导下顺利完成修复,将于2018年7月结项汇报。

2.桐城派珍贵古籍修复项目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古籍是安徽地区重要的地方文献,而安徽省图书馆则是收藏此类文献的主要机构。结合馆藏桐城派古籍整理工作,从中选取了24部86册破损较为严重的珍稀古籍组成该修复项目。

项目所选古籍是研究桐城派及其相关人物的重要史料,这些古籍版本年代上至清康熙年间、下达民国初年,时间跨度与桐城派发展兴亡时间相符。同时,项目所选古籍基本反映桐城派散文理论和学术思想,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中,《竹山诗稿》乃稿本、《惜抱先生(姚鼐)尺牍》为清抄本、《味经山馆遗诗》乃清抄本批校题跋本。开展本修复项目,目的是让这批破损严重的桐城派珍稀古籍得到集中修复,从而更好地保护这批地方文献。目前该项目修复工作已进行过半。

五、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发展规划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传习小导师制度

针对我省古籍修复专业队伍人员紧缺现状,安徽传习所拟大力打造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小导师制度,尽快培养出一批古籍修复保护基础人才。计划在潘美娣导师来皖传习指导之际举办全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逐步让传习所自行培养的第一批修复人才在潘老师的引领下登台授课,将所学技艺、理论开枝散叶。小导师制度一是要注重全省修复人员尤其是古籍收藏大馆修复人员的持续培养,确保学有所用,尽快形成人才基础;二是有利于锻炼打造省中心古籍修复师资队伍;三是循序渐进,率先在省中心试行,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向全省推广,逐步建立全省古籍保护修复技术队伍。

2.撰写项目理论成果,打造古籍修复新景观

为提升修复工作者的理论水平,鼓励参与项目的古籍修复人员结合项目古籍修复特点,系统记录古籍修复经验和收获,撰写相关理论成果。

古籍修复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兼具观赏性和参与性。可以利用当前文化和旅游事业合二为一的良好契机,将这门延续千年的技艺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实现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在“4·23世界读书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进行古籍修复的技艺和修复成果展示,既可以传承、弘扬古籍修复技艺,增强全民古籍保护意识,也可以借此品牌扩大安徽省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3.学习行业先进经验,尽早迈入国家队行列

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在全国同行中仍属于起步较晚、投入较少、发展缓慢的。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向业界同行的学习取经,并计划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密切合作,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大师现场指导交流,共同打造古籍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并逐步提升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才培训基地。结合安徽省图书馆新馆规划远景,我们将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保障力度,向着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目标持续稳步迈进。

目前安徽省图书馆的修复队伍清一色都是八零、九零后科班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扶持和导师前辈们的精心传授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锻炼成长为安徽省古籍修复界的中流砥柱,助力安徽省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臧春华.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百年简史,文津学志(第六辑)[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315-322.

猜你喜欢

传习所
近代日本的茶叶改制、技术传习与知识扩散
苏州昆剧传习所之创办及若干问题考辨
乘风破浪不负春光——凤翔为首批县级非遗传习所授牌
湖北省高校“非遗”传习所模式构建研究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清末民初女工传习所探析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