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2020-08-27汪坤菊石小田丁自海秦将均邱勋永

解剖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踝支链腓骨

汪坤菊 石小田 丁自海 秦将均 邱勋永

(1 海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海口 570102;2 南方医科大学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广州 510515;

3 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三亚 572000;4 海南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微创外科, 海口 570311)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较多,有传统交腿皮瓣、轴型血管皮瓣移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1-3]。但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外科医师对皮瓣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不牺牲供区的主要血管、不切开深筋膜、皮瓣血供可靠、成活率高、疤痕不明显才是一种理想的皮瓣。能否仅采用皮支为蒂,形成带蒂转移或游离皮瓣修复足部小范围软组织缺损?研究者在长期的皮瓣解剖学研究中发现主干血管发出的皮支,彼此之间相互吻合并形成与其主干血管平行的皮支链。以皮支链为血供的皮瓣在临床应用中可行[4-7]。因此,本研究采用血管灌注、铸型、造影等现代科学技术,对腓动脉的皮支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成人尸体标本20例(解剖区无病变或手术史,海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 、数码相机(Sony RX10)、直尺(百狮威)、游标卡尺测量(上海量具厂 S102-101-103,精确度0.02 mm)等。

造影剂配置与灌注:采用10%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1799 型,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实验试剂);水溶胶与氧化铋(bismuth oxide,Bio,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按0.25 g/mL配制成造影剂。

1.2 大体标本解剖观测

利用成人尸体下肢标本10侧(左、右侧各5侧,年龄18~40岁),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分离腓动脉皮支,对皮支数量、直径、蒂长、部位进行数据观测。数码相机照相。腓动脉皮支发出部位测量以外踝为定点,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进行测量,得出皮支穿出点的相对距离。

1.3 血管铸型标本观测

参照文献[8], 制作小腿5例血管铸型标本,观察其腓动脉各皮支间的吻合情况,以及与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数码相机照相。

1.4 聚乙烯醇-氧化铋血管造影

用配置的造影剂对5例新鲜下肢标本常规灌注,X线摄影:X线摄影条件:53 kV,50 mA, 1/20 s,线器滤(-) 。观察腓动脉各皮支的吻合情况。数码相机照相。

1.5 测量和统计学处理

用游标卡尺测量腓动脉皮支直径、蒂长。直尺测量腓骨头与外踝连线。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把通过显微解剖的10侧标本中直径0.2 mm以上的皮支纳入研究。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单位长度(100%),算出腓动脉皮支发出点至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的距离百分比。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远、近2段皮支相对集中的位置,称为皮支血管丛的聚集点。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中文版统计软件处理。正态分布的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远、近2段包含皮支的测量数据,用χ2检验比较腓动脉皮支在胫、腓侧位置的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腓动脉皮支的数据测量

统计10例标本,直径<0.2 mm细小皮支不计,腓动脉共发出皮支60条,每侧发出皮支(5.8±0.8)条,直径为(0.9±0.1)mm。统计直径在0.2~0.5 mm之间的皮支,其中营养前面皮肤(前、后面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划分)(3.4±0.7)条,营养后面皮肤(7.2±0.8)条。而直径大于0.5 mm的皮支分布在前面皮肤是(13.1±0.7)条,后面皮肤是(36.2±0.8)条。通过χ2检验,计算出P=0.618>0.05。因此,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前、后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距离[100%,(34.9±0.3)cm],腓动脉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30.7±1.2)%的位置,约小腿远端1/3处位置,包含皮支(2.8±1.2)条;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78.7±1.3)%位置,约小腿近端1/5位置,包含皮支(3.3±0.8)条;远段皮支的直径为(1.0±0.1)mm,蒂长(3.2±1.6)mm。近段皮支的直径为(0.8±0.1)mm,蒂长为(3.7±1.5)mm,远、近两段皮支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蒂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腓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

在显微解剖标本、铸型标本和血管造影标本上都可见腓动脉发出皮支后,在浅筋膜层又分出升降2支,升降2支吻合形成第1级皮支血管丛。然后升支或降支继续发出升支和降支,并与相邻的升支或降支的分支吻合,形成第2级皮支血管丛,甚至3级皮支血管丛,1、2、3级皮支血管丛又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图1)。

铸型标本、血管造影标本能显示腓动脉皮支血管丛的位置。腓动脉皮支吻合可形成3级皮支血管丛;也能够清楚地显示腓动脉皮支与胫后动脉皮支、胫前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图2、3)。

