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微目标”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2020-08-21伦艳英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动力

伦艳英

【摘要】“微目标”的作用微而不小,它具体、务实,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看出活动的成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据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提出了“微目标”的制定策略和实施“微目标”时的四个注意点。只有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微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微目标;动力;制定策略

【中圖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77-02

一、“微目标”及其作用

为了落实党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教育部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要求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作为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年龄特点、个性特征、智力差异、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学生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总让班主任头痛不已——给了学生目标,可是他们远远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据笔者观察,原因之一,是班主任给学生设定的目标,没有让学生看到希望。美国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里面写到:小亨特体弱怯懦,一个闷热的日子,他跟随伙伴爬上悬崖后进退两难。杰利引着小亨特的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指导,他终于得以脱险。亨特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感悟到,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困难过大,就容易有畏难情绪;目标过高,就容易失去实现目标的动力。根据莫顿·亨特文章的启示,班主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微目标”——即把学生在一定学段内应培养形成的综合素质分解为分目标,把分目标再分解为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外部教育、自我约束等方式达成的小阶梯目标,这个小阶梯目标就称为“微目标”。

“微目标”的作用微而不小,综合起来看,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出活动的成效,提高自信心。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他们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微目标”的实现时间相对比较短,学生只要坚持一下就能实现,“实现了想实现的,事儿再小,也会有信心”。有了信心,就会愿意再“踮起脚尖”去试第二个“微目标”。小目标不断积累,就能汇成大目标。

第二,“微目标”在可接受的限度之内,长期得不到成功经验的学生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以往的“高大上”目标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无所适从。为了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他们往往不愿意配合,不作为,放任自流。托尔曼也认为:“行为的发生,讲到底仅是因为要寻找某些最终的生理上的安宁或要回避某些最终的生理上的干扰。”而“微目标”具体,务实,触手可及,学生更容易坚定向上的心,付出行动的力。

第三,“微目标”是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对学生更有指导意义。学生通过一步步完成任务,从中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愿望。

实践证明,“微目标”有大能量,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在教育与转化问题学生方面,很有效果。

二、“微目标”的制定策略

那么,“微目标”应如何制定呢?

第一步,诊断。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任务难度与动机之间关系的定律,即“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该定律表明,任务难度过低,动机就小;任务难度提高,动机也随之提高,并在一定区间达到最佳;任务难度过大,动机也逐渐丧失。实践中,班主任帮助学生诊断自我,可通过四个渠道:一是学生自己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培养目标的细项逐项评价给分,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二是学生的同学,有些学生还是缺乏“自知”的,这时利用“朝夕相处”的同学对他的评价,应该更有说服力;三是学生的家长,所谓“知子莫若父”,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重要渠道;四是科任老师,可明确学生在各科学习甚至是行为习惯上的优势与缺陷。综合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诊断,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为确定“微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步,排序。在诊断中发现学生存在这方面那方面的不足是很正常的,如果这时把所有的不足都推给学生,那么,在巨大的差距面前,学生往往望而却步。反之,如果班主任能帮助学生把不足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先突破对学生的成长起主导作用的目标,那么,在实现了主导目标之后,也许就能发生心理学上的“迁移”,即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象,使其他目标也顺利得以实现。

第三步,分解与评价记录。找到了对学生的成长起主导作用的目标,接下来就是要把目标进行分解,让学生实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每一个“微目标”都应该包含师生共同确定的时间区间与实现的内容、形式以及实现的结果,并用“微目标卡”予以呈现。例如,为了帮助我班小李克服自卑,我和她一起制定了第一个“微目标卡”:

第四步,检测调控。第一个“微目标”实现后,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实现的结果,总结出实现目标的成功经验,并且制定出分目标的下一个小阶梯目标,即第二个“微目标”,以此类推。例如,在小李能和舍友正常交往后,我们制定的第二个“微目标”是:能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甚至是班里的其他男女生进行交流;第三个“微目标”是:能在课后主动找老师讨论问题;第四个“微目标”是:能在课堂上大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小李在这一串“微目标”的引领下,基本克服了自卑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检测调控中,有时要根据学生特质,适当加入奖惩措施,以促进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

三、“微目标”的实施建议

1. “微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班主任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度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如果班主任提供的内容难度不在最近发展区内,那么,学生就会选择防御性策略以隐蔽自己的能力或防止自己的能力受到不利评价,即“明智地”放弃了行动。

2.“微目标”的实现要有活动性

为了实现目标,班主任们最常用的就是说理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但“微目标”的实现更应通过各种活动,体现活动育人,德育靠感悟。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风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

3.“微目标”的行动要有持续性

“微目标”的价值微而不小,但它毕竟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实现了一个“微目标”,就需要有下一个具体可行的“微目标”,只有一个又一个交互关联、引发互促的“微目标”的实现,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微目标”的循环实施、阶梯上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向上的力,矫正人生航标,驶向成功彼岸。

4.“微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原则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某一素质,班主任帮助学生分解出来的一连串“微目标”应该像阶梯一样,由低入高,由易到难,既相对独立,又形成系统,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大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比大目标,“微目标”具体、务实、可操作、容易實现,它让遥远的明天变得如今天一样触手可及。成就了“微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大目标。班主任应帮助那些缺乏恒心,更缺乏行动力的学生,在实现“微目标”的同时,逐步培养起自己为自己确定目标的能力。我们相信,坚守育人信仰,用科学方法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成富.“目标、自信”教育助学生成就人生梦想[J].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第5卷),2014:60.

[3]李德成.目标引领下注重努力的过程——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

猜你喜欢

动力
轻松无法成为坚持到底的动力
夏天,咱们玩水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动力船
死线动力
改变世界的探索阳光动力号全揭秘
动力的源泉
领奖台的魅力
最佳动力奖 名爵MG3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