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研究
——以“旅游公共关系”为例
2020-08-25
(喀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是立足“三全育人”格局,推进课程德育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举措。2016 年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2018 年9 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3]2019 年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2019 年8 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具体要求。[5]
专业课教学中,应用型课程突出应用性及实践性,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以市场定专业,以行业定标准,以岗位定能力”,在价值观培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层面,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外延高度契合。因此,通过经管类应用型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典型课例研究,深入挖掘专业课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不断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融合,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旅游公共关系”课程作为案例,深入研究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融入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协同机制构建、教学理念更新、基于环节设计的课程思政融入与评价、系统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应用型课程教学协同要素分析
应用型课程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下,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与课程思政以专业课课程资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价值观引导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因此,课程思政与应用型课程教学协同,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应用型课程德育目标与课程思政的关联度;二是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教学任务的匹配度;三是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共性及个性的综合度。按“高”“低”两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要素配置比较,建立课程思政实施类型与推进路径模型。对于关联度高、匹配度高、综合度高的应用型课程进行总体课程思政嵌入式教学设计;对于关联度不强、匹配度不高、综合度不够的应用型课程,挖掘典型个例进行“点式分布”。如图1:
图一 课程思政与应用型课程教学协同要素框架
(一)课程德育目标实施对学生素质培育的支撑度是其与课程思政的关联度的衡量标准
以应用型课程具体不同课程的德育目标为出发点,考量其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支撑,形成不同类型课程思政实施载体类型,精准定位课程思政实施的要素指标及其标准。通过对比具体课程在德育目标的达成中,对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达成的关联性,形成课程在不同课程中的结构性目标及要求分布图,契合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涵式协同的本质: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方式协同、结果协同。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教学任务的内在匹配程度,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也是隐性教育中思政元素挖掘的重要参考
专业课教学不是为思政而思政,而是围绕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安排,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析课程载体中教学单元的素质及价值观培育与课程思政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任务的内在匹配程度越高,在实现专业课教学三维目标上的达成度越高,课程思政整体性设计的基础越好,实施的效果也随之而提升。
(三)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必须综合考虑课程开设学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内部的大思政格局
应用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面临全国高校的共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生活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新情况、新观念),又面临着特定环境、特定内容及特殊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问题。大思政格局下教育理念的转换以及模式的构建,对于应用型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针对性开发、深度整合基于“三全育人”要求下的课程思政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关键在三个层面“有机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教学目标融入方面,主要在于教学理念及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定位;教学过程融入方面,主要在于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及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机融入;教学结果的融入,主要在于教学实施及反馈的保障。具体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清晰,课程思政目标缺乏有效定位
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全课程育人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形成课程德育全覆盖、价值观引领全方位、情感塑造多层次,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涵式协同的本质,也是应用型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定位的前提。其一,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在理念的更新和重构上认知不一,导致对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课程确定、以何种方式及何种程度进行、如何进行有效实施及效果保障等指向模糊。其二,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没有以目标协同分析为前提进行有效定位,导致目标分化,融而未入,在目标指导下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出现重叠累加,教学效果及教育对象反馈不佳。
(二)基于教学环节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设计不足,方法单一,评价单维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规划重点体现在内容与环节的设计上。课程思政与应用型课程教学协同要素分析框架下,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点及面的确定是进行有效设计的前提。应用型专业课在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层面的课程资源与课程思政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及道德观念培育的协同,以某一教学单元或环节课程思政设计(点)或全课程整体课程思政设计(面)为体现。
其一,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缺乏整体规划思路,在教学环节方面强化“点”而忽略“面”,强化“加入”而忽视“融入”,出现专业课中的思政课,以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增加提升课程思政的比例,没有实现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的同频共振。其二,设计缺位下教学方法单一、成效发挥不够,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撑性保障措施单一,效果体现不全面,应用型课程实践中的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模式支持、校内外实践联动等未实现有力保障,部分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在应用型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方面,进行日常教学训练、教学思考和深入教学研究;在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典型性。其三,实施效果评价层面未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良性推动机制,基于结果保障的过程性控制难以实现有效评价。教学对象反馈缺乏创新机制,传统的评教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课程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双提升,单维度评价体系无法有效衡量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教学的具体效果。
