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心动图诊断Libman-Sacks 心内膜炎1 例

2020-08-22王晓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辽宁沈阳11000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瓣叶心内膜炎瓣膜

黄 毅,陈 昕,王晓冰,杨 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01)

病例女,13 岁,以“发现颜面部皮疹 5 天,发热 1 天”入院。 查体:体温 37.5 ℃,脉搏 130 次/分,血压 113/85 mmHg(1 mmHg≈0.133 kPa),颜面部可见密集红色皮疹,呈“蝶形”,周身可见散在红斑,双眼睑水肿,口唇皲裂伴溃疡,咽充血。

血常规:白细胞 3.97×109L-1,中性粒细胞分数:92%,血红蛋白 123 g/L,血小板 82×109L-1,血沉正常。 尿常规示:尿蛋白(++++)。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阳性, 滴度 1:320, 颗粒型;抗U1RNP 抗体(+);抗 SSA 抗体(+++);抗 Ro-52 抗体(+++);抗心磷脂抗体89.1 U/mL。 血细菌培养阴性。

超声心动图检查(图1~4):二尖瓣前后叶增厚,前后叶瓣尖左房面可见数个大小不等附加弱回声,基底较宽,无明显活动度及形变,较大者位于前叶中部,约6.6 mm×4.0 mm,关闭时瓣叶对合欠佳, 多普勒探及中度返流, 心脏射血分数:50%。 患者服用激素治疗,1 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瓣叶附加回声较前次检查减小,二尖瓣轻度返流,心脏射血分数:59%。 临床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伴 Libman-Sacks 心内膜炎。

图1 左室长轴切面ZOOM 模式显示二尖瓣瓣叶左房面附加回声(箭示)。 图2 二尖瓣短轴切面显示前后叶均可见颗粒状附加回声(箭示)。 图3 左室长轴切面显示二尖瓣中度返流(箭示)。 图4 Live 3D 模式显示二尖瓣前后叶及后内联合附加回声,呈簇状排列(箭示)。

讨论Libman-Sacks 心内膜炎又称非细菌性疣状心内膜炎,是一种瓣膜表面的无菌性赘生物,常见于SLE 患者。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导致瓣膜增厚,且在瓣膜上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致瓣膜纤维化、扭曲、瓣膜功能障碍。 SLE 患者形成Libman-Sacks 赘生物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程长,疾病处于活动期及抗磷脂抗体阳性。 它最常累及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较少见,腱索及心内膜表面亦可见。Libman-Sacks 赘生物在形态上呈疣状或颗粒状,呈簇状,主要位于瓣尖对合部,也可延伸到瓣体部和基底部一直可侵入到瓣叶的反面,多使整个瓣叶增厚[1],结合3D 超声能全面评估赘生物分布范围及大小。 赘生物大小是栓塞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且对于治疗评估很重要[2]。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会有严重瓣膜返流或急性心衰,且常并发栓塞性脑血管疾病。 本病患者大多使用药物治疗,多数治疗后赘生物减小甚至消失,瓣膜返流减少;对于严重瓣膜病变、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控制SLE 疾病活动至关重要。 本例患者有发热史,二尖瓣上多发附加回声,中性粒细胞比例高,容易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但血培养阴性,结合患者免疫学检查,赘生物形态特点及治疗复查赘生物较前次减小,返流程度减少,心功能恢复等方面考虑为Libman-Sacks 心内膜炎。超声可以辅助临床诊断Libman-Sacks 心内膜炎,并随访观察赘生物动态变化。

猜你喜欢

瓣叶心内膜炎瓣膜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三尖瓣后叶缺如1例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瓣器结构与反流程度的定量研究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外科治疗67例婴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Circulation:TAVI术后晚期瓣叶血栓常见,是否需要抗凝治疗?
“烂”在心里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