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模式研究
2020-08-23林冉
林冉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在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改革,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逐渐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131-01
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新课改研究提供全新思路,为提高教学效率也做出一定贡献,具有研究价值。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化学知识的最佳方略,还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時,也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在新课改要求下,提出了一种新研究思路,也就是反思性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质疑精神,不仅对教授内容有所质疑,还要对科学研究有所质疑。提出问题之后,才能更好进行反思,在思考中寻找学习化学的价值。
一、高中化学反思教学主要包含的内容以及方法
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模式,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点,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并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情感上的目标。比如,老师在讲解电解池时,通过拆除手机等数码设备,让学生认识到充电与放电的原理,使学生通过反思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把握好教材内容中的深度与广度,发现教材的内涵,合理调整教学顺序。例如,老师在讲解原电池和电解池过程中,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反思二者的差别与类似地方,并进行统一归纳整理,方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内容。第三点,对教学方法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内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第四点,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保证教学要有目的性与可行性,坚持根据学生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原则。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深刻体会教材重难点,在反思性教学中,主要是反思笔记、教学录像与教学总结,包括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等。
二、反思性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反思性教学课堂主要为三个部分,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
首先,课前反思。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上节课老师所讲内容是否理解,还要提前对新课程进行预习,思考这节课与上一节课是否有联系,两节有什么异同,做到温故知新。老师也要对教案与设计思路进行反复审查,做到查缺补漏,联想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会发生哪些状况。老师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进行分析,能够预见可能出现的情况。
其次,课中反思。主要指老师课堂上内容一定要灵活多样、充实丰富,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延伸性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解决,不能置之不理,还要尽量进行调控分析,从而做到发散学生思维。例如,老师在讲解水溶液时候,就可以进行深入拓展,让学生了解到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哪些水溶性液体在常温与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思考纯水能否导电,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最后,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是针对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及时找到其中的原因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时评价相关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探索相应的改进方法,并和老师交流相应心得体会。
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做好教学分析,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于教学评价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在化学上的反思能力
鲁教版的高中化学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生动有趣,而其课程实验与教材的内容都比较丰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不仅是要传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比如说在讲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候,就可以结合之前章节中的水溶液与之后章节中的离子反应,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老师在开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采取的是合理方法,再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同时改变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老师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位,对学生情况也要进行适当评价。当然,反思性教学方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并且逐渐改进,将新课改要求落实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亓艳晓,娄兆文.高中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214-215.
[2]刘有时.关注学情研究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1):143-144.
[3]李庆.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7,0(17).
[4]穆文平.初探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反思性教学[J].学周刊,2017,0(15).
[5]钱华.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发[J].江苏教育,201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