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0-08-21丁金磊余方辉邴兴红何天峰褚晓彦陶善平

河北中医 2020年5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针刺

丁金磊 余方辉 邴兴红 何天峰 褚晓彦 陶善平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针灸科,上海 20188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因长期姿势不正确,导致颈椎变形或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弹性变差或钙化,对颈椎附近的动脉和交感神经产生压迫,而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并引发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可伴有头痛、颈部僵硬痠痛、恶心、呕吐、耳鸣,甚至晕厥、猝倒等[1]。临床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通过西药、针刺、中药、推拿等多种手段改善患者颈部力学状态,减轻或消除肌肉僵硬和血管痉挛,增加椎动脉供血,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5]。2016-12—2019-12,我们采用项七针针刺联合太阳和大椎穴刺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3例,并分别与单纯项七针针刺治疗42例、太阳和大椎穴刺血治疗4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7例均为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针灸科(65例)、推拿科(32例)及康复科(30例)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23~55岁,平均(41.03±9.18)岁;病程1~240周,平均(44.7±9.3)周。项七针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0~54岁,平均(42.32±9.20)岁;病程1~192周,平均(43.1±10.5)周。刺血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22~53岁,平均(40.96±9.38)岁;病程1~204周,平均(45.1±9.1)周。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6]。头位或体位改变时可诱发出症状,发作时有一种以上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可伴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等;旋颈试验阳性,发作时相关检查可发现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体征,如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等;颈椎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寰枢椎错位等。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55岁,临床分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其他类型颈椎病者;排除继发性眩晕,如高血压、眼源性、耳源性眩晕及颅内肿瘤等。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者;患有恶性肿瘤、结核、骨折、明显骨质疏松及急性感染者;服用脑血管疾病药、抗眩晕药等可能影响评定结果者;孕期或哺乳期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

1.3.1.1 项七针治疗 取穴: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风府。针刺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5~2.5 cm,风府向下颌方向刺1.5~2.5 cm,天柱直刺1.5~2.5 cm,完骨直刺1.5~2 cm,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1.3.1.2 刺血疗法治疗 取穴:太阳(双侧)、大椎。针刺方法:太阳穴针刺时患者取侧卧位,大椎穴针刺时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术者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刺前可令患者深吸一口气并憋住,以减轻疼痛,用12号注射器针头,针头斜面朝上,迅速刺破穴区皮肤,共刺3针,出血时可用手指在旁挤压,并用酒精棉球擦拭针孔以帮助排尽淤血。太阳穴刺血后,用干棉球在局部按压1 min。大椎穴再在刺血处用中号火罐(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拔罐,留罐10 min。一般太阳穴每穴出血量2 mL左右,大椎穴出血量10 mL左右。太阳和大椎交替选用,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1.3.2 项七针组 单纯采用项七针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同治疗组。

1.3.3 刺血组 单纯采用太阳和大椎穴刺血疗法治疗,取穴及操作同治疗组。

1.3.4 疗程 3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3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评价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时病情恢复情况,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7]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的临床症状评估和日常生活与工作、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生活功能评估,总分3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恢复越好。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椎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LECRE SONOLINE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5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及相关症状、体征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ESCV评分增加≥90%;显效:眩晕及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部功能明显好转,偶有轻微不适,ESCV评分增加≥75%,<90%;好转:眩晕及相关症状、体征减轻,但均不显著,ESCV评分增加≥30%,<75%;无效:眩晕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ESCV评分增加<30%[6]。

2 结 果

2.1 3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与项七针组、刺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项七针组与刺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变化比较 分,

由表2可见,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均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见表3。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流速度均快于项七针组及刺血组,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比较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长期的颈部姿势不正确,导致颈椎椎体受力异常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引起椎动脉走行迂曲,弹性变差,并被周围异常增生的骨质和软组织压迫,血流速度减慢,从而产生眩晕、耳鸣、颈肩痛等一系列症状,其中椎动脉痉挛或受压导致脑干等组织供血不足是产生眩晕的重要原因[8]。经颅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的主要检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其具有无痛、无创、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9]。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椎-基底动脉狭窄或痉挛引起的脑供血不足,表现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降低,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反映出其血流速度的异常变化,是临床评价治疗疗效的常用方法[10]。临床上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首选保守治疗,多是通过减轻椎动脉周围组织痉挛、粘连,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或是通过刺激穴位感受器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从而改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滞性,增加脑组织供血供氧,减轻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中医疗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颈性眩晕、头痛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经络闭阻,气滞血瘀所致。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有言“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提出了因瘀致眩。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中记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论及“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可见瘀在眩晕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故临床治疗也应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利头目为原则。针刺疗法有很好的疏通经络气血作用。项七针是全国名中医单秋华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针法,取穴颈部风府及双侧的风池、天柱、完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已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疗效[12-14]。其中风府为督脉腧穴,直通脑髓,刺之可补脑益髓,通关开窍;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经气经此穴上行至头部,刺之可祛风活血,醒脑开窍;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有疏通头颈部气血运行之效,气机调达,脉络通畅,则脑窍得养;完骨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刺之可调畅气机,疏肝利胆。项七针取穴精简,诸穴合用,可以通调颈项部气血,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利头目止眩的功效。相关实验研究表明,项七针取穴周围血管神经丰富,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局部异常代谢产物,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血流速度[15];项七针还能够通过调节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及血栓素B2(TXB2)水平变化,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反射性扩张椎动脉,改善脑干、前庭神经核、内耳等部位的缺血,从而改善眩晕症状[16]。

刺血疗法又称为刺络、刺血脉、解结等,是中医传统针灸疗法之一,具有祛瘀通络的功效。《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菀陈则除之”就是指刺血疗法。《灵枢·刺节真邪》言:“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当病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气血瘀滞时,脉络也会出现相应的表现,直接用针具刺中瘀滞之络脉,就能使络脉之中的瘀血迅速去除,气血随之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恢复[17]。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与经络气血瘀结密切相关,而刺血疗法又擅长于通络、活血、化瘀,因此我们采用刺血疗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大椎属于督脉腧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诸经阳气会聚于此,督脉又上行入络于脑,刺血治疗可使脉道通利,达到行气活血、醒脑开窍的功效,再辅以火罐拔罐,可进一步宣散气血,疏通经脉,有效减轻颈项部僵硬、眩晕、头痛等症状[18]。太阳为经外奇穴,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等症,刺血治疗具有清利头目、醒脑开窍止眩的功效[19]。现代研究表明,刺血疗法通过刺破静脉管壁,可引起局部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调节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而改善点刺周围组织的代谢环境,改善微循环,促进病情康复[20];刺血疗法还可通过影响血流剪应力而产生调节内皮细胞的作用,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信号转导变化,产生细胞内、细胞间及血管局部和整体的调节反应,而起到治疗作用[21]。

ESCV量表是王楚怀等在参考相关康复评定资料的基础上,制订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功能的量表,其效度和信度良好,已被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7,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P<0.05),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均明显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LVA、RVA及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提示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稳定可靠,2种疗法合用相得益彰,具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针刺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