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乡土中国》为例探索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2020-08-21郑庆舜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4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高中语文

郑庆舜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相较于传统的教材教学更为新颖与独特,也具有更高的教学挑战性。高一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受学业压力与自身生活经验、年龄等的限制,对于学术著作阅读等缺乏积极性,如社会学研究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与很多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对于其中内容缺乏好奇心与探究欲也在情理之中。为了实现新课标对于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与研究的興趣,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乡土中国》文本内容、整本书阅读相关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优化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实现传统课堂向多元课堂的转型。

【关键词】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65-03

学术著作是较为典型的阅读文本,在高中阶段展开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完整的阅读框架,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对于语文学科的领悟力,在整本阅读中更有条理、更多角度开展学习与思考。本文结合《乡土中国》就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问题、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探索。

1.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性质及其内涵

整本书阅读与传统高一语文教学中的单一文本阅读或单元阅读等具有显著的差异,当前学术界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定义尚未完全明确,但总的来说,整本书阅读指的是完整、完全的阅读完一本著作、作品,作品中的文章与文篇之间存在显著的内在联系,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系统性的文学知识,整本书遵循着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在形式上整本书内容是一以贯之的,前后具有明显关联,故相较于单一的文本月度,对于整本书通篇把握是更为深刻的。

同时,以整本书为阅读单位,意味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乡土中国》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相较于单篇文本是更多的,也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导入与学习协助。高一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独立的,与其他书并不存在相互关联,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泛读,都要建立在高一语文教学的整体语境中,其文本内容具有经典性、生命性与适宜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一学生自学能力尚待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沿着书籍中心脉络进行阅读方法、思维方法的引导,并有所侧重的开展重难点阅读教学,再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方法积累运用到教材文本教学中去,与之相辅相成。

2.当前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成因

2.1 学生对此尚有错误认知,阅读能力尚待提升

高一学生阅读经验不足,且受到自身年龄、经历等的限制,对于内涵更为深刻的整本书阅读缺乏共鸣,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此存在错误的认知,自身能力尚待提升。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指导与训练,教师通常采用自主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这就会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深刻思考,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情感与思想难以深刻认识,如教师未能进行合理引导,则学生的阅读流于表层,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另外,学生个人的浅层阅读也会导致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在阅读中学生更容易随性而读,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量较多,而对于学术著作等内容兴趣缺失,学生仅仅关注文本中趣味性的内容,但对于文本的逻辑缺乏认识,较少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这与整本书阅读在教育系统中的长期缺失有关,也与教师对此缺乏正确引导有关,如教师不能发挥《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的优势性,强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指导,则仍然停留在浅阅读层面,无法实现教学大纲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目的要求。

2.2 教师对学科教育认识陈旧,自身素养有待提升

传统高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缺失整本书阅读的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教育革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乡土中国》一类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对整本书阅读存在错误的认知,究其根本,还是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提升,只有教师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与意义,以学生身心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改革,才能推动语文学科的发展,现代教育的落地,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素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其一,很多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缺乏理解,认为整本书阅读只是扩大了阅读量,以一本书作为阅读单位,但未能思考单篇阅读与整本阅读的核心区别,不认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导致教学目标偏差。

此外,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即使展开了新课程改革,敦促教师以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但社会、学校、家长仍会给教师以升学的重压,教师的考试功利化思想严重,认为整本书阅读耗费的时间过长,高中学生课业压力重,更应该将学习时间花费在应试教育之上,对待整本书阅读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品格培养不足,则实际上取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显著问题,教学模式占据主导,整本书阅读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展开,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合理指导、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如仍然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更容易对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产生抗拒心态,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从教师角度出发,也更容易丧失对学生多角度的能力、知识的正确认识,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评价,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推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

《乡土中国》是一本具有较高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术著作,以此为例,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推行此类学术著作与经典作品的重要意义不遑多论,但也需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新课标挑选出来供高一学生阅读的学术著作并非单纯为了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是为了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弥补单篇教学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趋于完善的时期,脑科学表明人的左右脑分别控制抽象思维、具象思维,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具有更强的感性特征,文字的抽象性很高,但通过阅读《乡土中国》一类逻辑性较强的著作,可以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左右脑平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思维的形成。

