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养成

2020-08-27黄丹瑶刘广远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家国情怀

黄丹瑶 刘广远

内容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千百年间,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秉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蕴含在家国情怀之中。从根本而言,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家乡乃至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一种大义之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教育工作者老生常谈的任务。不仅是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师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提高学识能力,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才能担任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如何根据新时代特点,抓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形式,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接班人”的家国情怀,使其不仅做到“外化于行”,更要做到“内化于心”就成了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家国情怀 语文教育 教育反思

一.家国情怀对语文教育的价值

荣维东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有一个必须弄懂的问题,就是‘语文是什么?”[1]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字。是每一个现代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无法避及的元素,是我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文化、发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语文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华罗庚所说:“语文天生重要。”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更是任重而道远。

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担任“教学生如何学习语言”这一角色,否则就会忽略价值观教育、文学教育、文化传承等丰富博大的内容。潘新和先生认为在语文教育中“人首先是作为依存于符号世界的‘语言人'加以体认的”,语文教育必须“发展其言语生命意识,使之形成言语生命自觉,在言语创造中培养为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实现人的存在性价值,成为具有良好的言语人格和言语生命意识的‘言语人。”[2]语言是生命的特征,也是生命的产物。教育带来人与语言的相遇,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语言:不是“工具”或“技能”,而是“经验”和“纽带”。语言在各种关系中产生,并表现这些关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身观和世界观的身心健康的公民。语文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一部分,更起着不可代替的意义。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是国家、是人文精神、是为了国家传承文化。因此语文教育是需要具有家国情怀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家国情怀?为什么如此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刘向阳说:“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热爱,也体现为一种对未来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家庭幸福的执着追求和信念,还体现为一种勇于担当的意识。”[3]家,是每一个人心灵的港湾,爱国,是人世间最真挚最虔诚的情怀,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家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传承的凝聚力。

曹明海说:“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本体的这种文化构成特征及其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而应是一众文化陶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4]孔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家国情怀极大的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讴歌的传统文化,那么和文化血肉同构的语文应如何培养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二.培养家国情怀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董玉德说:“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学习的效率和直观性、开放性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但也时使学生失去了潜移默化欣赏和感受教师书写汉字的视觉体验与转化过程。”[5]互联网时代,便捷的键盘打字已经取代手写成为产出书面文字的主要方式,生活中需要我们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可能只有在签名和填报销单时才得提起笔来。写字,成了越来越少见的事情。这给现代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使得学生常常“提笔忘字”。有人将之归于“电子产品依赖症”,手机和电脑的字越打越快,却常常提笔忘字、错字。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对学好汉字的轻视和语文教育的下降,导致国民语文素质的下滑,这是当前社会语文教育应深刻反思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从闭关锁国到积极对外开放,国外文化也随之渗透进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偏向西方文化,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反而越来越淡漠。中华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的底蕴,像家国情怀一样的优秀民族文化需要被再次唤醒,中华儿女不能忘本。因此,弘揚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

今日的语文教育,无论有了多少新的发展,都不能摒弃传统,另开辟一个新的文化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当今的现代化建设而完全恢复传统。我们应在传承中前进,源于传统又取现代新流的精髓,才能让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即保存民族特色又能发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家国情怀。

特级教师董一菲说:“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6]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热爱汉字开始。汉语以汉字为基础,所以在汉文化中汉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汉字是美丽而高雅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我们的祖先用它们吟唱出《离骚》《楚辞》等一代佳作。如果说诗词是家国情怀的桥梁,那么汉字就是架构起桥梁的一砖一瓦。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过无数的劫难,不同民族的每次碰撞,不同文化的每次冲突,都是一种不同精神的对峙,然而汉语、汉文化以它自身的坚韧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吞吐着它能吞吐和不能吞吐的一切异族文化,一路向前奔流,延绵至今。

一个不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永远不会以家国为本。脏话连篇、错字白字连篇已经不能够原谅,还要谱成歌曲在唱,这触及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汉语修养和道德廉知,而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文化良知的拷问。当作为现代主要媒体的电视、网络、电影、报纸,如此的媚俗,我们必须坚守语言文化的神圣。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生对汉字、汉文化的严谨,培养学生“字在如神在”的自觉,不要把汉字当作游戏。只有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才是对传统文化最高洁神圣的热爱。

(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转变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性。周一贯曾在《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中引用这样一个案例:陶行知先生曾去武汉大学讲学,带了一只公鸡。他把粮撒在地上按着公鸡的头让它吃,公鸡却无论如何都不吃。把粮强硬塞在公鸡嘴里,也被公鸡甩了出来。但当他把公鸡放在地上又退了几步,不一会公鸡就开始啄起粮来。[7]细想想教育也是这个道理,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就要改变教师一味的单向灌输的教学,避免用简单的指令要求学生完成超量的教学任务,不要让学生为了哄骗家长、老师而“假装学习”。课堂本就是应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设置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要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必须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要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教师能够适时了解情况并给予帮助。

