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26张碧霞
张碧霞
摘要:时代的发展不仅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更为教育界留下了可用于历史教育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的形成与传承虽然融入了许多人的观点和思想,但是这并不影響其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本文将从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故事元素,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历史教学内容融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期开展历史故事分享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三个方面,仅仅围绕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相应的论述。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保留了历史事件最精华的部分,还融入了历代历史故事传承者自身的思想和见地。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为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发展奠基。部分具有先见之明的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资源,激发了潜藏在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不自觉地置身故事情境当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向这些教师看起,在这些先行者的引导下,打造属于自己的历史教学课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
一、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故事元素,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历史事件框架,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简单的社会环境。而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些核心知识点发掘其中的故事元素,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特性。
例如,在《秦统一中国》这一节课中,秦朝消灭六国的过程虽然仅仅是简单的一笔,但是这一历史时段所发生的事情,却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教材中提到了“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是如何促使秦国的国力迅速增长,甚至于超过六国的呢?教师可以将商鞅变法的历史大背景和现代社会做一个对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衔接,强化了学生对秦国变强这段历史的趣味性,这对历史教学来讲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某市某中学初中三班的李老师,就曾经借助纵横家的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之策,为学生上了一堂趣味丛生的历史课堂,虽然这节课属于兴趣课,但是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上次初中历史主题测试中,李老师所带领的班级的平均分是85分,远超第二名班级平均分5分。由此可见,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故事元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的确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内容融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和部分教师对历史教学均有枯燥乏味之感,但是近些年来历史教学发生了剧变,使得历史教学迎来了不可放过的发展机遇。正是因为故事元素在历史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得历史教学获得了突破,历史教学内容不再是干燥乏味的一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和影响。历史故事的“加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大助力,尤其是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当某中学三班的王老师在为学生讲解《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借助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在历史课堂上讲“官渡之战”这一内容讲述地绘声绘色,使得班级中所有的学生都竖起耳朵来听课,就是平常比较调皮的张某同学,竟让在课堂上听得颇为入神。当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所有学生均还沉浸在老师的历史课堂中。王老师也正是因为善于将历史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成为该中学最受欢迎的历史老师。王老师还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经验,向本校历史教研组进行分享和推广。促使本校的历史教学水准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提升。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三、定期开展历史故事分享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
作为一名出色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历史教学素养,更需要学会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根据某校历史教学调查显示,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去展示自己,能够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实现自己的传播价值,另一方面会促进同龄人的展示意愿,继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例如张老师定期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分享活动,使得本班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差生的转化效果颇为明显,在老师开展半个学期后,本班的所有学生的历史成绩全部及格,且出现了多个高分段的学生。不仅如此,张老师在学校相关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某某历史趣味组”一方面引导学生强化对历史的认知,另一方面为历史教学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故事素材。由此可见,定期开展历史故事分享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在历史方面所知道的事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使历史教学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裘庆国.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8):17.
[2]张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微故事的运用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