图1 腓动脉皮支在浅筋膜连接形式的血管链(防腐固定标本)。绿色实圆圈:皮支蒂部;A:皮支的升支;B:皮支的降支;C:腓骨长肌;D:胫骨;黑色虚线圈:腓动脉相邻皮支在浅筋膜层次中形成的直接连接形式.图2 小腿动脉皮支血管链(铸型标本)。A:胫前动脉;B:胫后动脉;C:腓动脉;黑色虚线圈:腓动脉皮支与胫前动脉皮支的血管吻合;蓝色虚线圈:腓动脉皮支与胫后动脉皮支的血管吻合.图3 小腿动脉皮支血管链(聚乙烯醇-氧化铋血管造影标本)。A:胫前动脉;B:腓动脉;C:胫后动脉;箭头:腓动脉穿支;虚线圈:腓动脉皮支血管吻合.Fig 1 The vascular chain of the cutaneous branch of the peroneal artery connected to the superficial fascia(antiseptic fixed specimens). Green solid circle: Pedicle of cutaneous branch;A:Ascending branch of cutaneous branch; B:Descending branch of cutaneous branch; C:Peroneal longus; D:Tibia; Black virtual circle: The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djacent cutaneous branches of the peroneal artery in the superficial fascia.Fig 2 Leg artery cutaneous branches-chain(cast mould ). A:Arteriae tibialis anterior;B:Posterior tibial artery;C:Peroneal artery;Black virtual circle :Linking vessels of cutaneous branches between peroneal artery and anterior tibial artery;Blue virtual circle:Linking vessels of cutaneous branches between peroneal artery and posterior tibial artery.Fig.3 Leg artery cutaneous branches-chain(polyvinyl alcohol bismuth oxide angiography specimen ). A:Arteriae tibialis anterior;B:Peroneal artery;C: Posterior tibial artery;Arrow:Perforating branch of peroneal artery;virtual circle:Anastomosis of cutaneous branches of peroneal artery.

3 讨论

3.1 腓动脉皮支血管链

腓动脉体表投影为腓骨头与外踝连线,在腓骨头下方起自胫后动脉,发出后向外下方斜行越过胫骨后肌上部的后面,向下走在腓骨后面、胫骨后肌前面和 长屈肌外侧面共同围成的间隙内。Hupkens等[9]统计腓动脉发出直径0.3 mm以上的皮支有5.5条,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相似。近端皮支直径与远端皮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支直径越大,行程就较长,反之皮支直径小,行程就较短。因此直径大的适合游离组织皮瓣,直径小的皮支适合带蒂皮瓣移植,特别是螺旋桨皮瓣,但穿支血管离缺损位置不能太远,否则会造成皮瓣蒂过长,容易引起皮瓣缺血。

腓动脉皮支发出的分支在小腿纵行方向上吻合形成血管丛,进而形成皮支血管链。血管链与皮支的方向一致,也与深部的主干轴心血管走行方向一致。因此深部主干轴心血管的体表投影可以作为皮支链皮瓣切取的轴线。这种沿主干轴心血管走行切取的皮支链皮瓣,在皮瓣血供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可扩大皮瓣长度的切取,从而扩大了皮瓣的面积。另外对供区解剖结构破坏也少,不需要植皮。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胫、腓侧分布无差异,以皮支穿出点作为皮瓣旋转点,向胫、腓侧切取皮瓣都可行,这样根据缺损位置的不同而调整皮瓣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皮瓣选择的范围。

3.2 腓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的设计

Hupkens等[9]认为腓动脉的皮支主要集中在约小腿近端1/3位置处,而本研究显示在约小腿远端1/5和约小腿近端1/3位置存在着相对密集的2个皮支血管丛。这可能与研究纳入的皮支直径有关,本研究把0.2 mm的皮支也纳入研究范围,Hupkens等[9]只研究0.3 mm以上的皮支。以这2个皮支血管密集点为旋转点,近端和远端都可设计成皮支链血管皮瓣。根据张世民等[10]“皮瓣旋转轴点每下降2 cm,在小腿近侧切取的皮瓣长度就可减少4 cm,从而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的观点, 小腿中下1/3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远端皮支血管丛。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血管位置,明确旋转点。在切取过程要注意保护皮瓣皮支血管链的完整性,避免损伤皮支升降支间的交通吻合,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分离皮瓣蒂部需保留少部分筋膜组织,适度裸化皮支血管丛。陈居文等[11]利用了远端皮支血管链修复了11例足踝部的损伤,疗效不错,从而证明了以皮支血管密集点为旋转点,设计皮支链血管皮瓣在临床上是可行的。虽然临床上此类皮瓣在足踝部应用报道比较少。但上肢的皮支链皮瓣应用还是很多,如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应用指侧方皮支链皮瓣、指背皮支链皮瓣、手指筋膜蒂指掌侧固有动脉皮支链皮瓣均取得满意疗效[4-7]。由于皮支链血管小,蒂较细,修复小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是可行的,但大面积组织修复目前还是有一定困难。虽然腓动脉皮支链与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皮支之间有多级血管吻合,皮瓣切取的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适量扩大,但皮支链血管吻合丛在不同部位吻合情况不同,如切取较大皮瓣有可能会造成皮瓣坏死。故有学者[12]把这种皮支链皮瓣归类为中、微型皮瓣。

随着年龄的变化,血管的弹性会降低,血管的直径也会变小。因此尸体标本年龄越大,皮支直径越小,观察到的皮支血管链级数也会减少。Gačević等[13]认为尸体标本年龄越大,皮瓣的长度、宽度和表面积就会变小。本研究标本年龄在18~40岁间。故在临床上进行皮瓣设计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问题。

猜你喜欢

外踝支链腓骨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外踝尖部钩匙状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
含双驱动五杆回路的弱耦合并联机构型综合
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治疗并文献回顾
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55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3UPS-S并联机构单支链驱动奇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