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荥公社影剧院建筑形制刍议
2020-08-24别治明
别治明
一、概况
古荥镇位于郑州市北郊, 距市中心15公里,境内有江山路、大河路、古须路三条省级道路,辖区面积53.18 平方公里。 历史上,古荥镇是著名的荥阳故城,境内文物资源星罗棋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荥公社影剧院, 是古荥镇区域内众多文物遗存之一, 记录了该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古荥公社影剧院位于古荥镇古荥村西大街中段路北。(图1)建筑坐南向北,由大堂、前厅及两侧耳房组成,平面布局呈倒“凸”字形,立于路边一处不规则的低洼地上, 占地面积1353.7 平方米, 建筑面积1687.04 平方米。如今保留下来的“古荥公社影剧院”,是后人在使用过程中改造而成的, 建筑的内部装修及整体外观都改动很大 (如两侧耳房也是后来加建的)。
二、历史沿革
古荥公社影剧院建于1958 年。当时,古荥人民公社党委接上级通知, 毛主席视察七里营后将视察古荥公社。 为向毛主席报喜,党委动员全社的泥瓦匠边设计边施工,日夜不停, 用一周时间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物,时称“古荥人民会堂”,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创造了一大奇迹。 会堂坐南向北,面阔34 米,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大厅进深9 米, 主会 堂阔24 米, 深47 米(包括主席台12 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更名为“古荥公社影剧院”,沿用至今。 该建筑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作为当时一种精神的文化体现,仍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建筑形制与结构
图1 古荥公社影剧院位置图
图2 古荥公社影剧院全景
古荥公社影剧院建成于新中国成立的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在造型上多体现为中西结合的样式。(图2、图3)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特色的坡屋顶和现代建筑的平屋顶相结合, 细部既有体现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的构件(如门、窗等),也有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雀替造型等),构架(梁架)对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作了简化处理,主要采用“三角屋架”,在材料上出现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构件。这一时期, 中国的建筑营造受西方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较大, 营造方式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 一反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组合式的平面布局体系,采用屋顶组合的方式,将每个本来独立的单体建筑组合成平面复杂的庞大建筑。 这种强调单体组合的布局方式, 相对于中国的群体组合式庭院布局来讲,独立性较强。 本文试将构成影剧院建筑主体的前厅、 两侧耳房和大堂的建筑形制分述如下:
1.前厅
前厅, 坐南面北, 平屋顶与庑殿顶相结合。 平面呈矩形,面阔五间,进深两间(轴线),平面轴网左右对称布局, 由柱网和墙体轴网共同组成。 (图4)整座建筑仅有四根前檐柱。内部一层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梁承重,梁的前端置于柱顶,后部插入墙体。 二层,采用三角木屋架承托屋顶重量, 前厅四面均由墙体维护。明间(轴线 距 离) 宽3.2 米,次、 梢间宽3.14 米,通进深 (轴线距离)8.97 米, 建 筑 通 高12.32 米。明间室内地面,现为地板砖铺砌,其余的次间和梢间均为水泥地面, 且室内地面低于外廊地面7 厘米。 外廊地面低于周边室外地坪20~30 厘米, 每逢下雨天总会形成雨水倒灌, 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正常使用, 而且还对其结构的稳定形成了潜在的危险。 前檐入口地面,现为水泥地面,高低不平,由西梢间开始至西耳房逐渐升高, 将西梢间及西耳房的下部基座都埋入一部分。 檐柱为砖砌,外刷红漆,柱础仿古镜柱础式样, 柱头模仿西方古典柱式当中的“多立克”式样,柱头两侧施有仿古水泥雀替。 廊子内侧做墙体,每间正中辟门,门采用西方建筑式样,半圆形的亮子,窗格并不用玻璃,而是使用木板代替。 两梢间,开竖向长窗,后墙开两扇通往大堂的门。 明间二层,采用木梁支撑三角木屋架,三角屋架由大梁、腹杆、斜梁等组成,斜梁一端插入大梁,另一端插入中部垂直腹杆,并用斜腹杆支撑。 梁架横向用檩条连接,檩条垂直方向用椽,木望板钉于木椽之上。 整个屋架空间,是一个由两排桁架组成的形式。