同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还有助于完善学生的阅读框架,高一阶段学生所受到的语文学科教育多以小说、诗篇等为主,主要阅读类型为小说,《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具有更高程度的专业性,是引导学生全面学习文本体裁、学习专业文学著作的窗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拉近与学术著作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度阅读思考。

此外,《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发展,在阅读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产生滴水穿石的影响,学生严肃、认真的进行深度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其中的含义与逻辑,是培养学生形成专业化阅读习惯的第一步,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也能逐步将之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议论文的论证中,学生不仅能够形成文学、精炼的表达风格,更能注重行文逻辑,写作内容更为言之有物。

4.在高一语文教学中展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分析

4.1 学生对于学术性著作的了解程度较低

《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著作,其中运用的专业术语较多,与高一学生日常用语习惯及行文习惯有较大的差异,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阅读难点,其具有一定的逻辑学特征,但作者费孝通先生对于专业性的术语使用得心应手,但对于学生而言就会产生一定的阅读困难,如在解释“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这两个术语时,学生对于社会学知识的认识不多,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拉长阅读与理解的时间,尤其是《乡土中国》是文学著作而非逻辑学著作,又与专业的逻辑学内容不同,学生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来自行消化,如教师引导不当,也会降低学生积极性。

4.2 学生尚未掌握由易到难的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是可以迁移的,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其阅读作品的难度也会逐渐加强,文学类作品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共性,阅读难度相对较低,其阅读方法在语文学科阅读系统中都是较为容易的,所以更容易实现迁移,但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之间却又较大的差异,其更高的逻辑性、更专业的行文特征、更深度的学术思考等,都标志着其具有较高阅读难度,《乡土中国》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文学性较高的、引人入胜的情节与细节,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还需要更多的由易到难的阅读训练,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教学难度。

4.3 学生缺乏丰富的背景知识积累

《乡土中国》具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背景知识,如一个环节学生没有读懂,则在后续阅读中就会出现困难,费孝通先生具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如提到乡土文化中的“礼治秩序”部分时,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到其中的理论含义,同时要对含义进行区分,最后才能得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思考,在进行理论解构时,《乡土中国》中举出了《镜花缘》中小人国的例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师就需要预先做好功课,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丰富的背景阅读资料,才能保证学生读懂、读通。

5.以《乡土中国》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与优化策略

5.1 深挖《乡土中国》的教育意义,明确《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其中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虽然与当前高一学生的生存环境、生活内容等有了一定的差异,但其中包含着的原理与逻辑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有极大的学习价值与阅读价值。《乡土中国》具有较强的结构性与理论性,以社会结构角度展现出了一幅较为完善的中国乡土风味人情的画卷,也形象的概括出了生存在中国乡土中的农民们全面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其理论参考价值至今对于乡村社会学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此外还涉及到了乡村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及族群结构,描绘了在传统文化与民俗内核下渗透的中国特色生存秩序,从《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社会从传统乡土社会转型成为现代化社会的凭证与证据。虽然随着现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全面发展,我国已经从上世纪的积贫积弱成长为了世界强国,传统乡土社会已经脱去了当年的影子,但中国人的延续依然遵循着相似的生存逻辑与精神积淀,乡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仍然影响着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从中可以看见中国人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自身的痕迹,也能找到中国文化不断更新、顺应时代、但延续本源的精髓。基于此,《乡土中国》是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必读的经典。《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獨立阅读学术著作的能力,从《乡土中国》出发,可以为学生今后进行学术阅读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更专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同时挖掘更多深度阅读的元素,深入进行文化思考与自省,从知识、思维、文化、语言等方面透析《乡土中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核心素养。

