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在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0-08-20洪宁宁
摘 要:基于無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特点、2017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规律,利用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从类别和价态两个角度发现化学问题、分析解释实际化学问题。并利用《氮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更好地认识物质并预测其相关性质。
关键词:含氮化合物;尾气处理;认识模型;单元复习;二维认识
一、 问题的提出
基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复习课的基本要求,利用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尝试解决元素化合物单元复习课中:(1)缺少贯穿主干知识的核心问题链。(2)课堂内容缺少真实情境,枯燥乏味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课堂活动过于机械化。
二、 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利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求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能掌握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利用认识模型系统设计教学活动
1. 利用认识模型系统概括知识结构。
2. 利用认识模型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 利用不同认识模型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
4. 利用认识模型提高课堂教学及评价的实效性。
三、 基于认识模型理论指导《氮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进一步巩固含氮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转化关系。让学生在系列化、递进式的问题解决中进一步巩固分类观点和氧化还原理论。让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的认识方式。
(二)教学实施
教学环节教学思路任务类型学生发展意图
环节一:复习原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二维认识模型。
1. 课前任务:让学生从熟悉且容易的知识点“雷雨发庄稼”出发,绘制含氮物质的转化关系图和硝酸生产流程图,并标出每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2. 基于课前的准备,指导并和学生一起绘制,基于类别转化和价态变化的二维认识的含氮物质分类图。
观察记忆概括关联
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价态两个认识角度发现分析含氮物质的性质。
通过指导学生绘制含氮物质二维图,初建模型。让学生形成系统认识。
环节二:
尝试运用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简单问题,并解释相关原理。
问题讨论1:让学生分析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是如何产生的,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N2NONO2……
问题讨论2: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是否合适?
概括关联分析解释
利用模型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释。
提高学生利用模型,分析、解释具体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模型(二维图)进行分析推理。
问题讨论3:同学们还有哪些处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办法?(引导学生从价态、类别两个角度分析)
有同学提出将氮氧化物转化为NaNO3或NaNO2是否可行?
问题讨论4:同学们还有哪些处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办法?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辩证分析
提高学生利用模型及相关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模型特别是从价态角度对物质陌生性质进行推论预测。
环节四: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模型(二维图)进行分析推理。
问题讨论5:柴油车为提高工作效率,通常会吸入更多空气,尾气中的NOx如何被还原?为什么柴油车不直接将氨气通入到尾气处理系统中?
问题讨论6:柴油车尾气处理中使用尿素溶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分析解释综合问题
提高学生通过阅读信息,获取相关知识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
N02O2放电N+2OO2N+4O2H2OHN+5O3硝酸盐
【材料一】
柴油车为了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通常会吸入更多空气,尾气中的NOx如何被还原?化学家发现向NO中通入NH3,调整合适的温度利用合适的催化剂,NO高效的转化为N2。
【材料二】
排气管上安装有尿素计量喷射装置,在温度达到300℃~500℃时喷入尿素溶液,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尿素(H2NCONH2)立刻转化为NH3和CO2,NH3与NO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排出。车用尿素溶液在催化还原反应中,需要非常精细控制用量。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处理为真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应用旧知识探讨新问题中感受到成功体验。特别是在分析污染如何产生、运用化学知识降低氮氧化物污染的学习讨论中,引导学生建立从类别和价态两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借助二维认识模型,让学生学会建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让零散、孤立的知识变得有序、清晰。
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氧化还原理论解释解决实际问题之外,我设置变废为宝的生产情境,(这也是工业处理氮氧化物尾气的一个思路)。我和学生进一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进行定量的计算,说是计算,主要是在特定情境中,从宏观角度把握氧化还原反应,及各物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氧化还原理论在化学学习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一门离生活很近的学科。将鲜活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房喻.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3]王晶.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
洪宁宁,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