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学习活动设计

2020-08-24韩改玲韩彩灵朱春山董翠香

体育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韩改玲?韩彩灵?朱春山?董翠香

摘  要: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路径,学习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在解析体育学习活动内涵、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体育学习活动设计需遵循的原则、策略及各个要素设计要点,旨在为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活动;体育与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7-00-04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它的提出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课堂教学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采取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呢?杜威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到“从做中学”,也即是“从活动中学”,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始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领域的新趋势和新转向,这种设计范式的转变意味着从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设计转向学生“学”的活动设计。通过创设和借助各种贴近生活的多元情境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通过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而获得相应的能力发展,实现从知识内容到知识素养、从知识形式到能力素养、从知识旨趣到情感素养的转化[2],最终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一、认识体育学习活动

(一)体育学习活动的内涵

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但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主要路径[3]。个人能力和素养的生成是通过学习活动将学科知识内化的过程。体育学习活动是指在学习目标引领下,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直接的身体参与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在系统活动中感知、理解、体验、思考、建构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实践路径。

(二)体育学习活动的特征

体育学习活动作为体育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性等特点[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承受大量的身体负荷,还要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体验和思维意志的磨炼。因此体育学习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1.直接的身体参与

身体练习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特有的学习表现形式,其过程是一个由不断的身体刺激与反应所组成的“身体的体验”过程,贯穿于体育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体育学习活动通过身体这个认知工具,让作为主体的学生进入教学,发挥身体知觉的认识能力,感知身体动作的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的性质,思考与其他事物间存在的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胜负、平等、互助的关系等[3],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种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能力。

2.复杂的思维活动

体育学习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从身体动作到运动技能的形成、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对当前所学内容进行正确的思维 [5]。体育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既不是对静态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是某项运动技术的简单“处方”的掌握,而是探寻思考、解决和评价体育学科问题的复杂、有效方法的思维方式或模式,是形成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必经之路。

3.适宜的运动负荷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运动能力中的体能素质及运动技能是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及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负荷之后才能有效地掌握和发展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运动密度保持在75%以上,每节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6]。因此,體育教学中,应从“传授具体的知识点教学”向“结构化教学”模式转变,同时改变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合理安排活动内容,设计补偿性体能练习,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确保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的达成。

4.强烈的情感体验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不仅仅是“认知”参与,而且需要情感、价值渗透[7],而人的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体育学习活动作为一种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伴随体育活动内容和条件的变化,学习者在活动或比赛中的情感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将学生的情意发展(如情绪、态度、理想、价值)同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从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等方面培养人良好的情感品质,实现情品双育。

(三)体育学习活动的分类

学习活动的分类形式多样,可以根据课的结构、活动目的、学习方式、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等分类。根据课的结构,可将学习活动分为准备活动、主题活动和放松活动三大部分;根据活动目的,可将学习活动分为技能活动、体能活动和综合活动;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将学习活动分为模仿活动、学练活动和应用活动;根据学习方式,可将学习活动分为自主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和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以学为主”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因此,基于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自主学习活动是指以学生自愿自觉、主动积极为前提,以运动技术自我操练为本体,在教师引导后进行的身体练习与体悟,或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给予个别化反馈与指点的体育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且各小组有相同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都为达成小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探究学习活动是学生从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本文将以“十一年级弯道跑”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其学习活动目标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以体现案例设计的系统性。

1.活动目标设计

设计活动目标是学习活动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明确本次活动要达成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应围绕发展学生的“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体能”和“体育情感”四个维度的素养进行设计[11],以十一年级弯道跑学习活动过程设计(2-2)课时为例,其活动目标表述如表2。

2.活动情境设计

教师在设计活动情境时,首先应设置适宜的学习场景,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并设定好学生在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如在弯道跑活动设计中,可以创设弯道“飞翔”场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飞翔的样子,按照不同弧度的飞翔轨迹进行练习,另外设置切圆跑以及不同类型的弯道跑让学生进行身体重心内倾的体验;也可以创设旋风跑的比赛情境,组织学生分组全部参与,教师做裁判。通过组织比赛,加深学生对弯道跑技术的掌握,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其次,活动情境设计应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寻求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契合程度等。最后,还要考虑设计的角色是否丰富,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分工是否合理,活动资源的设计是否合理且多样等。

3.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应包含活动任务、活动步骤和支持系统。其中,活动任务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能力发展和德育养成,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突出活动中的合作交往及探索创新,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等体育品德的培养。活动步骤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内容及要求,科学安排活动的开展顺序,设置活动流程。支持系统是指支撑活动顺利开展的学习资源及安全保障,资源的设计要体现经济、安全、合理、高效的原则,并要确保整个活动的安全性。活动过程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目标,凸显活动的重心,整体布局活动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整合编排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细化活动步骤,明确具体要求,完整、有序地形成活动的整体规划。以十一年级弯道跑为例,设计学习活动流程见表3。

(四)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活动效果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活动评价要点,设定相应的观测点。注意观测点的确立应便于操作,有所侧重,不能宽泛评价。在评价时应考虑评价是否与实施过程建立了联系,评价要点的指向是否明确、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关注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问题。此外,学习活动的评价要以提供即时反馈为主。有研究表明,即时反馈可以增加反馈与结果知觉之间的联系[12],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13]。在学习活动中提供即时反馈有助于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种对自身学习结果的把握会起到强化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十一年级弯道跑为例,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见表4。

总之,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主旨的学科教学方式,应该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复杂真实的学习情境,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开展基于主题、基于问题的多元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特定信息、整合所学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Stoller, Aaron. The Flipped Curriculum: Dewey′s Pragmatic University[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2017, 37:451-465.

[2]潘洪建.身体在场:在活动中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2):44-46+54.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75.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51-152.

[5]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一种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20(06): 65-69.

[6]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 (09):72-80.

[7]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72.

[8]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35-42.

[9]Novak.J.D.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J]. Cell Biology Education, 2003, 2(2):122-132.

[10]尚力沛,程傳银,赵富学,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转向与教学转变[J].体育学刊,2018,25(02):68-75.

[11]董翠香.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 Schmidt, R. A. (1975). 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 82(4), 225-260.

[13]Salmoni, A. W., Schmidt, R. A., & Walter, C. B. (1984).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motor learning: A review and critical reappraisa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355-386.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BT Y0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