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时期郑州地区瓷枕生产浅析

2020-08-24卞建龙

关键词:瓷枕西关纹饰

卞建龙

瓷枕是中国传统瓷器造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考古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最早瓷枕出自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 年)张盛夫妇墓[1]。 唐代,郑州地区的巩义黄冶窑和新密西关窑都有烧造, 尤其是巩义黄冶窑以生产绞胎枕和三彩枕而著称, 但瓷枕主要用于随葬。北宋时期,郑州地区民间大多把瓷枕作为日常寝具使用,巩义芝田窑、新密西关窑、新密窑沟窑、 登封曲河窑等窑口都在烧造瓷枕,烧制的宋三彩、白釉珍珠地划花枕受到广泛欢迎。北宋灭亡后,郑州地区瓷枕生产的繁荣景象逐渐消失。

一、北宋时期郑州地区瓷枕生产的有利条件

1.民众夏季消暑的需要

北宋时正值中世纪温暖期中前期, 华北地区夏季温度比现代偏高。 专家通过对北京石花洞石笋年层厚度观察发现, 自五代开始该地区温度逐渐上升,1100 年达到巅峰;“也有学者利用史料中冷暖气候事件次数研究开封地区气候状况,结果显示该地区930—1110年间总体温暖”[2]。北宋诗人张耒《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指出:“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凉风生, 脑寒发冷泥丸惊。”还有类似“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 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等诗句,说明了瓷枕的功能满足了当时人们夏季消暑的需求。

2.优越的自然环境

郑州地区生产瓷枕的窑口都位于西部低山丘陵区和河流旁。 西部低山丘陵区经过元古代地壳的“嵩山运动”“吕梁运动”和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环境,“因而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煤矿、铝土等矿产在西部山区被大量开采”[3], 这些地理和资源优势为郑州地区瓷枕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瓷土和燃料。 此外,郑州地区分布着洛水、洧水、 颍水等河及其支流, 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方便原料供应,这些都满足了瓷枕的基本生产条件。

3.较高的陶瓷技术水平支撑

郑州地区陶瓷业历史悠久。10000 年前的新密李家沟遗址已发现夹砂陶片;9000—7000年前的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了目前时代最早的陶制艺术品;6000 年前的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了大量纹饰多样的彩陶器;3600 年前的郑州商城发现了原始青瓷,在巩义白河窑的北魏地层中发现了目前烧制白瓷最早的窑炉;唐朝时,白河窑已发现唐青花瓷器和三彩器,巩义黄冶窑已开始制作三彩枕和绞胎枕,新密西关窑唐代地层中有珍珠地划花鹦鹉纹瓷枕出土。 历史悠久的陶瓷制作工艺为宋代郑州地区瓷枕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4.较大的瓷枕市场需求

宋朝的建立,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郑州地区宋代开封府(下辖中牟)、郑州(荥阳、荥泽、原武、管、密、新郑)、孟州(汜水、河阴)、河南府(登封、颍阳、巩县)等地,尤其是开封府和河南府人口分别占据河南各州府的第一和第三位。”[4]此外,郑州东临北宋东京开封,西临西京洛阳和巩义宋皇陵,开封和洛阳两京商业发达,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对瓷枕需求较大,带动了郑州地区瓷枕的生产。

5.便利的交通运输和较高的造船技术水平

瓷器为易碎品, 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更安全,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宋朝建立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形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广济河四大漕运河”[5],并定期疏浚河道,保持漕运畅通。 建隆二年(公元961 年)开凿金水河。 开宝九年(公元976 年)自洛阳菜市桥凿渠通洛水。元丰二年(1079 年)为解决黄河水泥沙堵塞汴河问题,通过导洛清汴工程保证了汴河四时通畅。 宋代货船具有稳定性好、舱容大、装货多、吃水浅、阻力小、航速快等优点,并且发明了平衡舵,非常适合平原地区的人工运河和河水浅、弯曲的通航河流,这些保证了郑州各窑口的瓷枕可西达洛阳及陕西等地,北达河北等地,东顺汴河到开封,通江浙,出海外。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郑州地区窑口与其他窑口瓷枕生产工艺的交流。

