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打造视角下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分析

2020-08-25辛路娟

参花(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非遗

摘要: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华夏儿女积攒了一大笔宝贵财富。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直困扰当代文化事业的问题。交叉学科是设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属性,正是因为这一属性非遗才有了跨界的可能。非遗重获新生,使社会群体更加近距离地了解了非遗、感受了非遗,由此,非遗消费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也逐渐进入了市场。在市场大环境下,如何将设计元素融入非遗就成了学术界现阶段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非遗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跨界打造 非遗 文化创意产品

一、当前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方式缺乏多样性,产品质量较粗糙

以南京博物院为例,非遗馆内受到了较多现场展示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硬件设施不够,所以制作出来的产品质量较为粗糙。不少文创产品仅仅通过非遗元素复制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将造型、颜色、花纹和图案等直接添加在书签、文化衫、冰箱贴和手提袋中,其设计手法缺乏多样性。

(二)设计定位不准

设计定位不准确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足。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不少在售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较为模糊,精确度不够。不少产品虽然在年轻人、中老年人群体中都适合,扩大了市场,但是和市场上相关产品的相似度较高,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够。

(三)品牌文化缺失

在非遗馆内,传承人的展品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并没有形成联合的规模或者品牌,效益目标并没有得以实现。不少产品的设计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简单地加个印花或者叠加,同质化现象相当明显。部分文创产品是针对传统故事、记忆、文化内涵等衬托现代生活的,常见于人们日常必需品当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手机壳、冰箱贴、书签等产品的市场就过于饱和。设计缺乏新意,导致文化内涵缺失,产品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二、非遗和跨界

(一)融媒体对非遗的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人们不但有了更多、更广阔的信息渠道,同时在转化能力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由此,原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个体都能自由参与互联网平台,彰显了史无前例的交流热度,衍生出一大批文化聚合群,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文化景象。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非遗事业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允许并促进互联网科技的融入,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建立新形势下的营销平台,给非遗事业发展赢得更多的可能,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电视、新媒体、纪录片等相继报道、宣传了非遗,其间,不但相关传承人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帮扶,外界人士也对非遗有了更多的认识,由此,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了能进一步推动非遗事业发展的全新途径。特别是在2018年短视频兴起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短视频门槛低、见效快、红利高,因此很受欢迎。抖音凭借其2000多万条的视频、1074亿次的播放量,在短时间内就成了宣传非遗的主要平台。该平台更是于2019年4月打造了一个名为“非遗合伙人”的项目,在进行非遗建设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融媒体的兴起给非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业界必须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深挖非遗内涵,主动更新观念,积极接触融媒体。

(二)体验聚集效应

近年来,在总体GDP中,服务经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体验式经济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式经济从本质上分析属于经济价值在不同演进阶段的衍生物,即货物阶段、商品阶段、服务阶段以及体验阶段。体验经济是企业利用商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亲身体验的一种经济模式。科技在进步、信息在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相应地不断变化。

就特质分析可以发现,非遗和体验式经济之间能达到很高的契合度。近年来,非遗创新设计的发展势态越来越好,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创意产品,双方之间的交互融合越来越融洽。现阶段的文化馆、手工坊、博物馆等等都开始注重消费者体验,开展专业性业务。实际上,非遗大部分都会由手工技艺反映出来,重点是生产方式而不是产品表象。消费者只有真正接触了非遗技艺,才能真正体会技艺的魅力、感受手工艺的价值,这是用技术结合艺术、把文化融入产品的一种体验式营销,它所关注的重点是某种特定文化的生产和输出,利用体验式平台引发粉丝聚集效应,借助网络传播来推广非遗。

(三)非遗IP的影响力

我们经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实际上是为了利用非遗和其他领域的接触发展更多的有利资源,借助创意设计给非遗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非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新兴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渗入到与非遗文创产品有关的各个环节,比如研发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以及服务环节等等,如此一来就使非遗同群众生活更贴近。从传承非遗到设计非遗文创产品,这个过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次把非遗转变成非遗IP的勇敢尝试。将非遗发展成IP就得进一步挖掘非遗,同时兼顾设计和创新,构建认知体系,使非遗享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倘若非遗IP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它同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也就能更加顺利,离构建新体验模式的最终目标也能更近一步。文化IP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能直接作用于影视、服饰、餐厅、箱包、酒店、游乐场等多个领域,在这一点上,迪士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三、结语

利用创新设计来实现非遗文创产品的跨界,简单来说就是构建产业化社会的过程。这样看来,跨界的目的性与可行性相对明了。实行跨界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非遗重获新生,这同时也是为了传承非遗、创新非遗。

參考文献:

[1]许钰伟.漳州“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艺海,2020(02):72-75.

[2]崔晨晨,李楠.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0):96-97.

(作者简介:辛路娟,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研究方向:文创产品设计)(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品非遗
浅谈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现状及保护对策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简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试析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中日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