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燥热内结型便秘临床观察※
2020-08-21赵可意戴向楠孙雅静
赵可意 戴向楠 孙雅静
(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脑性瘫痪是由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胎儿、婴儿期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中枢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通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僵硬或无力,反应迟钝,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还会伴有抽搐等。便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运动障碍、营养失衡、情绪障碍和药物作用等[1]。长期便秘可引起胃肠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睡眠不良、易怒等,影响脑性瘫痪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心理发展及康复治疗[2]。因此,在临床上保持脑性瘫痪患儿排便通畅非常重要。
现代医学治疗便秘多以药物为主,一般给予导泻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随着脑性瘫痪患儿的病情进展,治疗便秘药物的用量也随之增加,会导致结肠蠕动功能丧失,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西医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平衡饮食结构、粪便细菌移植等。饮食调节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获得的临床效益不大;粪便细菌移植疗法受各种安全问题的限制,目前临床上尚未广泛开展[3-4]。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对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排便困难取得了一定疗效[5]。2016-12—2018-11,我们采用腹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燥热内结型便秘40例,并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痉挛型脑性瘫痪燥热内结型便秘门诊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5.12±1.28)岁;便秘病程3~16个月,平均(8.94±1.84)个月。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7岁,平均(5.92±1.32)岁;便秘病程3~17个月,平均(9.13±1.41)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确诊[6];便秘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儿科学》确诊[7],辨证为燥热内结型。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辨证为燥热内结型;②年龄1~10岁;③便秘病程≥2个月;④患儿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存在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等针刺禁忌证的血液疾病者;③非功能性便秘者;④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⑤选取穴位处皮肤有创面、感染、湿疹以及其他严重皮肤病者;⑥过敏体质且对贴敷药物、敷料过敏者。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者;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并发症,或其他严重疾病者;③因采集的各项试验资料不完整而影响疗效评定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行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训练治疗。根据患儿功能评估结果制订相应治疗方案,具体采用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增强肌力,降低异常肌张力,改善患儿生活自理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每日训练时间不低于2 h。
临床试验前1周停用一切治疗脑性瘫痪便秘的药物(西药或中药),试验开始后所有患儿保持治疗前的饮食结构和日常生活方式。合理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使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接近或达到治疗便秘的标准;根据患儿状况制订合适的运动方式以及活动量;每日饮水量要充足,水的摄入量需要根据外界温度变化、季节更替和患儿的日常活动量进行适量调节;养成每天按时排便,每次排便时间要有所限制,一般每次排便时间最少5 min,最长10 min;有些脑性瘫痪患儿曾有排便时疼痛而对排便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对其进行安慰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11]。
1.3.1 观察组
1.3.1.1 腹部针刺疗法 治疗便秘取穴:章门(双侧)、石门、气海、中脘。穴位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针垂直针刺穴位,深度1~2寸,针刺得气后,每隔10 min予平补平泻手法行针,行针时间为30 s,以针感沿经络走行上下传导为佳,留针30 min。出针时为防止针刺部位出血,可以使用无菌棉球或纱布于针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8-9]。每日1次,针刺5次后休息2 d。患儿处于发热、过饥、过饱、疲劳、精神过度紧张、哭闹剧烈时不宜进行针刺。
1.3.1.2 穴位敷贴 针刺结束后取章门(双侧)、石门、气海、中脘、神阙穴予穴位敷贴治疗。敷贴药物组成:黄芩、枳实、大黄、莱菔子各20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加适量蜂蜜调和成糊状,取适量用手揉搓成花生米粒大小用敷贴贴敷于上述穴位,贴敷6 h[10]。由于患儿皮肤稚嫩,敷贴治疗时尤其注意加强对敷贴部位的皮肤清理和保护,防止皮肤破损甚至感染。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取下。贴敷后局部出现发红、发痒,或者遗留下少许色素沉着物均为正常现象,一般清洗后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一旦出现较重不良反应及不适症状者,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1.3.2 对照组 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1.5 g,每日3次口服,饭后温水或温牛奶送服。