二、北宋时期郑州地区瓷枕生产的工艺

1.新密西关窑瓷枕生产情况

新密西关窑位于郑州地区新密市城区西南,原密县老城西门外。 经过考古发掘,认为西关窑的创烧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中晚期,而废弃年代应不会早于宋代中期。 宋代西关窑瓷枕主要分腰圆形枕和六角形枕两种,也发现有八边形枕,而以腰圆形枕为多,典型瓷枕为足跟外削去一周的青釉花边枕和珍珠地划花动物枕。 枕面“划花装饰中以动物图案最具特色,而以花卉图案为最多。 动物图案主要有鹦鹉、鹤鹑、鱼鹰、卧鹿、卧羊等。 花卉图案中以折枝牡丹、 折枝菊花为主, 花朵一般较大,且刻画简练。 器物的边饰和枕墙纹饰则多为划花、 刻花及剔花并存, 纹饰主要有卷云纹、卷枝、葵花纹以及倒人字纹和弦纹等”[6]。(图1)通过考古发掘,在新密西关窑址的宋代地层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珍珠地划花瓷枕残片,主要图案有菊花纹、草叶纹等,另外还见有划花鱼枕片和部分三彩枕片, 说明北宋时期的密县西关窑不仅烧造大量珍珠地划花瓷枕,还烧造一定数量的三彩枕。 其中发现有一件刻花枕面,腰圆形,枕面有菱形开光,内刻莲花纹开光, 外四边为折枝花卉, 枕墙为剔花。 发现的三彩枕残片有浅黄色地,用深黄或绿彩填绘折枝花卉。 目前新密市文物管理所保存有完整的新密西关窑珍珠地划花草纹枕、珍珠地划花鸳鸯枕、珍珠地划花鸭子枕、珍珠地划花卧羊枕等。

2.新密窑沟窑瓷枕生产情况

图1 新密西关窑生产的珍珠地卧鹿纹枕

新密窑沟窑位于郑州地区新密市大隗镇窑沟村南和大路沟村。 它创烧于五代,是宋金时期的一座重要民窑, 北宋是该窑的繁荣时期。 该窑瓷枕主要以珍珠地划花瓷枕和白地黑花瓷枕为主,也有少量宋三彩枕。 其中珍珠地划花瓷枕直接受新密西关窑瓷枕工艺影响, 该窑瓷枕的珍珠地底色一般为赭红色,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窑沟窑珍珠地划花兔纹如意形枕的造型和主题纹饰都明显有新密西关窑的影子, 但其珍珠地的色彩更加鲜亮,珍珠地大而整齐,工艺更加成熟。 该窑的珍珠地划花瓷枕在禹州、许昌、新密等地出土较多。 生产的白地黑花瓷枕纹饰与周边的禹州扒村窑、鹤壁集窑有许多相似之处,明显吸收了河北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工艺,装饰内容有花卉类、人物类、动物类、文字类等。花卉类主要是传统的牡丹、菊花、莲花、梅花,还有蔓卓、忍冬等,人物类主要是婴戏纹,动物类有兔、鸟、羊等,文字类主要是姓氏、酒令和吉祥语等,也有的瓷枕枕面以鱼藻纹或蝴蝶做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 窑沟窑作为一处民窑,其瓷枕纹饰更世俗化,广受普通百姓和市场欢迎。 窑沟窑白地黑花瓷枕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博物馆都有收藏。 存世的有白地黑花八方诗文瓷枕(图2)、白地黑花人物八方瓷枕、白地黑花儿童戏鸟纹残瓷枕。

3.登封曲河窑瓷枕生产情况

曲河窑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曲河村。 经过20 世纪60 年代的两次考古调查,采集到了腰圆形白釉褐彩珍珠地划花枕、 白釉刻花瓷枕、 绿釉刻花瓷枕和宋三彩瓷枕四种残片。 其中三彩类枕有三种样式:“一种为黄绿彩三色釉兽枕,兽作俯卧状,背托枕面;一种为绿釉划花枕;一种为黄釉长方枕,枕四面均凸起纹饰,枕面四周饰绿彩点”[7]。从考古调查和存世的完整器物来看, 白釉珍珠地划花瓷枕较多,珍珠地相比西关窑大而且规整,瓷枕造型主要有腰圆形和银锭形两种, 其中腰圆形居多,“珍珠地的色彩有赭红色和黑褐色两种, 划花图案主要有花卉、 动物和人物三种,其中花卉和动物居多,花卉主要是牡丹和菊花”[5],牡丹图案较多(图3),菊花其次,动物图案主要有卧兔纹、立鹿纹和鹦鹉纹等,人物图案主要是婴孩和成人, 枕面人物形象大都相对丰满,且多着重绘制人物的左侧面。 “枕面多划花卉一两大朵及叶数片, 也有中间划斜方双棋框,框内划刻花卉一朵,花分四瓣,每瓣的瓣尖均划十三片叶纹, 框外四面亦划刻一叶杖,枕边均划刻不规则变形叶纹”[7],枕墙一般刻画卷枝纹, 用多组卷枝组成一个变形莲叶纹,且没有珍珠地。 “目前可以确定为登封曲河窑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枕, 主要出土于登封市、巩义市、郑州市区、洛阳市、开封市和周口市,保存比较完整的计有十余件,大致反映出曲河窑的销售范围。 ”[8]

