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力麻里古城出土元代瓷器解析
2020-08-24包伟柯樊静怡
包伟柯 樊静怡
瓷器是我国古代居民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 宋元时期,精美瓷器不仅供国人使用欣赏,而且还会通过水运和陆运等运输方式销往世界各地。 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贯通,不仅为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而且输入西域的物资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其中不乏制作精美的瓷器。 但是由于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和瓷器易碎的特性,能够保存下来的瓷器数量极少,这一点在近些年对新疆地区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中逐渐得到了证实。在新疆出土的为数不多的瓷器中,阿力麻里古城发现的一批元代瓷器显得尤为重要。
阿力麻里古城位于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1 团2 连境内,距离霍城县约35 公里,克干河流经城的东部、南部。 1225 年,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建立以“阿力麻里城”为首都的“察合台汗国”,后经“东察合台汗国”“蒙兀尔斯坦”,一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繁华城市,曾有“中亚乐园”之称。
阿力麻里古城作为丝绸之路北线的交通枢纽,不仅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城市,而且也是研究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的重要基地。 其发达的馆驿系统为丝绸之路商人的兴贩贸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也由此汇集了来自中原和东南地区的丰富物资,古城出土的元代青釉瓷器就是当时频繁贸易活动的见证。
1975 年冬,农四师团场职工在阿力麻里古城克干渠西岸的一座窖藏中发现了24 件瓷器。 后经新疆博物馆专家鉴定,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元代青釉瓷器,图案多采用卷草纹、花卉纹和波浪纹,器形以敞口、弧壁、圈足为特征, 为元代龙泉窑瓷器的典型风格,属于元代龙泉窑中的精品。 如青釉双凤纹碗(图1), 葵花式口沿外敞, 弧腹稍内收,平底,圈足。 口沿外腹部置数条凹槽与圈足相连,内壁平底上部模印对称双凤纹呈展翅飞翔状,间隙模印荷花、牡丹与之遥相呼应。 青釉高足碗(图2),圆唇,敞口,圆弧腹内收,中空高圈足稍外撇。 通体施青釉,外壁口沿下施两周弦纹,腹部施一周仰莲纹,内壁刻画一周卷草纹。 这两件器物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凸花葵口碗和龙泉窑青釉刻花杂宝纹高足碗[1]在器形特征、制作工艺、装饰方法等方面如出一辙,应属于同时期龙泉窑器物。
图1 元青釉双凤纹碗
图2 元青釉高足碗
另外一个窖藏发现于距此地南约100米处,但窖藏内瓷器大多已残损,难以修复。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盘、盏和带耳罐等,大多是由龙泉窑、磁州窑、钧窑等内地名窑烧造的青釉瓷和白地黑花瓷器,甚至还有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枢府瓷和元青花。 经新疆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修复,最终将一件青釉龙泉龙舞海浪盘(图3)和一件青花高足碗(图4)进行了复原。
青釉龙泉龙舞海浪盘,敞口宽沿,器形较大,胎体厚重,通体施青釉。 盘内底刻画一舞动龙纹,龙身短而凶猛可畏,细颈、有鳞、四爪,矫健灵活,内壁刻画卷浪海水纹,外壁刻画仰莲纹,为龙泉窑典型的浮雕式贴花装饰。 此盘内底龙纹有“四爪”,可证明其并非官窑瓷,有可能是供大臣使用的民用器。
青花高足碗,直口,腹部圆收,竹节状喇叭高足,器形敦实,白釉底色略含青,青花发色偏灰,层次感强。 器身青花色料浓淡不匀,图案模糊不清,完全呈雾状散布。 碗外壁有一圈莲花瓣图案, 圈足部分呈四节竹枝状,上釉技术极差, 碗沿处釉料下流痕迹明显,在外壁形成约1 毫米厚的“釉台”。 碗口内壁似绘有一圈缠枝牡丹,碗心有对称的凤凰图案。 画意入笔为顿笔,用色匀畅,毫无滞涩感。 从釉料分析,该青花碗图案中有明显的黑斑点,属于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特征。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等原因,苏麻离青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色有明显差别。 经学者分析,这件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青花瓷在入窑烧造时,因苏麻离青料不能适应过高温度,最终导致大部分青花图案模糊不清。 这样一件并不能称为元青花精品的瓷器出现在距景德镇数千公里之外的察合台汗国都城,可见当时青花瓷在新疆地区的珍稀程度。
1999 年5 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从阿力麻里古城附近的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征集到一件珍贵的元代景德镇窑 “青花凤头流扁执壶”[2], 器物通高18.4 厘米,口径4.3 厘米,腹径17.2 厘米,厚7 厘米,底径长8.9 厘米,宽4.8 厘米。 直口束颈,圆形扁腹,壶流呈凤首状,凤尾曲柄已残,椭圆矮圈足稍外撇。 胎骨洁白,釉质莹润,白色中闪青。 口沿及足壁绘制回纹,腹部上半部绘制展翅飞翔的凤凰,下半部绘缠枝牡丹纹,尽显雍容华贵之美。 青花色泽凝重鲜丽,有晕散现象,浓重处形成黑色结晶斑。整个器物采用装饰和造型融合为一体的艺术技巧,别致新颖。 (图5)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青花凤首扁执壶,出土于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居住遗址内,是元代宫廷贵族的生活用品,与在阿力麻里古城征集的这件青花凤头流扁执壶大小相近,样式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壶身的花纹。 首都博物馆藏品壶身为卷草纹,而阿力麻里古城的这件壶身为锯齿纹。 有学者指出, 这两件元青花凤首扁执壶乃是一对,即一雌一雄,合称鸾凤[3]。
图3 元青釉龙泉龙舞海浪盘
图4 元青花高足碗
图5 元青花凤头流扁执壶
元代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北方制瓷业逐渐衰落,但南方却因大批窑工南迁有了很大的发展,尤以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窑最为典型。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大窑系之一,烧制时间有1600 余年,产品远销海内外。 而景德镇窑沿袭两宋时期工艺技法,发明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升了瓷器生产数量和质量, 使其逐渐崛起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纹饰及工艺技术,反映了该时期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状况,映射出了这一时期人们在审美追求上的自觉与不自觉[4]。“因为蒙古族粗狂豪放善战等特点, 元代瓷器造型多数高大、厚重,从瓷器中表现出蒙古族豪放大气的性格”。[5]
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和景德镇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尺寸较大,常以龙凤纹、牡丹纹、莲花纹作为装饰。 虽谈不上精美绝伦,但也称得上高质量产品,就算是在盛产瓷器的中原和东南地区,也不是家家都用得起的。 而伊犁阿力麻里古城与浙江龙泉窑、 江西景德镇窑的直线距离在几千公里,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东海之滨运送到伊犁河畔,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这批瓷器的拥有者也必然是蒙古王公大臣之类的人物。
阿力麻里古城作为元代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心,是丝绸之路贸易运转的重要城市之一,“唐以及以后的元代百多年的时期,是中西交通、经济、政治、文化往来最为频繁和辉煌时期,也是中亚以及附近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旺盛时期”[6]。瓷器作为一种文化媒介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它本身的价值,而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和景德镇窑瓷器为陆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