5.2 教师进行导读示范,引导学生整体通读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整本书阅读的状态,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教师应当做好备课工作,进行导读示范,化解学生对于学术著作的抗拒感,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整体通读。首先为了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为接下来的通读做铺垫,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阅读主题,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描述的时代及地域特征,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著作,著作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作品中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对于现代的乡土研究来说有什么意义,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又具有怎么样的启示?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大致的讲解,然后结合整本书的脉络进行导读示范,首先是阅读序言,了解作品的缘起,作者的期望,然后阅读目录,了解到全书的主要内容,对其中的行文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进行正文阅读,逐渐走进《乡土中国》描述的世界,感受其中传递出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最后是阅读后记,对整本书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炼与记录,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主要的概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留下自己的问题,以便于在二次精读的过程中与教师、同学一起沟通与交流。在整体通读阶段,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再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权,让学生有条理的开展只有阅读,产生自己的思考。

5.3 立足整本书的核心脉络,进行针对性的重难点阅读

《乡土中国》是一本条理清晰、具有较强思辨性的著作,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读整本后,还需要立足于整本书的重点内容,结合高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更多重难点知识的深度分析与推进,不同于“不求甚解”式的第一步,教师需要自行通读整本,归纳出整本书的核心脉络,针对性的开展局部阅读,可以一起进行师生讨论,也可以进行小组分组学习,给出对于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再共同进行问题的解答,从局部实质性的阅读中进行整体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以求还原作者的创作思路,准确的理解《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如“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逐一的局部分析,理解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认识到它们的差异之处,整本书内容较为庞杂,为了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整本书的内部逻辑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如在学习文字下乡时,可以设置思维导图进行分解:文字下乡必要性、文字下乡原因、文字下乡条件,基于三个核心词进行文本的详细梳理,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

5.4 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升学生深度思考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要“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教师可以基于此进行《乡土中国》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度思考,找到阅读《乡土中国》的乐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进行观念上的整合,才是阅读的价值所在,阅读不能脱离生活存在,一定与生活具有必然的联系,尽管《乡土中国》中的世界与现在学生身处的世界所差甚远,也可以结合其中的旧知识引出新内容,就如学生阅读“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乡村城镇化变迁的新闻、日常所见所闻等,理解其中的意义,思考人民从乡土走向城市的原因。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相通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将之导向变成深度理解,了解乡土中国中农民的人生价值、生存意义和乡土信仰,认识到这是因为中国人传宗接代、儒家文化等精神的观念逻辑,再由此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状态,思考熟人社会中传统观念逻辑的遗存,肯定传统社会的价值,也去粗取精,发展自身生活的精神依据。

5.5 结合系统性阅读过程,进行整本书总结与归纳

在传统高一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进行阅读拓展延伸,学生接触的文学作品大大多于《乡土中国》等学术性著作,学生对于更专业化的语言缺乏阅读经验,鉴赏力也不足,学生难以将真实的生活与语言环境与学术著作联系起来,就很难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广袤,语言的运用空间是广泛的,仅仅依靠教材文本难以建立起全面的框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结合上述系统性的阅读,在学生完成整本粗读、局部细读、生活化思考的阅读过程后,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总结与归纳,作为整个阅读行为的收尾。这一阶段强调学生对整本书的所学所感、观念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学习效果进行多方位的认识,与学生展开开放式的思考,充分与学生互动,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进一步探讨将得自《乡土中国》的思想资源运用于理解和解释当下社会的可能性,做到以理论引导实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导入另一部相关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窗口,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乡土中国》的复盘,以任务表的形式回溯整个阅读过程,建立更详细的学习与思考体系,也为今后的整本书阅读奠定科学、高效的学习基调。整体而言,正因为高一学生不能以一己之力读通、读透《乡土中国》,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才显得尤为重要,挖掘更多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也是教师需要不断钻研、实践的课题。

6.结语

《乡土中国》作为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其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较高的关联,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存在较大差异,故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教学方法,并以《乡土中国》为例进行高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从提升教學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方法与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由点及面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从中学到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并强化对自身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吃透整本书内容,并将学到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接下来的语文学科学习中去。教师应当立足课改大纲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明确整本书阅读在高一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不断优化教学成果,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安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9(1).

[2]朱青.“整本书阅读”读什么——对一本学术著作阅读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陆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及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9).

[6]南银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及思考[J].中学语文,2018(28).

[7]盛长春,盛芬芳.任务驱动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J].江西教育,2018.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