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政西南时期的三个建党节活动看邓小平的执政意识
2020-08-26宋键
〔摘要〕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主政西南时期的执政思想和实践充分表明他已具有极为强烈的执政意识。在我们党全面执政之初,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换,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改变,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从他在西南度过的三个建党节开展的相关活动和发表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其强烈的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民生意识。这为他在日后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执政意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主政西南;执政意识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3-0021-08
〔作者〕宋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处长,四川成都610017
执政意识,一般是指执政党的组织或成员关于如何执掌好政权的意识。1949年10月至1952年7月,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和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领导着7000多万西南人民,为建设新西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主政西南期间,邓小平在此度过了1950~1952年的三个建党节。根据每年工作的实际情况,邓小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纪念党的生日,充分彰显了他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变的重要历史关头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的执政意识。
一、忧患意识:共产党人要常怀忧党之心,永不居功自傲,保持斗争精神,不断自我革命
1950年7月1日是建党29周年纪念日,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政权后的第一个建党节,也是西南解放后首次公开庆祝党的生日。邓小平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给全区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与西南全体共产党员共同庆贺党成立29周年。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推出纪念专刊,邓小平应邀为专刊题词:“共产党员应该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紧紧地联系群众,才能完成任务并使自己勇敢地前进。”①在热烈庆祝党的生日的同时,邓小平谆谆教诲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认识,克服缺点,为建设新西南继续奋斗。这一天,邓小平还出席了西南局、西南军区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9周年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团结和依靠群众建设新西南》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指出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下,西南解放半年来在剿匪、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要求西南局全体党员要正视党面临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保持斗争精神,不断推进自我革命。②
极强的忧患意识让邓小平在看到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的同时,对建国后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复杂环境下的潜在危险和斗争也有着十分准确的判断。他在讲话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党内也有另外一种党员,他们入党的动机是不纯的。他们人党,不是来革命,不是来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国家政权的党,想利用共产党员的地位来达到他们贪污腐化、升官发财、营私舞弊,甚至保护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破坏革命的目的。”③邓小平指出,对这样暗藏在党内的敌对分子,应该毫不留情地清洗出去。同时,“对于那些由于胜利冲昏头脑,以致迷失方向、产生蜕化思想的同志,应该热忱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把他们从泥沼中挽救出来”④。但如果这些人,屡经教育、不知悔改,彻底成为了贪污腐化分子,那也必须在精细审查之后将之清洗出去,以保持党的纯洁性。
西南解放半年多来,邓小平已敏锐地察觉到有少数党员干部出现了居功自傲的苗头。解放后,西南的形势严峻复杂,百废待兴。西南党组织除存在党员干部严重不足的客观困境外,还存在部分干部在革命胜利面前滋生驕傲自满、贪图享受、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特别是在重庆,西南局、川东区和重庆市的众多党政机关云集,因此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也集中暴露出来:有的干部以革命功臣自居,向组织闹级别、争待遇;有的贪图享受,害怕吃苦,要分房子、配车子;工作中也出现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关门主义之风;等等。因此,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官僚主义“正因为它是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就必然要使我们的事业受到损失,并使下面工作的同志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①。命令主义的根源很多,有的是因为办事急躁,有的是不懂方法,有的是被人所刺激,或者是狭隘的经验主义,甚至还有些是“个别的人品质不好,好以胜利者、统治者自居,喜欢坐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②。但结果都一样,“就是必然大大地脱离群众,损害党的信誉,违反党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法令,完成不了工作任务”③。关门主义倾向,则主要是“不懂得统一战线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基本环节之一”④。所有这些缺点,“如果不加以克服,将不但脱离群众、损害革命工作,完成不了任务,而且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⑤。共产党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是有缺点的布尔什维克,可是我们之所以既有缺点而又能称为布尔什维克,其道理就在于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有决心去改正自己的缺点”⑥。所以,他要求西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紧紧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少数民族和其他爱国分子,共同克服困难,稳步地建设新西南。在号召党内克服享乐思想时,邓小平要求西南地区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不建私人公馆,房子挤着住,伙食集体办,严禁铺张浪费。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和刘伯承、贺龙一起,三家人合住一幢楼房(现在重庆市委大院的二号楼)。经过互相谦让,最后按三人年龄排序,刘伯承年长,住一楼;贺龙次之,住二楼;邓小平最年轻,住最为狭小、最不便利的三楼。