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方程教学探究
2020-08-25乔红香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策略,建议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概念解读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利用天平原理、四则运算、对比分析等学习手段,对数学方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掌握数学学习要领,并在学习推演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方程思想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43-02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素养中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对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解方程类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需要注意的内容也很多,做好解方程类习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笔者主要从利用天平原理、运用四则运算关系、加强方法对比、探索特殊问题等四个方面来探析方程教学新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天平原理,厘清等式性质
学生在解方程之前,必须理解与掌握等式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方程,而天平原理可以很好地说明等式的性质。天平如果要保持平衡,左右两边的物体重量必须一致,而对于方程来说,学生进行的每一步计算必须使等号的两边保持一致,才可以往下进行计算。天平原理和等式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可以利用天平原理进行教学,方便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原理,之后再总结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时,经常会用到化简的方法,比如将4x+3-3化简成4x,教材上对这种化简方法并没有过多说明,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一直强调“抵消”二字,但学生并不能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在讲授新知之前可以增加“抵消原理”的知识,通过引入算式来引出“抵消原理”,例如用20+1-1、7.6+3-3、14×3÷3等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抵消原理”,也就是一个数先加上(乘以)或者减去(除以)一个数,之后再减去(除以)或者加上(乘以)这个数,结果不变(乘以和除以时该数不等于0)。然后让学生再次巩固回忆这个规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学习等式的性质就水到渠成。
小学生的认知有限,他们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才可以快速掌握之后的学习内容,所以最基础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完全领会并牢牢掌握,促进每位学生的快速发展。
二、运用四则运算关系,掌握解决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质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四则运算关系的运用。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关于加减乘除的式子,如果不能厘清四则运算关系,最终会导致错误的发生。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将以前学习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有效连接,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解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四则运算法则来解方程,有效解决问题。对于a-x=b、a÷x=b这类方程来说,x处于减数和除数的位置,如果学生按照“等式的性质”来解题,就需要四个步骤,步骤越多越容易出错。但是采用“四则运算”的方法来解题就会容易很多。比如,当10-x=6时,学生就可以脱口而出x=4,减少错误的发生。那么,运用四则运算关系来解题,首先需要学生建立模型。如果x出现在减数的位置,学生就要立刻在自己的脑中建立模型(如4-x=2,学生就要立刻反应x=4-2,得到x=2),这需要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才可以快速反应得出答案。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数开始练习,比如12-( )=6、9-( )=3、50-( )=26等,在此基础上加深难度,让学生练习口答,最后让学生形成固定模式,只要x处于减数的位置,直接用被减数减去差就是最后结果。当x处于除数的位置时也是如此,这样可以省去中间步骤,降低错误发生率。
三、加强方法对比,学会灵活运用
对于同一道解方程题目而言,可能存在多种解法,有的方法比较简单,有的方法比较复杂,并且这些复杂的解法有可能会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在学生解完方程之后,可以将不同的方法列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简单、最适合自己的解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学会灵活运用。
例如,教学“解简易方程”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解方程的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解题。在学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出示一道习题让学生练习,题目为:x-3=14。学生都完成之后,笔者让不同计算方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答案。第一位学生的计算过程是x=14+3,得出x=17;第二位学生的计算过程是x-3+3=14+3,得x=17。这两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都是x=17,都是正确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这两种解法都有14+3,第二种方法的“x-3+3=14+3”步骤中“-3+3”抵消,最后只剩下了x=14+3,此时和第一种方法的步骤一样,就变成了第一种解法。此时,学生马上发现,这两种解法的形式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却属于一种解法,有一种“异曲同工”的感觉。那么,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解题,节省时间。而对于潜力生来说,为了保证正确率,则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一步一步解题,灵活运用。
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差异,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樣,所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做到又快又准,有些学生错误率却比较高,这是学生的思维差异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公开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进步。
四、探索特殊问题,培养挑战意识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题目都是按照常规思路来出的,有部分题目会涉及初中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问题就属于特殊问题。在遇到特殊问题之后,很多学生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着手,从而放弃对知识的探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教师可以慢慢引领学生研究特殊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笼子中有鸡和兔共12只,有脚28只,那么鸡和兔各有几只?本题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经过分析之后,可以列出方程2x+4(12-x)=28。由于学生之前学习的只是简单的解方程类题目,并不涉及“去括号”,所以,在计算本题列式时有的学生停滞不前,不知接下来该如何计算。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同一级运算,可以带着符号搬家”和“去括号”的知识,并给学生讲清楚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知识点。如果学生还不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多给学生讲解相类似的例题,促进学生理解这类知识点,这两个知识点在之后的很多题目中都可以运用,大大缩短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了解题效率。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解方程类的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不能仅仅把握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
作者简介:乔红香(1970— ),女,甘肃肃南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