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课堂结合PBL 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分析

2020-08-22戴海英孙文文王玲玲

医药前沿 2020年13期
关键词:护生儿科例数

戴海英 孙文文 王玲玲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儿科 安徽 芜湖 241001)

儿科临床护理操作复杂且精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护生刚进入临床,需要科学有效的护理带教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技能水平[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在护理带教工作应用广泛,但存在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及时反馈、缺乏连续性等问题[2]。“雨课堂”的出现为护理带教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本次主要探讨雨课堂结合PBL 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于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学学生144 例,实习时间均为4 周,随机分为对照组72 例和观察组72 例。对照组女58 例,男14 例;年龄17 ~23 岁,平均年龄(20.98±2.14)岁;学历:大专48 例,本科24 例。观察组女62 例,男10 例;年龄18 ~23 岁,平均年龄(20.34±2.32)岁;学历:大专44 例,本科28 例。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科护理带教,即带教老师在护生入科时介绍儿科特点和护理操作,后期以临床带教为主,并解疑释惑。观察组采用雨课堂结合PBL 教学模式,即在护生入科前,带教老师首先向护生介绍“雨课堂”软件的使用,在每次讲课前将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视频通过雨课堂发放至护生手机,并提出相应的病例问题,带教老师在课前及时查看阅读人数,根据学生在雨课堂反馈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指导护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查房,各小组代表发言后,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并纠正护生讨论、发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护生观看操作视频后,进行模拟操作,带教老师提出不足之处并纠正。两组护生均接受护理带教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带教结束后对两组护生进行儿科护理理论、操作考试,其中理论考试试卷根据儿科实习大纲制定,记录分数并加以分析;同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护生填写,主要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 个等级,护生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理论和操作成绩

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观察组 72 93.57±6.12 92.19±6.63对照组 72 84.51±6.51 82.17±4 8.604 10.804 0.000 0.000.24 t P

2.2 护生满意度

观察组护生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满意度比较

3.讨论

临床实习是护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儿科是临床一个特殊的科室,因患儿治疗时易产生恐惧感、配合度低,家长易产生焦虑烦躁,造成儿科护理工作强度显著大于其他科室,这也给儿科的护理带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儿科护理内容抽象、不易记忆、缺乏形象的感觉刺激,传统护理带教无法满足护生的实际需求,影响护生的学习兴趣[5]。

PBL 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带教工作中应用广泛,但由于PBL必须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在课上进行讨论,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后复习不到位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雨课堂”的出现为护理带教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特有的弹幕互动,能够拉近护生和带教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带教老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护生知识准备和掌握情况,护生也可根据学习内容和问题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对形成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7]。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护生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也从侧面证实了雨课堂结合PBL 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雨课堂结合PBL 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护生儿科例数
儿科专栏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圆梦儿科大联合
南充市教学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调查分析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