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不是真有问题,而是缺乏技能的学习
2020-08-27汪洋
汪洋
孩子一旦出现问题,父母就会互相指责:“你总惯着他。”“他之所以这样,都是你管得不对。”如何避开找碴儿型对话,将重点放在孩子需要学习的事情上?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推荐使用儿童技能教养法——当孩子得知自己需要学习某种技能而不是纠正问题时,他就会更感兴趣,也更有积极性。
只要求孩子考得好、拿高分,其他的则不管不问、不听不看。这是中国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做法
笔者:作为家庭教育专家,您接触过众多家长,见识过各种家庭教育情况,您认为中国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做法是什么?
孙云晓(以下简称孙):为研究家庭教育,我做了大量调研,走过全国130多个城市。我发现,中国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学业,要求孩子考高分,至于其他的则不管不问、不听不看。这是最为普遍的,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中国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多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只有拿高分、上名校,孩子才有美好未来。
但事实证明,这些想法并不靠谱。比如有些孩子在一番刻苦学习后终于进入顶尖名校,却屡屡出现心理问题,不仅没有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反而成为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学业成绩并不是孩子拥有美好未来的最强大保障,而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拥有美好未来的最坚实基础。
我曾说:“爱下棋的孩子学坏的少,因为下棋要讲原则,要看得远。”琴棋书画都是教育,且都是健全人格的养成之道。家长要允许孩子在课本之外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不要太急功近利。
有些家长就短视得很,一看孩子的考试分数低了就火大。重智轻德,不仅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还可能毁掉孩子。
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没学会某些技能而已。一旦他学会了这方面的技能,就能克服相关问题
笔者:智力教育的好坏可以由考分衡量,分数高了说明智力教育搞得好,分数低了说明智力教育没搞好。但是道德教育的好坏,如何衡量呢?我们并没有一套标准试卷来测试孩子的道德水平。所以,有人说道德教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对此,您怎么看?
孙: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重视说道理,而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使得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空泛。这是我们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格外注意和警惕的。
余秋雨从德国回来后感慨:在德国,深夜寂静的马路上,红灯亮起,行人依然会止步,等绿灯亮了再通过。德国人为什么这么迂腐呢?为什么不能头脑灵活一点呢?因为德国人认为,每扇窗子后面都可能站着一个孩子,孩子会看到你的行为,你必须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所以,在德国,深夜也无人闯红灯。
德国人这种处处为孩子做榜样的意识,值得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学习。
我喜欢逛书店。双休日,我注意到北京图书大厦有很多父母带孩子在那儿看书,一看就是小半天。我为这些家长点赞,他们也有处处为孩子做榜样的意识。他们带孩子去书店的做法,无疑会让孩子爱上书籍,爱上阅读。
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不用考试,不用答题,没有具体分数,但它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每个父母的言谈举止中。
笔者: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家长还是非常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您能给这些家长们介绍一些有效方法吗?
孙:那我就给家长们介绍芬兰精神医师班·傅尔曼创造的儿童技能教养法。我个人感觉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班·傅尔曼说,心理学让我们以为孩子身上的问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例如家庭背景或父母教养的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孩子一旦出现问题,父母就会互相指责:“你总惯着他。”或“他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你管得不对。”
