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的同情:《兔与猫》的象征意蕴探究

2020-08-27肖澳敏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

内容摘要:在《兔与猫》中,鲁迅运用象征手法刻画了几个富有象征意蕴的形象:兔、猫、“我”,他将“伟大的同情”给予受到黑猫残害的兔子一家,让“我”凭着“强烈的正义感”杀死黑猫来为兔子报仇。在看似平常温和的笔法下,鲁迅赋予《兔与猫》在形象和主旨上的双重象征性,反映了他爱怜弱小、反抗残暴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的生命意识与抗争意识。

关键词:象征手法 《兔与猫》 生命意识 抗争意识

《兔与猫》发表于1922年,是鲁迅仅有的两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小说之一。鲁迅创作这篇作品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加之当时正搬进新居不久,心态已由如战士冲锋陷阵般的勇猛转为解甲归田般的迷茫与闲适,因此在《兔与猫》中,鲁迅并不用他惯用的冷峻笔法来直刺黑暗现实,而是改用较为曲折的象征手法来影射残暴者的恶劣行径,表达对遭受折磨的普通群众的同情,同时对生命与存在问题做出思考。

一.多种形象的象征意蕴

鲁迅在《兔与猫》中塑造了多个形象,如白兔一家、黑猫、小狗S、“我”、三太太、母亲等,这些形象都包含有不同的意蕴。

1.核心形象——白兔一家、黑猫、“我”:软弱、残暴、反抗三位一体

白兔一家包括三太太最开始买回的一对小白兔、小白兔第一胎生下的至少两只小白兔和第二胎生下的七只小白兔,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开始买回的一对小白兔。它们被买回家时尚小,性子驯良胆小,鲁迅是这样为它们画像的——“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1]它们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肯喂养孩子,有时会从孩子嘴里直接夺走食物,甚至在第一胎的孩子被黑猫吃掉以后也只是若无其事的换了个窝继续产下第二胎。对于杀害自己孩子的黑猫,它们选择忍耐顺从黑猫的所作所为,而对于要跟它们抢食的乌鸦喜鹊,它们便“弓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来扑击反抗。[2]这都表现了兔子夫妻欺软怕硬、苟且偷安的品性。

黑猫是“恶”的象征,它凶狠残暴,行事只以自己的利益为准。黑猫作为家猫,不需要像野猫一样忍饥挨饿,但它却依旧贪婪的吃掉兔子幼崽。三太太在时,它只“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可爱的白兔一家。[3]待到三太太不注意之时,它就悄无声息的刨开兔子窝吃掉兔子幼崽。这一前一后行为的对比可谓将黑猫的“媚态与凶残”展示得淋漓尽致。[4]

“我”是三太太邻居家的孩子。“我”很是喜爱这对小白兔,白兔幼崽被黑猫杀害后,“我”常同情那些无辜的生命,最终“我”将目光看向了书箱里的氰酸钾。

白兔一家是旧时代无数弱小群众的真实写照:为了生存,哪怕是虎口夺食他们也会拼尽全力去冒险一试;而在面对暴权时,他们精神上的“软骨病”便立即发作。黑猫是恶势力的代表,它象征着一群以残害他人为乐的伪君子,白天他们光明磊落,夜晚来时他们就会脱下身上的人皮暴露出身上的兽性。白兔一家的牺牲与不幸揭示了那个黑暗时代下普通群众遭受迫害最终心灵逐渐麻木的悲惨现实。“我”代表的是当时黑暗社會的反叛者与挑战者,面对暴权“我”既不畏惧也不放纵,直接拿起最锋利的武器直接向暴权发起攻击。

2.辅助形象——其他角色:旧时代下的众生像

小狗S是文中除兔和猫外比较重要的一个动物形象。S在白兔夫妻刚到家时就表现出敌意,被三太太训斥后“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5]直到小白兔被黑猫吃掉,它都一声不发。虽然S看似毫无攻击力,但它并不是无害的,事实上它与《狂人日记》中的赵家的狗没有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吃人”的狗。S对于黑猫杀害白兔的行径是纵容的,可以说S就是黑猫杀害白兔的帮凶。但S却在人类面前装得乖巧听话,这种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行为更进一步说明了S本性的虚伪与恶毒。鲁迅将S这类的狗称为“叭儿狗”,这类狗象征着当时一群表面温和无害、实则满腹坏水的伪绅士:他们奉行精致利己主义,上可讨好“饲主”,下可笑里藏刀的剥削他人。

三太太是一个极有善心与爱心的妇人:发现白兔幼崽被黑猫杀害后,为了保全其他幼崽,她会“抓住母兔,将小兔一个一个轮流摆在肚子上来喝奶。”[6]但她没能使白兔一家免于受害,这是因为她的意志缺乏坚定性、行动缺乏彻底性。她很早前就知道黑猫极有可能伤害小白兔一家,但黑猫几个月都没实施行动就让她放松了对黑猫的警惕,最终让黑猫得逞。在发现黑猫杀害了白兔幼

(作者介绍:肖澳敏,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
文本解读教学需要生命在场
让“生命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诗经》爱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识
思政课堂里的生命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