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骨皮的基原 产地变迁及采收加工的本草考证△

2020-08-21李新蕊司明东温子帅马东来郑玉光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草产地枸杞

李新蕊,司明东,温子帅,马东来,2,郑玉光,2*

1.河北中医学院 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2.河北省中药炮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Mill.或宁夏枸杞L.barbarumL.的干燥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1]。现代研究表明,地骨皮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有机酸及其酯类、蒽醌类等,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解热镇痛、抗菌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2-4]。

我国产枸杞属植物7种3变种,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北部[5],如截萼枸杞L.truncatumY. C. Wang、柱筒枸杞L.cylindricumKuang et A. M. Lu 等,其根部多被以地骨皮售卖,植物根皮通过性状鉴别较难区分,使得各大药材市场出售的地骨皮的混伪品较多,笔者通过基原考证探清地骨皮的入药历史。

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中药材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6]。地骨皮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有研究表明,河北产者比宁夏、甘肃所产地骨皮降糖作用显著性高[7],通过对产地进行考证,从而理清地骨皮产地变迁与优质产区。

因此,本研究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从基原、产地等方面对地骨皮进行考证,以期为地骨皮的药用资源综合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基原考证

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枸杞项下记载:“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味苦,寒,无毒……生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8]。该书记载枸杞全株药用,但未对其植物形态及产地进行描述。

南朝梁《名医别录》枸杞项下记载:“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9]。明确记载了枸杞的根可以入药且说明其功能主治。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10]。据其描述的植物形态:茎作丛,六七月生小红紫花,结红实;墨线图如图1所示(茎上有刺,叶互生或丛生,披针形,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根据《本草图经》记载的产地为茂州(即今四川北川、汶川等地),今这些地区只分布枸杞L.chinenseMill.[11]。综上所述,笔者推测该地骨原植物应为枸杞属植物枸杞L.chinenseMill.。

图1 《本草图经》中茂州枸杞

宋代《本草衍义》记载:“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12]。文中首次将枸杞全植物的药用部位区分为梗皮、根皮、枸杞子,而枸杞来源也早有区别记载。“后人徒劳分别,又为之枸棘,兹强生名耳。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还如酸枣及棘,其实皆一也”[12]。作者认为带与不带刺的枸杞,均属枸杞属植物。通过对比《中国植物志》发现,地骨皮原植物或多或少均生刺。

元代《汤液本草》首次把地骨皮单立条目,后世本草书籍也将地骨皮单列,并沿用地骨皮名称,书中记载:“气寒,味苦,阴也,大寒,无毒”[13]。但是仅记述了其性味功效,未描述其植物形态。

明代《救荒本草》中记载:“根名地骨……其茎干高三五尺,上有小刺。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茎叶间开小红紫花,随便结实,形如枣核,熟则红色……陕西枸杞长一二丈,围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诸处。生子如樱桃,全少核。暴干如饼,极烂有”[14],作者对地骨皮的来源描述与《本草图经》无异,以及根据图2(叶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所示可推出其为枸杞L.chinenseMill.。宁夏枸杞味甜,无苦味,枸杞味甜而后带微苦,根据文中记述的内容,笔者推测其描述的地骨皮原植物为枸杞L.chinenseMill.和宁夏枸杞L.barbarumL.2种植物。

图2 《救荒本草》中的枸杞

明代《滇南本草》中记载:“地骨皮味苦,即枸杞根皮……花萼钟状,顶端3~5裂,裂片顶端具纤毛一簇,近花丝基部密生白色柔毛……”[15],并附墨线图,见图3。

注:此图为现代整理者根据书中描述所绘。图3 《滇南本草》中的枸杞

从图3可知其叶狭卵形,花冠筒稍长于裂片,雄蕊和花柱显著长于花冠,与云南枸杞L.yunnanenseKuanget A. M. Lu 相似,而且兰茂为云南嵩明县杨林人,因此,笔者认为《滇南本草》描述的地骨皮原植物为云南枸杞L.yunnanenseKuanget A. M. Lu。明代《本草蒙筌》记载:“枸杞子,味甘、苦。近道田侧俱有,甘肃州并属陕西者独佳。春生嫩苗,作茹爽口。秋结赤实,入药益人。依时采收,曝干选用……紫熟味甜,粗小膏润者有力。亦黯味淡,颗大枯燥者无能……地骨皮者,即此根名,惟取皮用”[16]。附墨线图,见图4。根据文中秋天结红色的果实,味甘、苦,可以判断出地骨皮的原植物为枸杞L.chinenseMill.。根据甘肃州并属陕西者独佳和图4中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可以推断为宁夏枸杞L.barbarumL.,文中又有“紫熟味甜”,即熟后为紫色,味甜,因此,笔者猜测其为黑果枸杞L.ruthenicumMurr.果实入药为枸杞子,根皮入药为地骨皮。

图4 《本草蒙筌》中枸杞

明代《本草纲目》枸杞项下记载:“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以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17]。李时珍描述的枸杞茎有刺,果实味道甜美,本经所列枸杞为植物全株,后分为枸杞子、地骨皮,2味药功效各不同,但未对原植物形态进行详细记述。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无详细的植物形态介绍,但附有一幅墨线图[18],据图5可见其茎上有刺,叶单生,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果实卵状近球形,因此笔者推测其为枸杞L.chinenseMill.。