4.巩义芝田窑瓷枕生产情况

巩义芝田窑 “位于巩义市西南11 千米的芝田乡芝田村西。 东距大、小黄冶窑唐三彩器窑址约20 公里”[9]。 芝田窑是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址,瓷枕以宋三彩最著名,宋三彩瓷枕多为生活寝具,少数墓中发现的随葬三彩枕是在墓主人头下放置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寝具,而非专用于随葬的明器。 在考古调查中,发现数量较多以绿釉为主色调的瓷枕残片,器胎分红、白两种,花纹各异,胎质坚硬,造型以腰圆形居多,瓷片主要分为宋三彩枕、绿釉枕(图4)、深绿釉枕、棕釉枕、素烧枕、白瓷枕几种。 宋三彩枕釉色浑厚凝重,风格豪放,庄重大方,枕面纹饰主要有牡丹、莲花、太阳等图案,“在花纹装饰上,虽然缠枝牡丹仍为常见, 而莲花纹逐渐多了起来,佛教题材的纹饰也常常发现”[10]。 花纹采取刻花、划花、剔花等工艺,枕面和枕四壁周边多刻两道或一道凹弦纹。

图2 新密窑沟窑生产的白地黑花八方诗文瓷枕

图3 登封曲河窑生产的白釉珍珠地牡丹纹瓷枕(郑州博物馆藏)

图4 巩义芝田窑生产的绿釉绞胎枕(深圳博物馆藏)

三、北宋时期郑州地区瓷枕生产的分析

北宋时期郑州地区的瓷枕生产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基础上, 既对周边窑口瓷枕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 也吸收借鉴了周边窑口瓷枕生产的工艺, 即使在郑州地区各窑口之间也有相互的交流和借鉴, 如北宋时期瓷枕中的珍珠地划花工艺起源于晚唐、 五代时期的新密西关窑。 西关窑在宋代初期首先将该工艺传到了窑沟窑和曲河窑, 登封曲河窑不断改进技术并大量烧造珍珠地划花瓷枕, 在商品相互交流中, 该工艺向南影响到宝丰清凉寺窑、鲁山段店窑,向北过黄河影响到修武当阳峪窑、 磁县磁州窑等。 在生产工艺上也有体现,西关窑初期瓷枕上“珍珠地的圆圈大多数小而密集,排列不整齐,常有出格现象,有的甚至只印半圈”[6], 后期和登封曲河窑等窑的珍珠地圆圈都已变得小而密集,排列工整。 研究表明巩义芝田宋三彩枕就受唐三彩枕的影响, 在宋代巩义芝田窑与黄冶窑同时生产宋三彩器, 通过发现的黄冶窑生产的金代牡丹绿釉纪年瓷枕, 说明在宋代黄冶窑应该也少量生产宋三彩枕。 河南地区很多瓷窑都被划为磁州窑系, 新密窑沟窑的白地黑花瓷枕明显受磁州窑影响, 将中国水墨画应用到瓷枕上,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多样美,适应了市场需求。

瓷枕作为北宋时期郑州地区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品,有它最基本的用途和功能,深得人们的喜爱, 同时它也是北宋时期瓷器生产的一种重要产品,有它自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生产工艺和纹饰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宋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标准。 如宋三彩枕多以绿釉为主色调,间施黄、棕或其他色釉,呈现出了一种浑厚凝重、 沉静素雅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宋代人们崇尚道教、追求内敛、道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审美理念。 各种人物、花鸟、动物纹饰题材的瓷枕,都包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表达了宋代郑州地区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人物中的婴孩纹反映了人们追求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花鸟纹瓷枕中的牡丹纹饰象征着繁荣昌盛、 美好幸福,莲花、菊花纹饰反映了宋人追求高雅脱俗的文人雅士情怀, 动物纹饰中的鹿谐音禄,反映了追求高官厚禄的世俗追求等。

北宋时期,郑州地区作为京畿之地,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高超的制瓷技术、丰富的原材料、 广阔的市场、 发达的工商业和文化,促进了瓷枕制造的繁荣。 小小瓷枕也反映出了北宋时期人们的审美趋向、 民俗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是北宋时期郑州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文物见证。

猜你喜欢

瓷枕西关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雕漆纹饰的修复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