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

2020-08-21林赛芳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摘 要:在教育深化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在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贯彻落实。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高地,也是大学生培养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时期。在我国创新领域处于较低水平以及社会就业率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社会各个领域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加入,带动各个领域的竞争活力。于是,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深化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洞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逐一展开论述,希望能够给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路径优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校的扩大招生与社会就业率的持续下降的矛盾期,岗位竞争残酷,大学生就业压力极其严重,许多大学生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给社会添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加快对于高精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大学生也更应该发挥自身潜力,勇于开拓创新,在自身完成创业的情况下,为社会创造全新的就业机会,是年轻一代任重道远的责任与担当。

一、洞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基于我国仍处于创造型国家的阶段,全面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开展教学,因为如果将创新和创业单独分开,一味地只知道埋头创业,只会形成更加激烈的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商业资金不流通,对我国商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以创新为前提的创业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我国社会问题。当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法规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企业家和行业开发者。[1]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教育和道德培育的同时,需要在教育方案当中大幅度覆盖创新创业的课程计划。其中的课程计划需要一套可行且系统性的培养方案,首先是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的讲解,其次是创新创业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在过程中收获经验和对知识进行消化,最终达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升华的目的。学生由此懂得并形成自身的创新创业价值体系和创新创业思维,挫商得到提高,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2.广谱式原则。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较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在高校进行全方面、全员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不断地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工作上下功夫,保持教育方案的连续性和长效性。

3.协同性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单独开设独立的课程是行不通的,不仅仅需要校内课程的有机结合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气氛的感染,更加需要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互动共同来挑起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梁。

4.特色化原则。

全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是“大一统”,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后,根据学校的自身优势,融合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才能涌现出百花齐放的创新创业领域,为国家社会输送各种人才。其次,打造学生特色,根据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生个体,因材施教,为其提供和匹配能够与其高度契合的研究创新方向和设备,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最后,由于众多大学生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专业素养及文化素养有一定的差异,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于是打造层次和阶段的特色化变得十分重要,一群人中的培养需要层次化,一个人的培养需要阶段化,才能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往创新创业方向深造的机会,每一个都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1.创新创业知识的内化。

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吸取,并非在于对知识能够形成大脑的长期记忆,而在于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来回感受,不断将外表的文字转化为身体与大脑的行为和思考的方式。知识并且讲出来,而是做出来,表现出来,才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内外的知识又称为意会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的部分,OECD年报提出,意会知识的增长取决于学校的理论传授质量和实践方案的规划。[2]

2.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中,在知识到达对学生的内化之后,意识上的培养成为关键的基础的目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有一定具有逻辑性的过程。首先,创新创业意识取决于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也取决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和态度。以上良好的意识的初步形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而计划并塑造出创新型的自己。紧接着,在对创新创业的逐步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提升,又会激励着学生再接再厉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最终,意识会转化为价值观,伴随着学生整个學习过程,成为创新创业事业进行的极大的推动力。[3]

3.创新创业经验的积累。

光形成了创新创业意识以及知识的内化,是完全不够的。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才能得到真理的答案和对未知的实质性探索。同时,一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证明以及进一步锻炼,从而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地能对将来发生的事物起到借鉴的作用。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确定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到达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从而打造出创新型实践型的双向人才。

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得到大脑思维的逐步开发,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不能够只停留在课堂纸上谈兵,而是去接触真实的事物和发生的真实事情,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激发自身潜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知识和阅历一旦得到丰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大幅度上升。

5.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大量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代替,失业人员层出不穷,再加之大学生毕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着实严重。这就迫使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独立创业,而且能够给社会带来全新的就业岗位,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从而缓解了社会和经济压力。

6.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大学是进行科研项目的主战场,大学生又是进行科研项目的主力军。大学生中有许多突出的研究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设备齐全的工作室和配备的专业指导老师是进一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和理论的基础。同時,大学生能够接触最顶尖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将尚处于孵化或试验阶段的项目转化为真实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创新产品。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1.教学体系的改革。

教学体系的改革可以细化为学科课程的改革,这是大学课程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重在探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更有效的培养方案。

首先需要进行的是课程的内化。在如今的教学体系当中,仍然注重知识的语言化传授,导致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只是知识结构的全权相授,这跟知识的内化背道而驰。所以,需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结构以及学生心理相协调适应,帮助学生消化并掌握内在的知识。[4]

其次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现有的大学教学体系在学科传授上太片面化和单调化,专注于当下学科的单方面教学,知识没能融会贯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所以在综合化改革当中,必须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淡化,在教学中注重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互动以及课外知识的大量补充。

最后是课程的选择性改革。通过预设多样的课程来供大学生选择,充分给到学生自由选择权。学生通过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除本身专业课以外的课程教学,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积极性,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2.加强创业创新思想引导。

校方和教师需要在学习的各个方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脑袋里时刻拥有创新创业的念头和观念,加强师生互动和在线答疑的力度,打通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便捷的咨询通道。其次,校方固定地在一些时间段聘请校外知名的创新成功人士到校作关于创新创业的讲座,分享成功经验,同时也可以请部分小有成就的本校同学上台分享,让广大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事业上的改变,以此作为榜样,树立目标,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的工作中去。

3.积极设计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

学校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项目中后,在设定项目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根据教师的经验发布特定的项目,学生找到导师后找到固定数量的同学一起来进行项目孵化及后续研究;第二种是由学生亲自查阅大量资料,在尚未取得突破的领域或者是感兴趣的领域自立项目规划。成功立项之后,校方必须给予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精神层面的支持,之后必须持续跟进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以此种行为来激励从事创新创业的学生和老师。

4.开设专门有效的课程。

在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上,重点开设系统性的双创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讲解、论文的全文写作要求和方法、文献检索技巧、竞赛备赛等,在系统性的学习下,学生清晰明了地指导如何有序进行研究工作而不会导致手忙脚乱。此外,积极联络外界资源,与其他高校或者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科技方面进行紧密交流,可以派出学生作为交换生或者实习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活动和目前最前沿的科技技术,同时将外出交流的机会作为考核标准或者竞争席位,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

5.开展创新创业竞赛。

社会各界和各大高校通过开展双创竞赛的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创新创业质量以及挑选出其中佼佼者作为重点的项目优化。学校内部同样可以开展类似的竞赛活动,分为团队和个人两种竞赛方式,学生可以跨级跨学科组队进行参赛,寻求个别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经过校内的选拔,将突出的个人或团队进行优化和重组,再推向更高级别的竞赛,以此构建出系统的高校双创竞赛体系。

6.制定奖励机制。

对于双创项目研究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团体,学校给予相应的明确的奖励,例如免费出国游学、研究生推免、奖学金奖励等。通过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和教师对于双创项目的热情。[5]

四、结束语

中国教育必须将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上日程并一步步进行教育改革和优化,这不仅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方案改革和教师的全权负责,更需要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创新创造必须在高校这一阶段严格把关和高密度培养。高校的科技含量影响着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影响我国在国际地位的科技话语权。所以,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鑫昊,王涛.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程[J].高教探索,2019(02):134.

[2]石峰.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保障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02):后插22.

[3]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优化融合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05):40-43.

[4]葛慧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J].领导科学,2019(005):127.

[5]陈北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实施路径探析——基于双创背景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71-74.

作者简介:

林赛芳,女,福建省福州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注:本文系2019年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9SZKT0。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模式化可持续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设计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