图5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枸杞

《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国药材学》《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中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述地骨皮来源一致[19-21]。《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记述宁夏枸杞多用于留根结子,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产的毛蕊枸杞(即新疆枸杞L.dasystemumPojark.)和黑果枸杞L.ruthenicumMurr.的根皮在当地也作地骨皮用。卢友媛等[22]研究发现,枸杞属植物以根入药的有9种,其中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2种植物的根皮外,其余均作为民族药或地方习用品入药,且市场商品地骨皮药材大多来源于枸杞。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古代本草典籍以及现代药学专著、文献发现历代以地骨皮入药的植物来源有多种,其中枸杞L.chinenseMill.的根皮为现今地骨皮主流产品,宁夏枸杞L.barbarumL.多用于产枸杞子,两者药用历史悠久,另外云南枸杞L.yunnanenseKuang et A. M. Lu、新疆枸杞L.dasystemumPojark. 和黑果枸杞L.ruthenicumMurr.等品种的根皮在当地也作药用,地骨皮药材品种考证见表1。

表1 地骨皮品种考证

2 产地考证

枸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生平泽及诸丘陵阪岸”,该文中仅记述了其生长环境,并未对其产地进行描述[8]。从南朝梁代开始对枸杞产地有了较详实的记载,如南朝《名医别录》记载:“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9]。明确指出枸杞产地在常山,即今河北正定一带,这是最早记录枸杞产地的文献。

南朝《本草经集注》中枸杞项下记载:“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23]。书中记载了当时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一带有枸杞生长,现代植物志记载江苏境内只分布枸杞属枸杞[11],由此笔者推断《本草经集注》所记载的地骨皮原植物为枸杞L.chinenseMill.。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生常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同时还记载:“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10]。据考证蓬莱县在今山东境内,现代植物志记载山东境内只分布1种枸杞属植物即枸杞[11]。并附墨线图“茂州枸杞”,见图1。茂州(即今四川北川、汶川等地)。同朝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甘美异于他处”[24]。这里的陕西是指今之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

明朝《本草纲目》记载:“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异于他处者”[17]。李时珍记述最初枸杞子、地骨皮产于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带),后人认为陕西(今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甘州(今甘肃高台以东弱水上游)、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即今以宁夏为中心的河套地区)、河西(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地区所产质量优异。

《中国药材学》《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等现代中药著作中记载的地骨皮产地主要在我国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江苏等地,与目前市场上宁夏枸杞多用于留根结子相吻合[20-21]。且据市场调查,河北所产地骨皮售价最高,品质最好。

综上所述,古代本草最早记载地骨皮产于常山,而后发现在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区也有分布,且认为河北常山一带所产地骨皮品质优良。枸杞L.chinenseMill.常生于干旱的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生长适应性强,对环境无特殊要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但随着临床需求的日益增多,野生资源供不应求,现今主要以栽培为主,主产于山西、河北、江苏等地[25]。

表2 地骨皮的产地变迁

3 采收加工考证

宋代陈衍[26]《宝庆本草折衷》、明代卢之颐[27]《本草乘雅半偈》和刘文泰[28]《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了地骨皮采收季节为冬季,采收根部后取出木心,阴干。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地骨皮冬季采收后应以水浸泡,洗净,去心,同时应以熟甘草水浸泡一夜后,烘干[17]。

《中华本草》记载:“早春、晚秋采挖根部,洗净泥土,剥取皮部,晒干。或将鲜根切成6~10 cm长的小段,再纵剖至木质部,置蒸笼中略加热,待皮易剥离时,取出剥下皮部,晒干”[29]。《中药大辞典》记载:“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30]。《中国药材学》记载:“春初或秋后挖根,剥下根皮,晒干。以清明前的质量较好,皮厚易剥取”[20]。《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记载:“春秋两季采收,以春季采收为好。此时浆液足,皮厚,易剥落,质量佳。挖出根后,趁鲜洗净,用木棒敲打外皮,使其根皮脱落,取出木心,晒干即可”[21]。笔者进行产地调查了解到,药农一般在早春挖根,洗净,抽取木心,晒干即得。

综上所述,与古代冬季采收不同的是,现代常春秋两季采收,以春季采收为佳,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31]。

表3 地骨皮的采收加工情况

4 讨论与展望

历代本草著作记载的枸杞是包括根、苗、茎、实的,直到宋《本草衍义》首次提出地骨皮的药用部位是枸杞的根皮[12],元代的《汤液本草》首次把地骨皮单立条目[13],结合古今本草著作及文献中记述的植物形态、产地等可以初步推断出地骨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枸杞L.chinenseMill.或宁夏枸杞L.barbarumL.的根皮[1]。两者药用历史悠久,此外云南枸杞L.yunnanenseKuang et A. M. Lu、新疆枸杞L.dasystemumPojark.和黑果枸杞L.ruthenicumMurr.等品种的根皮作为民族药或地方习用品入药。

南朝《名医别录》中明确指出,枸杞产地在常山,即今河北正定一带[9]。野生枸杞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中草药用量的不断提高,野生药材日趋贫乏,现在河北、山西、江苏等地多为人工栽培。古今采收加工方法只在采收时间上略有差异,但都是根部药材适宜的采收季节,古时多于冬季采挖,现代多春初采挖。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及文献,理清地骨皮来源、产地与采收加工的历史信息,为生产优质药材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本草产地枸杞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宁夏六月枸杞红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警惕“洗产地”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