(三)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实施效果不突出,凝练不足
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实施效果,体现在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的课程重构。其一,课程资源组织基础薄弱,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时缺乏教育过程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思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效果不佳,因此没有从整体上实现课程思政核心内容与专业课课程教学设计对接匹配,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与高校实情、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联系不够,在凝练课程思政模块,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方面,课程思政主题淬炼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其二,课程的推进与学生学习成效的推进不能实现同步,重课程建设中的专业部分建设,轻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价值观培育的支撑,围绕课程的投入性对课程思政的支撑性还不强,典型课例构建不足。因此,深度开发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和激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学支撑和保障不足。
三、以“旅游公共关系”为例的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实施路径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求有关公众的良好合作所进行的沟通、交流、劝说活动。[6]“旅游公共关系”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具有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且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培育具有较高的内在需求。
(一)更新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课程德育目标及课程思政实施目标
进行“旅游公共关系”课程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任务单元及课程思政共性元素与个性特点的分析,建立目标协同、有机嵌入的教学理念定位,确定该课程为课程思政示范型融入应用型课程,进行全课程课程思政设计,并进行教学各个环节的支持性保障。在基于校情、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匹配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单元模块,进行课程思政嵌入式课程总体设计,整体性推进,通过挖掘其思政教育内涵、开发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紧扣该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渗透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德育内涵,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突破该课程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价值目标和德育渗透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中明显不足的问题,设计定位基于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环节,完善方式、要素、评价的课例文本,特别是课程思政融入要素中的内涵式融入,形成对应用型课程思政实施载体要素模型和基于教学实施的课程思政融入典型案例。
(二)建立基于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方式、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课程要素、课程思政多维评价模型
将“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思政系统构建内含于高校思政教育整体性课程规划,隐含于专业课德育目标的达成过程。在教学全过程中,对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多维度评价模式,形成可分解目标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转变,教学设计注重不同模块的有机结合与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教学方法结合专业课课程思政特点创新导课、参与、调研、互动,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题教育和常态教育结合、教学活动与专项活动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不断建立、完善专业课课程思政过程管理及结果的评价、考核、运用:评估指标(评价标准:达成度、参与度、满意度)、评估实施(细化测评体系)、效果运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运用)。见表1。
表1 基于教学环节的应用型课程课程思政融入设计与评价
在表1 的基于教学环节的“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思政融入设计与评价中,我们将教学环节按照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外实践三个环节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要素及多维度评价要点的整体性设计,包含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资料、内容、方法、手段及模式,并重点突出“旅游公共关系”这门应用型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职业素养培育部分,形成系统性模型,有效勾勒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整体路径。特别针对融入方式原有支撑不足、评价维度单一的问题,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教学及实践两个维度,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支撑及控制性评价。
(三)聚焦课程内容,建立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模块和思政元素点“融入式对应”课例
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转化,契合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总体理念、方向、重点,结合课程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的实现,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教育全过程,具有范围广泛、时代性强、主题突出、隐性渗透的特点。
通过将“旅游公共关系”课程的进行整体性梳理,进行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模块和各模块下思政元素融合点的系统性分析与归纳,针对教学环节整体设计及多维度评价的实施思路,使课程思政实施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与课程德育发挥协同作用。见表2。
通过按“旅游公共关系”课程的各个专题提炼课程思政的模块,分析凝练思政元素融合的要点,将专业课思政元素与基于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融入要素进行嵌套匹配,与“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匹配有效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项,与思政课、平台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辅相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爱校爱国情怀,个性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表2 “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思政典型课例一览
四、结语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正是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让学生们懂得政治道路、祖国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必然联系,培养和引导他们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是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专业课建设的应有之义。探索立足地方实际、高校实际,专业需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应用型课程德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真正形成系统有机德育合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