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算式 二个符号 三思而教

2020-08-23李亚群

读写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加法数学思考抽象

李亚群

摘 要 在低段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有些数学内容在上之前,学生老早就会了。这个时候,课堂上少了“新鲜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劲”。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人教版一上《认识加法》这节课为内容,探讨“如何把简单的内容上深刻”这一话题,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 加法;抽象;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185-02

本文以人教版一上《认识加法》这节课为内容,探讨“如何把简单的内容上深刻”这一话题,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课前思考

《加法的含义》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比大小、第几、数的组成与分成之后进行的。教材通过一幅直观图,为老师提供了教学材料:小丑一只手拿1个蓝色的气球,另一只手拿3个红色的气球,通过一个箭头告知,小丑把气球合在了一起。教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下面的图是把气球变成了小圆片,用数学图形进一步感受其意义。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进行计算教学的开始,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正次接触的知识点,加法含义的理解对后继学习,特别是解决问题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教授《加法认识》时,心里存在疑惑:加法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定都接触过,并且都能计算5以内甚至是20以内的加法,但是孩子是不是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呢?上这课时,孩子刚入学两个星期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特征。这节课既然不上也会,到底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带着疑惑与粗浅思考,笔者进行了《加法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尝试。

二、一个算式

“加法”,对于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或在幼儿园里都接触过,很多孩子对20以内的加法也不在话下。但是,这里的“加法”,更多的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而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则是经历“加法”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这节课,笔者着手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

(一) 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旨在理解加法的含义

先请学生说说两个图形分别是用几个小方块组成的,又分别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用数“2”和“3”表示)

动态演示:把两个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如上右)。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情境,再用一个算式表示。

生:把2个小方块和3个小方块拼在一起,算式是2+3=5。

师:这是一道完整的加法算式,它读作“2加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并再请学生就算式2+3=5中的数说说意思,2表示什么?3呢?算式2+3表示什么?5呢?

【思考】课堂上,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加法:先来一个小朋友,再来一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加法来计算。接着,当出示两个正方体,再呈现三个正方体,最后合并在一起后,学生能表述算式:2+3=5,这时,对于加法各部分的名称都进行了认识。这两个环节,老师都问到: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情境,观察得到:左边部分与右边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表示。从情境到算式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在理解算式的同时,也是理解加法含义的过程。

这是一个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环节,结合小方块的拼组——把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图形,不但揭示了加法的基本含义,而且还从更为直观形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的本质意义。

(二)为什么都可以列成加法算式?——旨在体验加法的产生过程

【片段二】

第一组:先说图意,再写算式。

以上情境图逐题呈现。图1、图2的情境为直接呈现,让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图3的情境则为动态呈现:屏幕上飞来了2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小鸟。学生理解图意后列式。

质疑思考:这些图中所讲的事情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列成加法算式呢?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知道了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列成加法算式。

【思考】当课件呈现三个气球与一个气球合并、两个梨与一个梨合并、两只鸟与三只鸟合起来之后,老师顺势提问:为什么都可以用加法算式?在通过观察,经历合并的过程后,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只要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都可以用加法来表示。但是,这个环节,一定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合并”的过程,这样才能对为何用加法来表示了然于心。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是深刻体会加法意义的环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情境到算式,一个抽象提炼的过程,期间又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体会“合起来”,即表示加;二是体会“合起来”时,关注的是两部分数量的合,跟情境中的物品无关。第二层次从算式想象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算式抽象性的同时,再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提升对算式内涵的理解程度。

三、两个符号

课堂上,为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老师们可以借助“→”和“         ”。用“→”演示情境中物品从左邊到右边的变化过程,用“         ”来表示集合的概念。学生在表述加法意义时,更清晰地理解到:这是将两部分的数合起来,最后得到的是一个数,即整体。而加法的含义,正是求和的过程。

老师们还需注意对练习的设计,例如,学生看图观察,写出三个算式,都是3+1=4后,马上发现:怎么都是一样的算式?老师借助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是为什么?原来都是前面3个,后面1个,要合起来的意思。教师顺势提问:生活中还有3+1=4的例子吗?学生兴致盎然,一下举了好多例子。这个环节,学生经历了从算式到情境的抽象过程,再从算式到具体情境,一则是对算式的内涵进行提升,二则是对加法含义的深入理解。

如果学习仅是技能的操作与训练,课堂定是索然无味;如果对教材理解到位,关注数学思考,简单的内容也可以上得深刻!

猜你喜欢

加法数学思考抽象
例谈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做“加法”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苏州西部生态城:创新思维做好生态“加法”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构调整的“加法”与“减法”
找到公司“加法”与“减法”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