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善感”而“乐发”

2020-08-23李海英

读写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读后感写作小学

李海英

摘 要 读后感,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本文尝试“引——议——联——结”四步法,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善感”而“乐发”,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写作;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28,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183-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不同学段对阅读和写作都提出具体要求。其中,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而写读后感,就是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实践训练。

一、学生写作“读后感”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任教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生的习作主要存在下面问题:

1.把原作品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没有自己的感想;

2.好不容易有点感想,却又离题万里,跟原作品联系不大;

3.对原作品内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抓不到合适的“感”点,进行有感而发;

4.干脆写成检讨书、保证书之类的,说空话、大话,丝毫不联系自己的实际,没有真情实感。

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读后感这种文体的特点认识不足,指导学生写作时含糊不清、方法不到位,让学生像是坠在云里雾里,抓不到要点。另一方面,学生仍然跳不出原来写记叙文的思维框架,悟不出读后感应以谈“感”(议)为主,而以“叙、描”代替“感”了。

二、“读后感”存在的特点

读后感,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它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它的重点在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不满。

三、“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对生活阅历浅,积累少、基础薄的小学生来说,要写好读后感,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和扶。在此,结合《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课题研究,笔者着重谈谈写“读后感”的方法。

首先,熟读原著原文。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原著,准确把握原著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著原文的主题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拟好读后感的题目,力求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以读高尔基的《童年》为例,初学者可以拟题为:1.读《童年》有感;2.《童年》读后感;3.由《童年》想到的。

最后,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指导学生理直写作思路。笔者常用“引——议——联——结”四步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构思。

1.引。就是概括引述引原著原文的主要内容,语言力求简洁,篇幅上尽量控制在100字以内便于让读者对原著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即可,切忌详述,否则会与后面的“感”喧宾夺主。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要选择原著原文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就是“感”点,可称为“观点句”,也就是这篇读后感的中心论点。怎么引出“感”点?在引出原著原文主要内容后,要抓住原文某一方面、某一角度进行评析,但切忌面面俱到。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对初学者而言,最简单易用的方法就是开门见山,抓住名言、人物的性格品德,或者一个场景,直接抛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常用“我认为(觉得)……”“文中……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最震撼我的是……”等句子表达“感”点。如,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请学生讲出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那么,学生会自然找到这样的“感”点:我认为书中“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有大无畏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这句话就是“感”点。这个“感”点,会自然而然引出后面的“联”,即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想,可以说“感”点就是“联”的灵魂。又如,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启发学生:文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场面?为什么?学生会自然说出“聂将军和小姑娘亲切交谈,给她梨吃”“派人送小姑娘到日军指挥部”等事例,教师进一步引导:从这些事例中,你对聂将军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然而然说出“聂将军的胸怀非常广阔,是非分明,我很佩服他”“聂将军痛恨侵略者,对侵略者的后代却是那么至仁至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样准确地抓到了“感”点,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这也是实践体现叶圣陶先生“我口所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语文教育理念的。

教师要善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触碰到不同的“感”点。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可抓“慈爱的外祖父,用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让孩子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作为感点,也可抓住“命运悲苦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是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封建的传统意识以及人们麻木、愚昧思想的受害者”作为感点。又如读《詹天佑》,可抓住原文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为“感”点,也可从原文中帝国主义争夺修铁路权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感”点。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感”点,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体现出个性化,避免千篇一律。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紧扣上面的“感”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如读《负荆请罪》,由“蔺相如一再避让,顾全大局、宽宏大量,才让国家安定无患”这个感点,联系到现实社会中、历史上“不计个人前嫌,为集体利益而团结协作的例子,如共产党面对国家危难之时,力推抗日,和国民党尽释前嫌,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共同抗日”。又如海倫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由“海伦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克服万难,学习语言、汉字,写作,并慢慢成长为作家,我很佩服她”,由这样的“感”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本人,在现代学习条件非常优越的情况下,却贪玩厌学,甚至不学无术,虚度光阴”的反面事例。总之,“联”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教师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文末的“结”,一定要呼应到原文的“引”,总结提出自己的收获,或启示,或教训,这样,才会使全文结构成一整体。常以“……,这是文章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等句式结尾,力求简洁,切忌写成“表决心”“作保证”。

以上,是笔者在教写读后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引——议——联——结”四步法。如果教师能做深入的指导,反复训练,相信学生对读后感会“善感”而“乐发”的。当然,四步法适合指导初学者,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高中生来说,应鼓励他们创新,不要拘泥于这种结构。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有真情实感,就要充分肯定。

猜你喜欢

读后感写作小学
如何写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大闹天宫》读后感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