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构成基础、主要内涵和现实意义

2020-08-26宋周尧

邓小平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战略决策邓小平

〔摘要〕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科学的、系统的设计中,蕴含和体现着他对战略思维方法的科学阐释和高超运用。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实践基础,蕴含着从社会发展大势的层面作出战略决策、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从长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实践方略等丰富内涵。在新时代,学习和弘扬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大局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3-000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凝聚改革共识研究”(15BZX005)

〔作者〕宋周尧,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理论研究所编审,安徽合肥230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①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建构。在这一建构中蕴含和体现着他对战略思维方法的科学阐释和高超运用。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学习和弘扬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形成的基础

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建构于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亲身参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建构于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

(一)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形成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邓小平思维品格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①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成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思维方法的深刻意涵。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科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确立要实现的战略目标的思想和方法基础。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思维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引意义。

邓小平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思考、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注重确立战略思维的观念和战略思维的方法。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强调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革命战争的进行,从而夺取军事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要善于以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正确看待战争中的有利条件与不利环境、胜利与失败、顺境与挫折等。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跃进中原,开启了我军战略进攻的新征程。在新的军事战争形势下,部分指战员看不清战争发展的大势和大局,有的急于求成,有的屈服于困难,甚至悲观失望。针对这一思想认识状况,邓小平指出:“我们有些共产党员,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太少,看见自己头上有一小块云,就认为天下都是云,凭直觉来看问题,凭自己脑袋上面有没有乌云来判断革命胜利或失败,这样,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就没有不悲观失望的。”②这就是说要努力学会用马列主义的思想方法把握军事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具体战域的全局,正确研判和对待每一场战争及战役的发展情势。可以说,正是以马列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引,邓小平在军事战争实践中形成和建构了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方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善于从对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找出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①。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根据。邓小平提出,我们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②。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是战略思维方法的基本特质,原则性是战略思维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实现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形成战略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说,邓小平关于工作中应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论断,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应有的特质。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也正是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基本特质。

(二)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形成的实践基础

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对邓小平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是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形成的坚实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在革命实践中就十分注重从战略的层面和角度认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军事斗争实践中,邓小平总是善于和勤于总结经验,反思教训,致力形成和建构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包含着战略思维方法。在一定意义上,邓小平最初的战略思维方法直接源于他亲身参加和指挥的军事斗争实践。1943年邓小平在《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括总结》一文中,针对有的同志对敌后斗争的重要性思想认识不足的状况,指出应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敌后斗争的重大作用。他指出:“我们同志对于我们在敌后斗争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影响全国这种政治意义认识不够,所以往往缺乏全局观念,在言论行动上,政策决定上,都还有不慎重的地方。”③这表明邓小平善于立足全局来认识军事斗争的意义。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野战军挺进中原,邓小平指出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野战军进人中原地区的重大作用,而不应局限于区域上的军事意义,“现在,中原吸引了蒋介石南线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证了其他地区的胜利展开。虽在全国范围吃苦头最多,付出了代价,但换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④。可以说,军事革命斗争的实践锻造了邓小平战略思维的品质和范式,而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确立又为赢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注重从战略层面和以大局视野去分析、研判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亲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所建构和运用的战略思维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及发展。例如,在财政工作实践中,他对如何做好财政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确立了做好财政工作的全局性观念和原则,1950年他明确提出:“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①他认为,既从实际出发又照顾全局,是做好地方财政工作必须把握的原则和方法。财政工作的全局观,就是财政工作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他指出,与财政工作一样,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有全局观念。1957年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设”②,就是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家,是相当长时期的任务,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业、农业、军队等各领域和各方面的整顿。在整顿工作中,他提出,“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③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实施等,都作了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并着力在实践中推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路径和战略目标,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国情的认识上,他作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判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他鲜明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内涵更加丰富,战略思维方法的特质得到充分展现,战略思维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二、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战略思维方法是指思维主体在宽广的时空中科学地把握事物、分析问题而作出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一)从社会发展大势的层面作出战略决策

从社会发展大势的层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是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根本趋势即大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积极实践的前提。邓小平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总体设计和战略决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建构和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科学判定和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这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提出和实施的重要基础。

1.重视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首先,邓小平以放眼世界的宽广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客观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明确,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以网络技术、生物科学技术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邓小平深刻洞明世界发展的这一大势,他指出:“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①就世界政治军事格局来说,20世纪60~80年代世界政治局势极其复杂,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国家和地区间贫富差距凸显,有的人看不清世界局势演变的主线和主流而陷人认知误区,对世界演变趋势作了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判断,如有的观点将国家间的战争看作是世界演变的主要特征和走向,总是担心要打世界大战。邓小平以宽广的视野分析和研判世界演变的主线和主流,他鲜明地指出:“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②,“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③。他鲜明地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④。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些研判极为精准。

其次,邓小平以放眼一切方面的宽广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势。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刻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注重观察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状况。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⑤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体现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①。1983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②如果改变现在的政策,走回头路,人民不会赞成和答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内生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因应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作出战略决策

