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白居易长安生活及长安诗歌特点

2020-08-27李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唐朝白居易特点

内容摘要:唐朝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国力强盛也推动着唐朝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使得唐代成为古代文学史的黄金时代,大唐王朝出现了众多像李白、杜甫等等一批批用诗歌鸣志的诗人,而白居易便是其中一位,白居易是我国中晚唐著名诗人,在长安期间,他用自己的诗歌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唐朝 白居易 长安诗歌 特点

盛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巅峰时期,这必然推动着唐代文化的鼎盛,长安作为唐代的首都,吸引了无数文人志士来想要到这个包涵文化底蕴同时又充满功名利禄的大舞台,大展宏图,施展拳脚。

一.白居易长安生活和仕途经历

白居易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家庭背景的影响,白居易从小就苦读诗书,在幼年时期便开始尝试创作诗词,年少时期的白居易饱受战乱的纷扰,但并没有因此消磨意志,小小年纪就开始崭露头角,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称赞。他心怀抱负,向往长安,期待可以在帝都有施展拳脚的一席之地。贞元三年(787),年仅十六有余的白居易首次踏入长安,为踏入仕途做准备。来到长安之后的白居易发现自己的仕途之路并非像自己憧憬的一样那样一帆风顺,白居易居无定所,开始广交朋友,饮酒吟诗,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由此开始续写新篇章。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岁才参加了乡试,贞元十五年(799)二十八岁时,被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时值二十九岁考取进士;贞元十八年(802)三十一岁时,试书判拔萃科,及第;三十二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始假居长安常乐里;到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三十五岁时,白居易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三十六岁,由周至尉调充京兆府考官,试毕,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由集贤院召试制书等五道,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白居易三十七岁,与王涯等同为制策覆考官;四月,授左拾遗,此月,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牛僧孺等人及第,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及考策官杨於陵、王涯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诸人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1]白居易在京并非像很多仕途之人一味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勇于直谏,敢于抨击上层阶级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也正以为如此,他的仕途之路曲折坎特,在京任左拾遗期间,屡次遭受陷害与排挤。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上疏请罢讨王承宗兵,并认为元稹不应当遭贬,没有人理会听从。左拾遗任期满,改官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仕途遭受挫折,但仍充翰林学士。”[2]元和六年(811),由于母亲病逝,白居易弃官回乡守孝,期满又返长安。

元和十年(815),对白居易的仕途及生活来说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主张严缉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朝中权贵之人,他们以白居易越职言事给与白居易当头一棒,遭到此势力的谗言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有幸重回长安做官,被穆宗赏识做过司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职。”[3]但由于当时朝廷混乱,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统治者不作为不听谏,使得当时朝政黑暗腐败,白居易以从前朝气之日兼济天下的心态转为了想要离开长安这个是非纷扰之地,此后的白居易转到杭州、洛阳等地为官,独善其身的思想使得他居住长安的日子日益减少。

长安,这个无数唐代诗人向往的人生大舞台,是白居易一生中二十多年在其度过的地方,长安既是他雄心壮志,求学为官的地方,也是他中年被贬身心疲惫,想要独善其身的地方,正因为长安得生活仕途经历使得他的长安诗歌,不论是长安所做诗歌抑或是追忆长安所做诗歌,其创作具有鲜明主题与特色。

二.长安讽喻诗歌及其特点

(一)长安讽谕诗歌

中晚期的唐朝已经失去了盛唐时期鼎盛强大的政治局面,当时的朝政慵懒朝涣散,混战不断,统治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权贵势力飞扬跋扈。此时的白居易面对日益萎靡不振的国都,不畏权贵,直言进谏,抨击社会黑暗,面对如此战乱不堪的社会以及遭受迫害的百姓他写下了大量的讽谕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及人道主义意义,而《秦中吟》《新乐府》便是讽喻诗歌的代表作。

《秦中吟十首》中第二首《重赋》一诗,是以一名老农的身份来叙说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此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给与惨受迫害百姓深深的同情。《重赋》中“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4]叙说了国家意旨是想要为广大百姓减负而制定实施的两税法,却成为地方权贵势力以此祸害百姓的依仗,明明规定不许再额外征收其他税种,却仍然被种种违反乱收横行其道,为所欲为。“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5]此段叙述更为直接大胆,描述了在被税收追讨的社会下,老人小孩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心中的愤与悲与心酸融为一体。与此相反,当为生活所困的百姓缴税时窥探到的景象时不由得震惊与愤怒:官库中囤积着大量的绢丝,那些贪婪的官员只为拿这些当成奉承皇上,晉升官位的财务。白居易赤裸裸的讽刺揭露了那些贪官污吏的丑陋嘴脸同时对那些生活在腐败统治阶级下穷困百姓给予了深深的同情怜悯。

(二)长安讽谕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注重写实,文章浅显易懂,雅俗共赏,他的讽喻诗常常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批判性,勇于揭露政治黑暗,抨击腐败官员,怜悯百姓。通过分析白居易在长安所做典型的讽喻诗篇,现将其讽喻诗特点总结如下:

1.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对比,平中见奇

白居易的大量讽喻诗中通常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很少运用晦涩的词汇典故,所以白居易的诗歌也因此广为流传,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6]虽说诗句语言运用不繁冗不华丽,但常常运用顶针、对比等写作手法,使得诗文叙述平淡中见警示,毫无障碍的传达出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如《买花》全诗大量渲染长安城人潮拥挤纷纷买花的场景,最后以老翁的一息叹出统治阶级、权贵势力的奢靡生活真是建立在剥削百姓的基础之上啊!《缭绫》中“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7]两幅画面同样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被统治阶级存在严重的贫富差异和地位不等。

2.抓住典型,中心明确,人物刻画细致

白居易的讽喻诗主张“一吟悲一事”,文章人物刻画细致,突出典型形象,同时中心主题明确,《新乐府》五十首中每首诗都赋予了鲜明的主题,如“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苦宫市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等。明确专一的选题使得读者对诗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一目了然。又如《卖炭翁》中诗人通过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把一位满面沾满灰尘、两鬓白发苍苍、十指因日日卖炭而黢黑的卖炭翁外在形象细致入微的勾勒出来,把老翁活灵活现在读者面前,勾起人们的怜悯之心。《上阳白发人》中通过描述了一位遭受长达四十多年的宫中幽禁的上阳宫女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映射出后宫三千的悲惨命运,一副与被选进宫、离别、空房白两鬓的景象仿佛逼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3.诗篇叙议结合

白居易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与讽刺,对百姓的同情与怜悯展现在诗篇之中,不仅仅是单一的对典型人物的进行描写述说,而是把个人感情融入其中,把自己的观点立场鲜明的表达出来,对此物此人此事加以议论。如《买花》一诗,借用田舍翁的嘴厉声呵斥当时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又如《红线毯》,诗篇前半部分叙述了编织红线毯过程极其复杂不易,以及通过织女们辛苦付出后红线毯的华丽,随后通过诗篇最后四句以诘问的形式抨击了宣州太守,对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以及阿谀奉承的阶级上层给予揭露。

白居易的讽谕诗独树一帜,他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敢于发声,希望通过自己的讽喻诗对君主给予警示、劝导,他的表述直截了当,关心民情,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包含于其中。他的现实政治生活经历使得他的创作题材与内容截然不同,他的长安经历更使得他的诗歌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2]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李新.白居易京都诗研究[D].陕西:陕西理工大学,2014

[4][5][7]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6]王拾遗.白居易研究[M].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

(作者介绍:李新,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唐朝白居易特点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即事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唐朝三省制浅析
信安王祎传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