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课堂 文化语文
2020-08-27盛常春
盛常春
《三峡》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学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重点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准,二是读顺,三是读美。因此,本课的解读以朗读贯穿,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不管是学“言”,还是悟“文”,都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读出感觉,读出思考,讀出感悟。以言品文,由文嚼言,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并考虑学情特点,笔者将本节课的文本定位为“模山范水,抒情写意”八个字,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学会朗诵,理解文意。
2.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
3.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教学过程】
一、文化关联,导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这张图片是哪儿吗?
(展示“投书浦”图片,投书浦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洲以西约200米)
生:碟子湖。
师:真有眼力!一千多年前,东晋名士殷洪乔站在图中巨石上将亲朋故旧托他捎带的书信掷入江中,仰天长叹:“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意思就是说,殷洪乔不做这些请托之人的送信员,此石后来被称为“投书浦”,而在殷洪乔投书一百多年后,郦道元将这一巨石写进了他的《水经注》。同学们一定不会想到,我们周围,竟有这样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在此邂逅郦道元,学习并欣赏他的文字,放眼南昌,没有比此处更合适的了,也没有谁比我们更荣幸的了。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美文《三峡》。
【设计意图】利用南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实施教学。
二、初读课文,通文意(14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顺畅。教师就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适时更正和点评。(5分钟)
明确:注意“阙(quē)”和“裳(cháng)”的读音,“阙”通“缺”,是缺口的意思;“裳”,下裙也。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指正后注意积累。在正音的前提下多读,还可以建议学生采用“缓读”和“疾读”的方式,形式多样地朗读,尽可能读得顺畅。
2.学生进入文本,再次诵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分钟)
3.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注释,再引导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每人译一段文字,其他3名同学指正。一组展示,互相提出问题,组织解答,师生共译共评。(6分钟)
【设计意图】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运用”来看,读对读顺是基础。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字音,初步感知文本。同时,文言文教学应坚持扎实稳健的思路,必须以字词句的积累为基本前提。
三、再读课文,赏美景(21分钟)
1.进行朗读训练,屏幕显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和“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要求学生读准节奏。(3分钟)
2.引导学生个读和互评。要求:学生诵读完后,由他指定同学对自己进行点评,如此既可以摆脱学生演练后教师评价的传统模式,还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接受自己在诵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根据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节奏问题、学生互评时出现的谬误进行适时纠正。(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个读和互评,譬如学生诵读完后,由他指定同学对自己进行点评。
3.教师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范读。(2分钟)
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要求学生创新朗读形式,抓住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特点,全班男生大声齐读第一、二段,全班女生美美地读第三、四段。(2分钟)
【设计意图】创新朗读的设计在于通过一些朗读技巧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景物特征。
5.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如景点名称、看点、游览建议等。推荐设计的景点时,请注意提示景点的特点和适合旅游的季节。(6分钟)
生:白帝古道漂流。这个景点的特点是奔放,《三峡》中有言“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夏天去漂流,去享受一泻千里的快感,去领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诗意。
还有同学设计了“一线天”线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望猿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春韵谷——“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板书:雄奇 奔放 清幽 哀婉 画面美
6.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并共同观看三峡风光视频。(3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发现与鉴赏”。景点设计的理念为“微创作”,既可以把学生对三峡山水特点的理解融入进来,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三读课文,知文化(7分钟)
1.组织男女学生各一名,进行演读,要求读出情感。在此基础上,试背课文。
2.屏幕显示郦道元《水经注》简介,教师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师:面对三峡,面对郦道元,面对家乡被岁月湮没的“投书浦”,面对更多样、更精彩的中国文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或传承,或保护,或发掘,或赞美。教师总结。
板书:感悟 传承 保护 赞美 文化美
【设计意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发现与鉴赏”和“文化发展与传承”,学生在学习感受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同时,对于本土文化,他们也应充当一个鉴赏与传承的角色。
五、布置作业,收全篇(1分钟)
1.文笔小试,展现三峡风采,请根据郦道元的《三峡》,为三峡写一篇精彩的四季山水导游词。
2.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资源查找信息,了解与“投书浦”有关的文化信息,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地考察,看看那石那水,学着郦道元,写写美丽的文字。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导游词的设计理念为“微写作”,把學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而了解“投书浦”的相关文章和史实,则主要是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发现与鉴赏”和“文化发展与传承”。
【设计意图】一堂好的语文公开课,不仅要讲好一篇课文,也要传达语文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板书由师生共同生成。学生自主在黑板上书写三峡山水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待文化的态度。整个板书设计呈“山”字形,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
【课后思考】
《三峡》这篇课文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皆为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积累、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是《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文章通过对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优美的山光水色。文章结构精巧,写景生动,用词准确,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对比、烘托、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令人赞叹。
教学离不开对学情的把握。对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学情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把握。一是文言文诵读。八年级的学生在诵读层面能基本做到正确和顺畅,但在节奏把握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语感欠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教授。二是文言文翻译。学生能初步把握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和运用,词句翻译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标准还不能完全实现。三是文言文学习兴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还存在一些抵触心理,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还存在陌生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所学课文《三峡》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技法较多,学习难度较大。
教法与学法的确定应基于文本特征和学情特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运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探究法和激趣法等方法。如在教法的选择上,笔者在导入环节利用所在城市被郦道元写进《水经注》中的遗迹“投书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读为纲,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达成目标。课中请学生参与设计三峡景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学的方面,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思考,理顺文意,积累生字词。在指导学生欣赏三峡山水之美时,笔者采用以读悟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三峡景点来呈现这种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讲授文言文,笔者非常重视文言、文学、文化三者的融合。本课的教学创意为:以朗读为线索,文化导入与作业布置首尾呼应,以品析为主要学习活动,以三峡景点设计为欣赏检测手段。在教学实践过后,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可以和大家分享。
1.教学设计上,朗读训练体现了层次性,由读对到读顺最后到读美,体现了朗读教学的魅力。
2.课堂教学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教学环节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3.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在教学动态生成过程中抓住了文章内容和主体内涵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把握重难点,收效较好。
4.在文言文讲授中,笔者坚持用多读课堂的标尺打造文化语文,多角度、多形式诵读应坚持做到更好。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该课例获得2018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说课大赛一等奖,被评为教育部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