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老年大面积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0-08-27吴伟涛张荣申杨保印赵志满
许 鹏 吴伟涛 罗 磊 张荣申 杨保印 赵志满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高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多伴有脑血管的病变,当气候变化、血压波动、用力过猛、劳累过度、情绪激动时,极易引起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出血[1]。多发群体为老年人,半数患者在脑出血前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尽管手术方法较多,但治疗原则均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2]。基底节区是脑出血发生的最常见部位,对于大面积基底节区脑出血,有研究认为多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较好疗效,但存在术后再出血的可能,对患者预后造成一定影响[3]。本文以大面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单靶点或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并比较两种手术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4例为观察对象,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2)。观察组中男51例,女11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11±5.38)岁,收缩压141~203mmHg(1mmHg=0.133kPa),平均收缩压(170.63±22.44)mmHg,舒张压78~115mmHg,平均舒张压(95.74±14.78)mmHg,血肿体积58~83ml,平均体积(66.26±10.89) ml。对照组中男49例,女1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7.68±5.71)岁,收缩压140~205mmHg,平均收缩压(172.36±23.19)mmHg,舒张压79~117mmHg,平均舒张压(96.21±15.04)mmHg,血肿体积60~82ml,平均体积(65.98±9.75)ml。两组一般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1)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为基底节区出血;(2)年龄≥60岁;(2)出血量在50~100ml之间;(3)伴明显肢体瘫痪;(4)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外界创伤所致的颅内出血;(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4)具有脑卒中病史;(5)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所致的出血。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3d内进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采用局部麻醉,选择血肿面积最大CT层面作为靶点,对照组选择血肿中心进行单靶点穿刺,观察组选择血肿前1/3中心和血肿后1/3中心进行双靶点穿刺。在CT辅助定位下选择头皮穿刺点,注意避开皮层功能区、颞区动脉和静脉窦。然后采用电钻在选择好的位点进行钻孔,感受到明显突破感后,钻孔停止,将穿刺针刺入血肿腔,然后拔出针芯,采用5ml 无菌注射器与导管口连接,小心抽吸。抽吸完毕后,连接引流袋,并行常规包扎。若穿刺针头端存在血凝块,可将10 000~20 000IU的尿激酶与1ml生理盐水混合后经导管注入,然后夹闭导管,2h后行常规引流。每日进行头部CT检查,确保血肿基本消失后拔除引流管和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血肿抽吸量、引流液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7d血肿清除率及绝对血肿清除速度,血肿清除率为手术前后脑血肿体积之差与术前脑血肿体积之比,绝对血肿清除的速度为清除血肿体积与引流时间之比;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价两组患者恢复情况。NIHSS评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恢复越好,GOS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越强,预后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引流液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血肿清除率与绝对血肿清除速度比较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及绝对血肿清除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肿清除率与绝对血肿清除速度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NIHSS评分与GO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NIHSS评分和GO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NIHSS评分与GOS评分比较
3 讨论
基底节区是脑出血主要发生部位,出血量>50ml的脑出血病情危重,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手术治疗是大面积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传统开颅手术虽能迅速减少颅内血肿量,缓解占位效应,但需全身麻醉,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量大等问题[4]。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逐渐在脑出血治疗中展开应用,对于老年、身体状态差、有明显脑萎缩、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而言,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显著优势[5]。
单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用于治疗血肿体积较小的患者,血肿清除率可高达90%,但对于不规则或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血肿清除率远远不够,即使穿刺针尖端周围几乎没有残余血肿,血肿另一侧血凝块仍然明显[6]。所以本文采用双靶点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引流液量显著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提示双靶点穿刺抽吸能增加引流液量,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另外,观察组血肿抽吸量大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这与理论相悖,分析原因可能与本院为预防血肿扩大及再出血发生,禁止过度抽吸有关。观察组血肿清除率及绝对血肿清除速度均大于对照组,提示双靶点穿刺抽吸能有效提高血肿清除速度,增加血肿清除率,分析原因,双靶点穿刺抽吸能增加血肿与尿激酶接触面积,可提高后续溶栓效果,使血肿引流更通畅。
涂博[7]在其研究中采用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发现术后患者NIHSS评分为(25.73±3.41)分,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术后,认为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唐学柱等人[8]在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相关研究中发现,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可显著升高GOS评分,GOS评分升高幅度明显大与对照组。本文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双靶点穿刺抽吸能更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对血肿块均匀抽吸,减少脑组织损伤有关。
综上所述,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大面积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相对于单靶点治疗,能更快速清除脑部血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尽早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