第二,要处理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王开岭说:“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作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8]相比其他学科,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曾几何时,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于谦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变成了一种为了考试而应付的古诗背诵。课堂上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学生只是一味的机械背诵,埋头苦学,再没有心思细品传统文学,更别提热爱传统文化,发扬家国精神了。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打好语文的基础,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但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应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来落实,这样才能让语文教育从“修身”上升到“齐天下”的高度。

第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如是说:“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教育可以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9]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生就应该在课堂中学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在教师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实现师生之间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交流。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渗透理解教材,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有很多方法,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新颖有趣的演示,也可以组织学生恰如其分的小游戏和表演等,这都能使长篇大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一个小小的游戏或多媒体的展示中轻松的解决了。如在《乡土中国》讲乡下人“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表演乡下人进城听到汽车鸣笛,不知往左还是往右的窘态。这能够引领学生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语文教師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本性是模仿,所有事物、动作的产生都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模仿。”[10]教师,这是一个比家庭教育影响更为深刻的一个角色,在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自身必须有坚定并强烈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事业忠贞不渝的学生。

现在的一些老师,无论年龄多大,都有一个通病,动辄就喜欢抨击我们国家的体制,言语中充斥着对我们国家制度的不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思想“很有水平”,完全忽略了国家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隐性福利,失去了身为教育者的职业操守,让人十分费解。

学生是有分析力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自己的一面之词,甚至是消极、负面的生活观、价值观带入课堂。试想作为一名教师,传输给学生反社会的价值观,这些负面情绪最终会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中的绊脚石。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就是我们站着的这片土地,是有灵魂的,这里埋葬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祖先,是神圣而又需要我们每个人尊重、守护的。只有教育者满怀恭敬之心,把家国情怀融入自己生命的体验,教育才会拥有生命的尊严,才会收获高贵和神圣。语文教育只有拥有家国情怀,才能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热爱祖国的回响,才会有永恒的精神的薪火相传。

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谨言慎行,还要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创造文本。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先生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11]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融入其他爱国主义教育故事,通过各种博古通今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家国情怀,进而产生心灵上强烈的共鸣,使语文课因家国情怀的灌入更加生动而得到升华。

(三)跳出书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倡导“格物致知”,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为探究事物的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王守仁下定决心穷竹之理,“格”了竹子七天七夜却一无所获,最终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可见,只是一味的探究事物原理,却懈于实践,最终将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因此,大理学家王阳明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意思是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达到最终的“善”。语文教育中培养家国情怀也是一样,不能只是空于在课堂上和学生空谈爱国主义,更要跳出书本,在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这不是一日之事,也不能在一堂课上一触而蹴。要紧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后可以带领学生倾听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历史真实事件讲座,参观战争纪念馆,并组织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自编自演爱国情怀小品,并在结束后让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写一篇家国情怀的心得,将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来。

不仅要在课堂上、课下体验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还应发挥家校联动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对爱国耳濡目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体现。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生命中所受的教育起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要建立家校联动教育机制,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优良家风并付诸生活实践。引领新时代的学生自觉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把在教育中学习到的家国情怀变成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影视、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语文课下应呼吁学生阅读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发挥经典作品影响深远的魅力;观看爱国教育影片,如《战狼2》等;倾听爱国歌曲《英雄赞歌》;发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在涉及屈原、毛泽东、袁隆平、钱学森、邓稼先等社会杰出人物时,将他们的家国情怀融入对学生的教育中,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英雄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上为大家讲诉,教师为学生丰富其所讲诉人物形象,让其形象更为生动、饱满,使学生的讲诉更加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样,学生才会对先进人物的事迹更加感同身受,产生心灵上的震动,萌生出对家国的大义情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是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2]不仅是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师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栋梁,而培养学生的的家国情怀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技术,增强自身的能力,还要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荣维东.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4.

[2]潘新和.语文:回望与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3)

[4]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董玉德.中学写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汉字文化.2019(19).

[6]董一菲.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17.

[7]周一贯.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王开岭.语文的使命[J]人民教育,2014(22).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台湾:台海出版社,2016.

[11]李希贵.让语文素养融入血液[J].人民教育,2001(01).

[12]王忠国.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和路径[J].长江丛刊,2018(07).

(作者介绍:黄丹瑶,渤海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刘广远,文学博士,教授,渤海大学社科联副主席、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省“杰出青年支持计划”入选者)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