这种“指责风暴”,有时也会在孩子的学校发生。比如,孩子考砸了,李老师对家长说:“如果你能多关心他一下,他的成绩也许就会好得多。”家长毫不示弱:“去年,王老师教他的时候,他的成绩可比现在好多了。”
这种相互指责,不光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试图寻找问题的原因时,发现情况极其复杂,家长、老师都不知所措。
毫无疑问,弄清原因方能对症下药。
班·傅尔曼为此创设了名为“儿童技能训练”的问题解决法,倡导在游戏和实践中解决问题。
儿童技能教养法可以预防“指责风暴”。这个方法没有花很多时间探究问题的根源,而是将重点放在孩子需要学习的事情上,避免了找碴儿型对话。
下面,我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小艾总是说脏话,父母软硬兼施,用了包括处罚、奖励在内的各种方法,都不能帮他改掉坏习惯。一天,爸爸对小艾说,他希望小艾学会使用适合的词语来代替他常说的脏话。如,用“一边去”代替“去你×的”。
小艾一开始不答应,因为这不能让他得到什么好处。但爸爸郑重其事地和他讨论,爸爸说假如他说话不够文雅,会让别人误以为“爸爸也这样说话”,可事实并非如此。小艾爸爸试着让小艾明白,他如果改掉说脏话的习惯,能让爸爸和他自己更受欢迎。
小艾爸爸还设计了一个游戏——把小艾常用的脏话列出来,然后和他逐一寻找可以用来代替的词。之后,他开始用“替代法”训练小艾。每当小艾口吐脏字或马上要口吐脏话时,他都会立刻提醒小艾使用“替代法”。
小艾把他正在学习的技能称为“模范说法”。小艾爸爸向周围邻居、亲友、同学讲述了小艾的计划,并让小艾的朋友监督小艾,还把“脏话清单”和“替代词语”贴在小艾房间的墙上。
爸爸还带着小艾把这项计划告诉了老师。老师答应在小艾偶尔忘记使用“替代词语”时,马上用手指指嘴巴,提醒他修正用语。小艾每天都在练习,身边的人都注意到了他的改变,不断鼓励、表扬他。
五个星期之后,爸爸认为小艾的表现良好,因为他讲话时已经能够使用文明用語了。于是,他为小艾举办了一个庆祝会,请小艾的朋友们一起来吃蛋糕、喝冷饮。
这就是儿童技能教养法的综合运用。了解这个案例后,你会发现小艾的进步来自爸爸的信任和对他的具体引导,来自孩子的主动参与,来自学校、家庭的共同支持。
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基本理念是:孩子实际上没有任何问题,他只是没有学会某些技能而已。一旦孩子学会了这方面的技能,就能克服相关的问题。
利用孩子渴求成功的心理,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会渐渐内化成稳定的自觉行为,让孩子终身受益
笔者:使用儿童技能教养法,是父母把眼中的“问题”转换成“技能”,孩子不是有问题,而是缺乏技能。就是说,孩子某方面表现不好,不是他有问题,而是他有待学习这方面的技能。
孙:对。当问题孩子得知自己需要学习某种技能而不是纠正问题时,他就会更感兴趣,也更有积极性。当然,把“问题”转换成“技能”并不简单,家长需要掌握9个步骤:
1.找出孩子要获得什么技能才能解决问题。
2.与孩子商量要学习的技能,跟他谈好要开始学习哪种技能。
3.让孩子明白拥有这项技能的好处。孩子越了解学习带来的好处,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
4.让孩子为该技能起个他感兴趣的名字。
5.让孩子相信他能学会该技能。当孩子看到有人相信他有能力学会该技能时,就会有信心开始。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事先想好庆祝的方式,这表示你相信孩子一定能学会。
6.公开告诉周围所有人孩子正在学习的技能,这样大家都可以给予他鼓励。支持鼓励的人越多,孩子就越容易成功。
7.与孩子谈好他应该如何练习这个技能,然后让他不断练习,熟能生巧。
8.提醒孩子,当他忘记技能时,把这看成是暂时忘记了,而不是问题又复发了。
9.孩子学会了某项技能时应及时庆祝,同时借此机会让孩子向所有帮助过他的人致谢。另外,鼓励孩子把新技能教给别人,因为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教给别人。
笔者:这9个步骤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步骤太多,有的家长会感到难以掌握。
孙:这9个步骤,家长可以灵活运用。就像学习国标舞,刚开始要照着老师教的舞步跳,等你真正学会了,其实是可以随意变换舞步的。使用儿童技能教养法也一样,一旦熟悉了这些步骤,就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随机应变,找到真正适合你和孩子的方法。
家长掌握了儿童技能教养法,可以在教育中变被动为主动。原因很简单,所谓儿童技能教养法,实质是生活指导法,而生活经验恰好是成年人的优势所在。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成年人来说,其实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更重要的是,若想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就离不开生活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生活、反人性的,让儿童教育回归生活,恰恰是回到了坚实的土地上。
儿童技能教养法简单、有效,不给孩子乱扣帽子,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利用孩子渴求成功的心理,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会渐渐内化成稳定的自觉行为,让孩子终身受益。
【編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