西南局首长们的率先垂范为全西南党员领导干部树起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标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如何执掌好许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政权,都是党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主政西南的邓小平凭着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并非固若金汤。因此借庆祝党的生日之机,给西南地区共产党人敲响警钟。他教育大家要始终牢记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告诫,汲取李自成进京的前车之鉴,有力遏制和纠正了西南党内的种种不良倾向。邓小平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党近百年辉煌历史表明,只有牢牢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检视自己,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不文过饰非,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坚决同一切危害和弱化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坚决与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现象和对象作斗争,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牢牢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二、群众意识:要求共产党人要发扬光荣传统,紧密联系群众,千万不要脱离群众,使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951年7月1日是建党30周年纪念日。6月25日邓小平在西南局召开的“七一”纪念活动报告动员大会上作了《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的讲话。邓小平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旗帜,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党的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等四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深刻总结了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7月1日,邓小平在《新华日报》发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30周年撰写的长文《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在文章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论述。
在《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的讲话中,邓小平强调,党30年的斗争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最进步的、最有纪律性与组织性的工人阶级的政党”①,同时是用科学理论——马列主义武装的政党,因此才能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重任,才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中发挥先锋队作用,“就是因为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首,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了,变成中国人民自己新鲜活泼的东西”②。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毛泽东思想,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而且为马列主义的宝库中增加了更多丰富的内容”③。邓小平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课题,同时精辟地指出马列主义真理并非是封闭的体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接着,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出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领导群众走向胜利,根本的原因就是“党不仅从未脱离群众,而且为群众制定了符合他们利益的斗争纲领,并组织他们进行斗争,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④。为什么共产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呢?首先是因为党制定的革命斗争的纲领、方针、策略和工作方法是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其次是共产党员是站在群众之中,而不是站在群众之外或站在群众之上,成为了执行党的斗争纲领、方针的模范。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得出“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这样朴实无华的结论。在报告的最后,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来维护党中央、维护毛泽东同志的权威,致力做好党的团结工作,号召西南全体党员“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党的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①。
在《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文章中,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人在以极其兴奋的心情迎接党的生日时,要牢记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保持向人民负责与向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纪律性、战斗性以及和中国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即使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的血流在一起,凝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系,正是这种血肉联系,赋予了中国革命以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和群众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我们就会无往而不利。我们党正是善于分析和掌握革命实际的具体生动情况,依据群众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来确定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并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工人农民和一切劳动人民,从而使自己的每项主张和每次行动都具有广大的群众性,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积极性,也更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进而巩固了党的领导。因此,党和群众永远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人民事业胜利的保证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号召西南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永远保持党的光荣传统,紧密联系群众,引导群众走向建设新西南的更大胜利。