2.两侧耳房
图3 古荥公社影剧院正立面图
前厅两侧耳房, 均为两层仿单檐庑殿顶建筑,红色机制板瓦屋顶。 (图5)平面呈矩形,面阔和进深均为一间(轴线),平面轴网对称布局,由墙体轴网组成。 两座建筑均无内柱,完全由墙体和木梁承重,四面用墙体做维护。 建筑通面阔(轴线距离)宽9.065米,通进深6.3 米,通高8.265 米。 室内地面为水泥抹面, 且室内地面低于外廊地面7厘米。 前墙共开三窗,后墙和山墙开两窗,一层窗外侧设有铁栏杆,二层无,入口门分别位于前厅的两山墙上。 二层大梁两端,直接安插于前后墙体,并使用圆木拼接而成,梁上做三角屋架,基本前后对称。 三角屋架由大梁、腹杆、斜梁等组成,斜梁一端插入大梁,另一端插入中部垂直腹杆,并用斜腹杆支撑,节点处均用锔子固定。 梁架横向用檩条连接,檩条垂直方向用椽,木望板钉于木椽之上。 整个屋架空间,由两排桁架和角部的三缝桁架组成。
3.大堂
图4 古荥公社影剧院前厅
大堂,位于前厅南部,其北墙与前厅共用,屋顶形式采用歇山式,北部与前厅的庑殿顶相互穿插组合, 平面呈矩形, 面阔15间,进深7 间。 各个开间和进深的轴线尺寸不尽相同,推想应为施工误差所致。 平面轴网,左右对称布局,由柱网和墙体轴网共同组成。 整座建筑,四周均由墙体围合,墙面施有砖壁柱, 东西两面墙各有壁柱16 根,南墙有壁柱8 根。 内部结构,采用三角木屋架承托屋顶重量,共一层,建筑通高11.965米。 (图6)原室内地面已毁,现为后建水磨石地面, 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22 厘米,每逢下雨天总会形成雨水倒灌, 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正常使用, 而且还对其结构的稳定形成了潜在的危险。 除由北向南数第四、 第九和第十四开间正中辟门和高窗外,其余每间正中辟竖向长窗,窗宽1.5米,高2 米。 每个窗,均由亮子和下部窗扇组成,由于窗户面积较大,大堂的采光和通风效果良好。 大堂北侧的入口门,是为前厅后墙所开的通往大堂的主入口。 东西两侧的入口门,均为木制板门,是通向大堂的辅助入口。 其现状,除北侧两扇入口门还保存之外, 其余的门均已佚失, 或被改建成铁门,或用砖封堵。 其中,由北向南数第十四开间正中辟门, 为通向大堂南部舞台的侧入口,因原舞台已毁,此处的东西两扇门现已佚失,西门被砖封堵,东门为后加门。 大堂南部,现存有地下室。 该地下室,原为影剧院舞台的地下室,现舞台已毁,地下室一度被改作他用。 屋顶梁架,采用三角木屋架的形式, 大梁直接安放于外墙壁柱柱头之上。 大梁使用圆木或方木拼接而成,梁上做三角屋架。 三角屋架,由大梁、腹杆、斜梁、拉筋等组成,斜梁一端插入大梁,另一端插入中部垂直腹杆。 三角屋架的中间,使用拉筋上下拉结, 每两缝东西向屋架之间也用交叉的拉筋相连, 保证了梁架不发生水平侧翻。 节点处,均用铁扒锔固定。 南端的一缝东西向梁架,全部采用钢梁。 此缝梁架,也是屋顶歇山的山面, 其南侧由四缝南北向的木桁架、两缝角梁桁架、两缝东西向和两缝南北向的短梁架共同承托歇山屋顶山面的梯形屋面。 山花由许多窗扇组成,所有梁架用檩条相连接,檩条垂直方向用椽,木望板钉于木椽之上。
图5 古荥公社影剧院西耳房北立面
图7 古荥公社影剧院平面图
古荥公社影剧院建筑, 平面组合呈倒“凸”字形(图7),屋顶形式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和庑殿两种形式, 并将其巧妙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屋顶造型,加之建筑本身体量巨大,层高较普通民居建筑高出很多, 从整体上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 此外,该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并没有沿用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而采用三角屋架形式。 此种构架, 系现代钢屋架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短柱、腹杆(铁、木两种)、大梁、斜梁等构件之间,使用铁扒锔或螺栓相连,节点连接采用刚性节点的形式, 一改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结构的“柔性节点”。 建筑细部的造型,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例如,建筑主入口中部女儿墙檐口处的水泥雕塑, 雕有红五角星,红五角星两侧各塑三面红旗浮雕,其下的栏板上是红底金字“古荥人民会堂”(后改为“古荥公社影剧院”)。 两梢间装木格槛条窗,屋面覆红色瓦。 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