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020-08-21杨伟
杨伟
摘要: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是指导学生生成知识、开拓思维、发展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物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各版本教材差异、因地制宜等因素对相关实验进行实时的改进和创新,如此便可让生物实验教学生机勃勃。
关键词:实验教学; 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44-2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作为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如何熟悉教材,更好的利用教材中的实验,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来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我们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进与创新的实践。
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做实验
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版本众多,本地(广东省惠州市)用的是北师大版本,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应该是北方的专家教授所编写,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实验并不符合本地实际,它们往往忽视了地域差异,导致某些实验材料难以找到,实验无法顺利进行。在现实的生物实验教學中,我们要结合本地生态的实际状况,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开发一些和教材实验相仿而且更贴近生活的实验课程。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发一些适合本地生态的实验,让知识更好的联系生活,从身边的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鼠妇是常见的节肢动物,本地也有分布但不多见,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们想找到它们并不容易。在拿鼠妇做完实验中后,没有抓到鼠妇的同学就问我,他们可不可以找其他动物来替代鼠妇。在如此的条件下,学生们鼠妇抓不到,就去抓一些替代品,比如蟑螂等。蟑螂是广东本地常见的昆虫,俗称小强,非常常见,数量巨大,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困扰。拿蟑螂来做实验,第一取材方便;第二实验效果明显。通过以上改进实验辅之以鼠妇的实验,学生既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也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早期的实验思维。
二、学习模仿,步步深入固能力
我们教材中的实验都是专家教授们精挑细选的,对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只是拘泥于课本的实验,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我会在做课本实验的同学,努力让同学们探索设计与课本实验类似的实验,并进行实验,这样做会对课本的实验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北师大版本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这节课当中,教材设计了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生长影响的实验教学。此实验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控制变量,引导同学们对生物实验进行自主的探究。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突破课本的囹圄,从实验材料的选取等方面来改进实验。学生用了很多种食品来进行此实验,从中分析为什么有的食品容易发霉,有些不容易发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比如,有学生依据此实验设计出对韭黄韭菜进行培育观察,将韭黄分别放在阳光、黑暗、干燥和潮湿等四个环境下观察,自己得出环境影响生物的结论,此操作既能更好的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再如,七年级上册有“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是观察桃花的结构,此时的季节是冬季,桃树上光秃秃的,桃花不知何处寻,怎么办呢?此时应该让学生寻找一种类似于桃花的替代品,同学们各出奇招,有的同学去山上采茶花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有些同学干脆到花店买来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如此一来,不论学生找来的花与桃花有多少相似,找花的过程都是会让他们铭记的,而且自己带来的花都会认真的观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都可以依据教材上的实验做出类似的实验,而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多有关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升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不拘一格,自主设计争创新
有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认为,创新一词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很遥远,初中生还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这是对创新一词的误解,我认为创新不是说非要发明什么惊天动地新的产品,对初中生来说,对实验本身的改进是创新,对实验改进资源的开发是创新,设计新实验更是创新。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我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的动手操作,力争能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实验的魅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有关于实验突发的灵感,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鼓励并提供更多的帮助,让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八年级上册在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有“观察鸟卵的结构”的实验,教材要求观察鸡卵各部分的结构并推测其功能,教材中并没有提及卵壳上有气孔这个知识点。在讲到气室这个结构的时候,大部分同学推测气室是用来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时候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卵壳是非常完整的,就算有气室,气室又如何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呢?这时候,我适时的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此问题。确实,教材的知识安排确实降低了难度,但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鸟卵的结构特点时存在知识盲点。几个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很好的解决了此问题。
实验:如何证明鸟卵表面有气孔。
1.将鸡蛋放入水中,在适当的温度下,能观察到卵壳表面有气泡产生,可以证明卵壳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卵壳上有气孔。
2.用一支细的注射器将有颜色的墨水注入到鸡蛋中,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卵壳被染红并有颜色溢出,如此也可证明卵壳上有气孔。
例2: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在第18章讲述酵母菌的知识点的时候,在教材中明确说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并没有相关的实验支持。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此处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了解酵母菌发酵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理解酵母菌在面包、馒头、米酒等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这个实验的设计同学们各出奇招,找来了各种各样的容器。最简单的设计方法就是在瓶内加入白砂糖和酵母粉,瓶口套一个气球来验证产生气体,此方法非常简便,但是有一些缺点,比如反应速率比较慢、能看到产生气体的现象但是不能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有些同学的设计就更加严密,比如设置了有氧、无氧两组对照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甚至有同学设计了重铬酸钾试剂来验证发酵液里有没有酒精。通过这些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很好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理念。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实验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创新的素材,解放思想,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鼓励学生多做些尝试和改进,大胆地去尝试,使学生能养成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积极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所要探求的知识,能真正成为实验创新的主人。
综上所述,如何对现有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创新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线生物教师,我们要努力改进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忠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第06期.
[2]李世刚.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4),168-168.
[3]顾凤秀.拓展初中生物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9期.
[4]李堃.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学周刊,2015(03).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崇雅实验学校,广东 惠州 5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