主政大西南的邓小平在执政实践中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重庆解放后,为迅速解决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紧缺问题,很多党政机关都是进驻一些接管过来的旧政权的房屋或旧军阀的私人府邸。中共重庆市委机关进驻的是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的花园别墅“王园”,重庆市人民政府進驻的是原国民党重庆市市长杨森的公馆“渝舍”。这两处地方占地都不少,绿树掩映,彩花簇拥,依山傍水,配套设施也相对齐备。而重庆市的群众性休闲场所,当时只有市中心的“中央公园”,条件大不如“王园”和“渝舍”,且时常人满为患。邓小平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设施急需得到扩大和改善的角度出发,严肃批评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征用行为,要求他们尽快想办法迁走,把两处环境优美的场所腾退出来辟为公园,供人民群众休闲娱乐。他在一次会议上点名批评了重庆市委的领导:“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这是脱离群众,忽视群众文化生活,缺乏群众观念的官僚主义!”①在他的督促下,这两处地方很快腾退出来,成为后来的批把山公园和重庆市少年宫,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条件优越的场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②当前,我国已经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像邓小平一样,心中始终保持强烈的群众意识,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三、民生意识:关注民生事业,号召共产党人要切实为人民谋幸福
1952年6月7日,处事一贯低调的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七十三次行政会议上却非常愉悦地对成渝铁路通车庆典活动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成渝铁路通车是一件大事,不但是西南,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件大事,热闹一下还是需要的。”③1952年7月1日,既是党的生日,也是成渝铁路通车的大喜日子。成都和重庆两地同时举行了庆祝成渝铁路通车典礼。邓小平出席了重庆市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暨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大会。修筑成渝铁路可谓是西南各族人民半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反动统治者多次打着修路的幌子,掠夺人民的财产,铁轨却一寸也没有铺下,而共产党人却在西南解放后两年多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修筑。作为四川人,同时又是主政西南的主要领导者、修筑铁路的决策者和指挥者,邓小平显得格外高兴和自豪。他兴致勃勃地为通车典礼题下“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十个大字。早在1950年1月西南尚未全境解放时,十分关注民生事业的邓小平就向中央报告了决定修筑成渝铁路的计划,很快得到中央批准和支持,并于1950年6月西南硝烟未尽的情况下开工。可以说,成渝铁路既是几十万筑路大军夜以继日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以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不负人民的期盼与重托,用勤奋努力的工作换来的丰硕成果。邓小平用简短的题词来庆祝这个双喜临门的节日,寓意十分深刻。他还特地邀请熊克武、但愁辛、刘文辉等四川耆宿参加通车庆典,让这些亲历了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老人们实地体验与感受共产党人的办事效率,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与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政西南的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已经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转到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上来了。因此,党的当务之急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如果过去吃不到盐,现在还是吃不到盐;过去穿不上衣,现在还是穿不上衣;过去吃不饱,现在还是吃不饱,这个国家究竟可爱不可爱呢?还是值得怀疑的。”①邓小平用非常直白朴实的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以为人民切实谋取幸福生活为工作重心的大实话。他要求西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十分关心人民生活,要在代表会议上聚精会神地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如何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把它作为一项中心工作”②。主政大西南期间,邓小平的执政思路是先发展农业,再逐步发展工商业,“农业发展了,工商业就会慢慢发展起来,经济就会渐渐繁荣起来”③。因此,他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当然应该用各种方法去帮助,主要是组织劳动与物质上的交流,以及研究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生产增加,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和提高”④。由于西南的交通设施落后成为了工农业生产的瓶颈,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交通先行”,西南交通建设一定要先行一步。他举重若轻,开物成务,领导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把成渝铁路和康藏公路等交通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抓出了实效。
主政西南期间,邓小平始终高度关注社会经济和民生建设。1952年初,不断升温的“三反”“五反”运动对西南地区经济生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工商业出现了明显的停滞现象,一季度税收额减少近半,贸易额锐减,私营工业无事可做。工商业停滞造成了工人失业,普通群众生活困难。邓小平报中央批准后,果断采取紧急措施,从恢复部分建筑业和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入手,启动市场,增加就业人数,大大缓解了城市工人的生活困难。他在一则内部报道上得知甘孜、昌都地区的藏族同胞日常生活所需的盐、茶叶严重短缺,立即批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保证交通运输畅达,想方设法组织好货源,满足藏族群众的生活需求。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各地各级党政机关克服重重困难,或组织马帮运输供应,或动员盐商挑盐上山下乡兜售,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盐和茶叶平价供应问题。为保证此类问题能得到长期解决,西南局还把少数民族地区的食盐供应作为国营商业机构的一项政治任务,一旦出现食盐脱销现象,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8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并切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生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由以前的有饭吃、有学上、有房子住等基本需求向收入稳步提升、医疗持续优化、教育更加公平、住房日趋改善、环境越加优美、空气愈加洁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重点解决好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
2019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1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②新中国成立后主政大西南的邓小平,在头三年三个建党节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庆祝生日,充分彰显了他强烈的执政意识。他的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民生意识为他后来在完成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甚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执政意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责任编辑 梁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