1.3.3 疗程 2组均7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排便评分情况,以及伴随症状(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易激惹)改善情况。
1.4.1 症状、体征评分(自拟) ①排便间隔:1~2 d排便1次记0分;3 d排便1次记2分;4 d排便1次记4分;5 d及以上排便1次记6分。②大便性状:香肠状或蛇状,表面光滑记0分;香肠状,但表面裂痕记2分;香肠状,但表面凹凸记4分;一颗颗硬粪球记6分。③排便困难程度:排便通畅记0分;排便不畅有一定困难记2分;排便困难需用力屏气记4分;排便困难需要助排记6分。④腹部胀满程度:无腹胀记0分;腹部稍胀满记2分;腹部胀满记4分;腹部胀满按痛记6分。
1.4.2 伴随症状改善情况
1.4.2.1 食欲不振 显著改善:上腹部饱胀感消失,食欲明显好转,单次进食总量显著增加;无改善:食欲无明显好转,单次进食总量未见显著增加[12]。
1.4.2.2 睡眠障碍 显著改善:每日睡眠恢复正常睡眠时间或睡眠时间较干预之前延长,同时患儿的睡眠深度加深,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无改善:每日睡眠未恢复正常睡眠时间或睡眠时间无显著延长,同时患儿的睡眠深度并未加深,睡眠质量未见明显提高[13]。
1.4.2.3 易激惹 显著改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每日每次康复治疗以及康复训练,康复治疗期间未出现哭闹、烦躁、拒绝治疗等不配合的现象;无改善:未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每日每次康复治疗以及康复训练,康复治疗期间仍出现哭闹、烦躁、拒绝治疗等不配合的现象[14]。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分,
由表1可见,治疗后2组排便间隔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程度评分、腹部胀满程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治疗后伴随症状改善率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伴随症状
改善率比较
(改善例数/治疗前例数)改善率(%)
由表2可见,观察组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易激惹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安全性观察 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因素、肠道本身因素、运动及饮食因素、排便习惯及精神因素等均会导致脑性瘫痪患儿发生便秘[15]。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失衡,粪球菌等占据优势,支配结肠的运动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结肠蠕动功能下降,引起肠道排空延迟,导致便秘的发生。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受限,患儿运动量较少,进而抑制肠道蠕动,加之部分患儿饮食结构不合理,纤维素摄入不足,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排便的反应和控制时间迟缓,另外患儿自身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都会导致脑性瘫痪患儿便秘的发生[16]。
由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肠道内微生态失调,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数量下降,故对照组使用双歧杆菌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菌群失调而升高的肠道内pH值,从而刺激肠道蠕动,最终发挥通便的作用[17]。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口咽部肌肉功能异常,咀嚼和吞咽功能较差,摄入纤维素较少,引起排便不畅,故2组合理调整患儿饮食结构,有效预防排便不畅的症状。另外,根据患儿的活动能力制订合理的运动方式和活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蠕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对排便的控制能力较差,排便时间较长,加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均会导致排便费力[18]。因此,要及时疏导患儿不良情绪,防止便秘的发生。
燥热内结型便秘是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一种证型。《宣明方论·小儿门》曰“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幼科铁镜》曰“肺与大肠有热,热则津液少而便闭” 。患儿若过食辛辣香燥油煎之品,可致肠胃积热;或过用辛温药物伤津耗液,或胎热内盛,燥热内结肠道,以致津液不足,肠道干涩,传导失常致大便干结。加之脑性瘫痪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肠道失于濡养,燥热内生,较正常患儿更易发生便秘。
针刺章门穴,健脾和胃行气,津液内行,大肠得到濡润;石门穴配气海穴,固肾培元,益肾固精;中脘穴可健脾和胃,通腑降浊。以上穴位合用,起到健脾和胃、清热通腑、润肠通便之功。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贴敷于皮肤表面,利用药物及穴位的双重作用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消除病因,进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贴敷药物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枳实行气散结,泻下通便;莱菔子润肠通便,利气而不伤正气。上述中药贴敷于相应穴位,改善胃肠道功能,发挥治疗便秘的作用。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排便间隔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程度评分、腹部胀满程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易激惹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燥热内结型便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