正是依靠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的科学认识和把握,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他鲜明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③,“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④。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充分激发和增进各生产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吸收外部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有益因素,中国才能赶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步伐,甚至将来还要立于世界发展的潮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改革开放合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⑤,因此,改革开放势不可挡。并且,基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科学判断,中国能够充分争取和利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从而加快发展自身,“我们在国际上要争取和平的环境,在国内要排除一切干扰”,“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⑥同时,基于对世界呈现出开放式发展的科学判断,显然闭关自守的观念和行为不符合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国必须积极融人到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应该是开放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的开放式发展的新态势也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战略步骤等都作了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对改革开放的具体领域、方式、途径等都作了科学的决策。基于对国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认识和把握,邓小平还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作出科学的设计,他提出我们的对外政策有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⑦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总之,基于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邓小平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二)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重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构成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取向。深入解析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我们能够看出,他不仅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更为注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里所指称的大局,是指社会发展的整体形态,即全局中的核心发展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发展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不仅以全局的眼光而且更重视以大局的视野和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

1.立足社會主义建设大局制定和实施政策

首先,要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一般来说,事物发展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不断演进的复杂系统。在人类实践中,充分认清社会这一复杂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形态即全局中的核心发展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是人们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政策的基础,是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前提,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邓小平对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作了深刻的阐明。他指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全局与局部之间呈现一种辩证关系,“全局和局部缺一不可”。①“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②。正确认识和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基础和前提。邓小平认为,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即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正确认知中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邓小平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规定,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他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③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把握,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作出科学的阐明,他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④他还指出:“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⑤就是说,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

其次,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制定和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邓小平指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①。亦即改革开放政策是基于现代化建设和生产力发展这一大局而提出和实行的,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大局,还要明确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重点。邓小平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②亦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大局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也正是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一个基本取向。

2.以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为尺度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在邓小平的论述里,大局成为一种价值评判的尺度,即以大局评判是非,以大局评判人们的实践行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否合理和可行。邓小平总是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来评判经济社会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来确定政策是否应补充和调整,并以此方式来消除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人的担心和疑虑。邓小平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本质上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局而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成为邓小平大局观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提出,要立足大局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实行的政策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现象。例如,要从大局出发正确看待利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发展我国经济的问题。他指出:“我国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设。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③就是说,正是从我国建设和发展大局出发采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一些有用的方法,既没有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原则,又取得了较好效果。再如,要从大局出发来看待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他指出,三资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④,利用外资没有伤害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之初,有的民营企业已经雇佣了劳动力从事经营活动,一些人对此非常担心和害怕。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⑤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人们以开拓的精神发展经济,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雇工问题。一些人对物价改革相当抵触和担忧,邓小平指出,要从大局出发理解和评价改革政策的实施,物价改革这个难关必须过,“不过这个关,就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基础”①。通货膨胀、物价不合理的上涨要进行治理,“但是,治理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能使经济萎缩”②。

(三)从长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实践方略

邓小平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③毫无疑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以既放眼当前又放眼未来的宽广视野科学设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实践方略。

1.坚定不移地执行和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战略决策

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贯彻的总路线和总政策。邓小平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坚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不能有任何动摇,“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⑤。之所以要坚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因为改革开放不仅实现了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而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⑥就是说,要从我国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改革开放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从而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2.制定和实施各个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指出:“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行业都要确立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提出,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看,“改革的步伐不能太慢”⑧,要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出现若干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要研究制定21世纪前50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工业、交通、能源、粮食等各领域。邓小平提出,要确立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①: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还提出,要确立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②。中国要努力进人世界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行列,要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高科技,发展高科技“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③。总之,邓小平既立足现实又放眼长远和未来,思考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学习和领悟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战略思维方法的实践价值

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建设中,我们必须注重战略思维方法的建构和运用。战略思维方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法论的保障。毫无疑问,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实现战略思维方法的建构和运用,邓小平所确立和运用的战略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今天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效用性。

1.重视从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层面分析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中的发展战略

就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国家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深。尽管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但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就中国发展大势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正在奋力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人决胜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然在发展中依然面临某些困难和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要从世界发展的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的高度进行战略决策,有效应对挑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重视从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视角分析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所在。我们要自觉地把握大局、服务大局和维护大局,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善于着眼大局分析和解决问题,作出科学决策,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3.重视从长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实践方略

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制定和实施政策,既要注重解决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又要注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

(二)强化战略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建构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十分重视战略思维方法的建构和运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各级领导干部战略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建构。

1.强化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素养

各級领导干部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领会,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战略思维方法的建构,需要领导者和决策者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此强化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获得、筛选及运用的能力等,强化对认识和实践对象的感知力、判断力和决断力,即感知敏锐、判断准确、决策果断。可以说,对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把握,是战略思维方法确立的重要基础。

2.注重实践养成

实践历练是战略思维方法培养和建构的基本途径。通过实践深入感知认知对象的状态,找准实践中问题的形式和成因,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养成从战略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战略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建构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要通过实践培养领导者和决策者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邓小平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
陈云的军事思想研究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论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领导艺术
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